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光伏
作者:本刊记者 宿清华 发布时间:2012/10/25 10:13:52
  

        从连降暴雨成灾到云南彝良地震,从黄岩岛到钓鱼岛领土争端,再小到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双反”调查,对于中国来说,2012年注定是不平顺的一年。

        在今年3月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并初步裁定惩罚性贸易关税之后,7月24日,包括德国SolarWorld在内的数家欧洲太阳能板制造商向欧盟委员会提起申诉,称中国在欧洲低价倾销产品,要求对中国产太阳能板征收反倾销关税。

        尽管8月3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令中国光伏业燃起了希望,9月6日欧盟仍然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发起反倾销程序,产品范围比美国还大,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总量近万亿元人民币,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这无疑是对还没从美国“双反”中缓过劲儿来的中国光伏业又一重击,在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业引起轰动。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太阳能光伏产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个大环境中,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内地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球56%,组件占61%,产品90%出口海外,其中欧盟市场占据了中国光伏出口的60%,出口额高达204亿美元;而美国仅占10%,所以欧洲市场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意义远远大于美国。

        尽管美国市场份额并不大,但是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率达到31.14%~249.96%。这一数字意味着,如果每片出口美国的光伏电池按1美元来算,加上税收后,进入美国市场,价格就变为1.3美元,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将因此“蒸发”。如果说,前段时间美国的 “双反”让中国光伏企业还能勉强应对的话,此次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更让整个行业雪上加霜。对此,国内业界人士惊呼:不仅中国光伏企业将失去超200亿美元的出口额,而且会造成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损失,将导致中国光伏产业百万人失业。

        曾有外媒报道,中国企业加入全球竞争,直接将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价格拉低40%~50%。Scheuten太阳能公司的主席HansWillemsen曾在申请破产的时候说,来自中国的竞争实在“太强”。德国大多数媒体也认为是中国企业的后来居上导致了德企破产。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光伏产品频遭“双反”的原因。

        维持国际贸易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互惠互利,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压倒性的市场占有和数额巨大的顺差是不可持续的,历史上很多战争的爆发都源自贸易纠纷,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东石油危机。有专家预言,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华贸易发起制裁,我们将面对“制裁”常态化的局面。

        由于自身存在问题,当市场变化的时候,矛盾和危机自然暴露无遗。

        其实,在美国和欧盟要制裁中国光伏以前,中国光伏产业由于自身产能、资金等问题已经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据统计,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5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以此计算,2011年中国的产能就能满足全世界的需求,有约20GW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

        自去年以来,全球多晶硅、光伏组件市场价格一路暴跌,今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已经从30.5美元/公斤下降至23.6美元/公斤,降幅达22.6%,加上市场需求不振,中国光伏制造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超过九成停产,大批中小光伏组件厂商倒闭,即使是行业龙头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同样陷入恶化。在光伏企业聚集地之一江苏常州,当地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分析会披露的信息显示,常州的光伏行业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上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数量超过60%。正如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非常无奈地调侃:“光伏产业这几年走得太快了!一年干了五年的活儿,五年之后变得无路可走了。”  

        现在,严酷的事实倒逼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用什么来拯救中国光伏,一些专家和业界人士不乏真知灼见。

        比如,参与对欧盟进行交涉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认为,如果欧盟最终作出肯定性裁决,为了增强实力和竞争力,中国光伏业将面临一次产业调整,同时,在失去了欧洲市场以后,会将产品销售深入拓展到国内市场或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

        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称,中国光伏产业应该反思,如何使中国不仅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产品的制造国,也能够成为全球第一大的市场国,欢迎包括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的企业同样到中国市场来取得它的市场份额。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表示,如果中国不开拓内需市场,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在第十二届中国光伏大会上剖析,中国光伏业产能过剩,产业链结构不尽合理,技术水平落后,标准、检测认证等环节不健全,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而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前几年光伏产品市场发展太快,效益诱人,光伏制造业低水平盲目扩张,致使产能过剩,技术创新不足,外部因素一有变化就难以抵抗。而地方政府为了提升业绩,增加税收,也成了光伏业盲目扩张的一大推手。

        面对当前的中国光伏危机,专家梳理出中国光伏产业的诸多弊病:盲目扩张、产能过剩、技术创新不足、过度依赖补贴和传统能源的比价、海外市场过于集中等等,这些确实是中国光伏走入困境的主要因素,中国光伏业要想重新振兴,必须从这些弊端改起。

        面对美国欧盟的制裁,无论政府还是企业要积极进行交涉和应对,采取适当的反制措施也是可以的,但主动权不在我们手里、不可控因素太多;不痛改现状,只着眼于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可能又会招致其他国家新的贸易制裁;调整产业结构、压缩产能是必须的,但是这意味着将有一大批企业像在历次经济结构调整时的许多企业一样被淘汰,为我们的盲目付出沉重的“学费”;提高创新能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是中国光伏业走出困境的重要条件,我们从学生做起,一开始依赖国外技术和设备,现在我们要超越老师,相信聪明勤劳的中国光伏人一定能够做到,但是需要时间和资金;而马上取消补贴,将会使中国光伏全军覆灭(国外的光伏也依靠政府补贴)。正如史立山指出:“目前制约太阳能发电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成本较高,离开补贴难以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80%和0.8%分别是我国光伏产能在全球总产能的占比和中国光伏应用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占比。悬殊的比例差距映衬出我国光伏产业内外供需失衡的现状。所以,当务之急要尽快培育中国的光伏市场。借用史立山的观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光伏产品的价格,只有实现光伏发电价格与其他能源价格的基本相当,光伏发电市场才能够真正释放出来。同时,要加快培育国内多元化的光伏发电市场,积极推进上网电价和分布式网络。”
 
        我们看到,现在无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看清了这一点,“拓荒”国内太阳能应用市场已经成为政策发力方向。

        国务院8月23日召开的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了“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
科技部今年4月正式发布了《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将以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为中心,技术创新与“金太阳”示范工程相结合,推进布局攻关、多层次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服务体系的建立,提升低成本高效的晶硅电池、薄膜太阳电池和高倍聚光电池产业化技术。

        工信部近期正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发展基金、技术改造等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内需市场扩展。

        日前,国家能源局召开光伏产业发展座谈会,部署了几项重点工作,包括制定和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加速启动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结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绿色能源县建设,集中开展一批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

        近日,江苏省明确继续对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给予政策扶持,新一轮扶持政策实行地面、屋顶、建筑一体化统一上网电价。

        中国光伏企业挖掘内需市场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日前,晶科能源控股公司宣布,获得中广核太阳能开发的30MW供应合约,产品应用于新疆哈密光伏电站。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已开始在山西和辽宁丹东建设310MW地面安装光伏系统和30MW屋顶太阳能系统。与此同时,青海汉能300MW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基地在青海海东工业园开工。

        应该说,光伏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一步棋。尽管世界光伏产业发展出现暂时困难,但未来光伏产业向好发展的根本趋势没有逆转,中国光伏业也一定会渡过难关,重新走向繁荣。但是,现在中国的光伏产业明显尚未“成年”,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有力引导和扶持,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