中国光伏频陷“双反门”——分布式电站或可救市
作者:文/本刊记者 陈宏斌 发布时间:2012/8/14 15:15:59
  

得益于欧美光伏市场,我国光伏产业可谓是“疯狂”成长,以2004年为疯狂起点,我国光伏产业已连续多年增长率超过100%迅速抢占全球市场;2007年至今,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  

 

“风光”之中,岂料遭遇“飞来横祸”。

美国商务部于3月下旬做出对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裁,认定中国涉案企业存在2.9%4.73%不等的补贴幅度,并追溯90天征税。   

5月份,美国商务部再次宣布新一轮对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反倾销调查的初裁,裁定中国涉案企业适用31.14%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并将征税措施向前追溯90天。这一次的惩罚性关税将会叠加在3月份宣布的反补贴税之上。

美国的“双反”阴影还未散尽,欧盟“双反”或将再次侵袭,光伏行业国内市场能否充当“救世主”让人不禁唏嘘。

欧盟双反更加致命

日前,中国机电商会透露,欧盟产业方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对中国企业的相关申诉,欧盟或将正式立案调查,欧盟委员会已经在内部对此事举行了通气会,欧盟的“双反”调查预计会很快宣布。

据悉此次欧盟光伏双反欧洲申诉方是一家名为SolarWorld的德国光伏企业,这家企业也正是去年在美国提交申诉成功提起调查的申诉方。

今年2月底,德国最大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Solarworld公司在美国成功提起调查之后,又在总部德国提起双反,建议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惩罚性制裁。

然而欧盟对于光伏“双反”的态度从最初的不立案,到现在又发生了新的变化,SolarWorld已经争取到了产业同盟,德国知名企业博世集团日前表示愿意加入这个申诉阵营。

专家表示:“欧盟几个月来迟迟不能立案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这家企业的申诉方资格有问题,因为他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并不符合对申诉方的要求,发生变化之后就使得申诉方资格合规了。”

欧盟是世界光伏市场大户,也是中国最大的光伏出口市场,因此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光伏企业崛起与欧洲市场的兴起密不可分的。去年,仅新增光伏产品需求,德国就达到7.5GW。中国2011年光伏总产量达到约21GW,中国向欧洲市场出口光伏组件11.4G W,占据全部出口量的74.7%

从我国光伏出口量来看,欧洲市场几乎是美国市场的六倍之多,而且,出口美国的主要是国内四五家大的光伏企业,而出口欧洲的企业则多达百余家。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欧盟一旦展开调查,不仅仅是“雪上加霜”,而是“非常致命”。

国内某企业经理表示,若欧盟也借双反对中国光伏行业采取高税率的惩罚性措施,中国光伏行业将遭受惨重损失。他认为,近年来,虽然南美市场兴起,但当地经济比较落后,短时间内将无重大起色,日本市场又有大量的本土企业竞争也难以打开出路,而其他所谓新兴市场所能得到的收益更是微乎其微,中国光伏行业只能寄希望于本土市场,但本土市场似乎也不能结局产能过剩的现状,所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将倒闭,一些资金链紧张的巨头也难免陷入破产之境。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联合发布行业预警,希望企业和相关方警惕欧盟这一将采取的行动。

业界有预测称,若失去欧盟市场,国内至少有六七成相关企业倒闭。

不健康的产业模式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分析我国光伏产业模式时曾公开表示,我国的光伏产业不仅市场依赖国外,而且许多关键装备和主要原辅材料的对外依赖度也很高。据统计,我国光伏电池生产所需的主要制造装备,如薄膜电池生产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氢化炉、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大尺寸铸锭炉、多线切割机、PECVD镀膜设备、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电焊机等都主要依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如高纯多晶硅、银浆、EVA用高分子树脂、切割液等的对外依赖度很高,如2010年和2011年高纯多晶硅进口数量分别为4.75万吨和6.48万吨。

他认为,近年来,一些企业投资光伏装备已见明显成效,如多晶硅铸锭炉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但我国光伏生产设备依赖国外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而且企业越大越先进越偏爱从国外进口生产设备,这种过度依赖国外的产业模式是极不健康的。

过分依赖的产业模式,加之混乱的行业环境,使得我国光伏企业在整个“双反”过程中尤为“力不从心”。

有业内企业负责人认为,行业混乱以及不团结应对使得整个环境更加郁闷,他表示,523日就在美国作出反倾销初裁之后,在6月份,组件价格不升反降,组件价格从初裁的每瓦0.9美元,已跌至每瓦0.75美元了,其中电池片和晶圆片的价格还在持续下跌,中国光伏企业一方面是继续互相杀价,另一方面则是继续大面积的亏损,让美国人掌握了更多的低价倾销证据,形势对于我国企业更为不利。

对于美国“双反”调查应对的败北,中国企业似乎并无任何良策,而欧盟的“双反”调查中国企业或将重蹈覆辙。  

分布式光伏发电或将“撬开”国内市场

史立山透露,“十二五”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拟提高到21GW,将大力发展光伏分布式发电。

史立山表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应该由用户自行建设或与相关投资者合作,利用建筑物顶部或附近空闲土地安装小型光伏系统,所发电量主要满足用户自身用电需要,多余电量上网,并与电网进行电力交换,由电网提供备用服务;应鼓励用户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营造千家万户安装和使用光伏发电系统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并最终形成社会用电量增加、而由电网供电的量减少的情形。

据中电联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光伏装机规模已达3.6GW,如果“十二五”末装机达到既定的21GW20122015年的年装机量将超过4GW,这也意味着此后每年新增装机量均将超过2011年的光伏装机保有量。 

业界颇为期待的《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或将于近期公布,根据基本确定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装机将鼓励建设以金太阳、金屋顶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主。

据中电联统计,今年我国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批准规模已达1709兆瓦,光电建筑为238兆瓦,由此总计分布式光伏建设规模为近2GW,较之去年底3.6GW保有装机中仅有0.2GW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情况,分布式光伏大举建设只是已有所显现。 

“近年来,‘金太阳工程’的目的就是以投资补贴的方式支持用户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但实施的效果并不够理想,除了部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受制于电力管理体制的制约。”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史立山作了简要的分析。

对于“金太阳工程”企业相关人士表示:“金太阳屋顶前期的投入成本是非常大的,而且金太阳现在门槛又很高要求20兆瓦,而企业一般很难找到一个20兆瓦的项目。”

而在项目审批后,并网过程中又会有一些问题出现。

我国目前的电力管理体制是以电网全部收购各类电站的发电量,并为所有用户提供供电服务的单一购买者和单一服务者为特征的,电网企业集购电、输电、配电、售电为一体,以扩大售电市场、增加售电收入为主要目标,因此,电网企业对于任何影响其售电量并影响其收益的行为都会有天然的抵触情绪。

鉴于此观点,业内专家认为:“新能源并网难,有时候确实是国家电网的问题,如21GW的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并不是电网而是政府作出的规划,因此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在切割指标的时候肯定是希望建的越多越好而忽略了电网是否有这么大的承受能力,此时,问题就出来了,作为对电网承受能力最了解的电力部门却没有发表意见,控制电站并网发电的是电力部门而不是发改委和地方政府。”

对于此问题,史立山表示,受目前电力管理体制的制约,分布式光伏发电很难得到规模化应用,转而都去投资集中式大型光伏电站的建设。要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需要改革电力管理体制,实现输电和供电的分离,开放用户端电力市场,把电网企业变为提供输电服务的专门公司,以输送的电量多少作为盈利的基础,建立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机制,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

同时他也呼吁,在当前电力体制难以改革的情况下,电网企业作为电力系统的经营和管理者,应该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利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共同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

专家认为,自去年以来国际光伏市场遇到障碍,在国内制造业产能规模很庞大的情况下,亟待刺激国内市场,以便为国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目标的提升虽不能完全解决光伏行业的燃眉之急,但分布式光伏发电或将敲开光伏行业的“窘迫”国内市场,为光伏产业带来一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