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行业的六点漫谈
作者:周鹤良 发布时间:2013/4/10 11:32:29
回顾过去一年的发展,电气工业发展总体而言,比较平稳,并未出现大起大落。 我国发电设备去年全国生产量达到了1.24亿千瓦,其中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尚处于安装、调试阶段。这一年,我国成为不折不扣的能源生产大国,也成为能源消费大国,总量居全球第一。 从电气行业来说,装备总量上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虽然部分关键技术、零部件未能实现100%的国产化,尚需从国外进口,但火电、水电、核电、气电、新能源发电、输电等领域的相关产品可靠性不断提高,能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故障率逐渐减少。用户对装备总体评价为设备运行总体平稳,安全、可靠,这是对电气行业最直接的肯定。如何看待产能过剩? 在过去的一年,矛盾较为突出的当属新能源产业。对于新能源发电来说,风电发展和电网发展规划尚不能同步,市场发电量为多少、电网要如何进行统筹?这一方面我国尚待加强。 光伏产业则因为前些年一直未考虑国际不确定因素。光伏产业前景很好,这自然人尽皆知,但其发展显然需要一个过程。有些企业大批量出口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问题,未能及时调整;而有些省份斥巨资上光伏项目:扩大厂房面积、投入资本、跑马圈地。然而当投入产出发生矛盾,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所有的矛盾统统指向了产能过剩。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产能适度过剩是被允许的,这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过度的产能过剩必然引发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并破坏了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电缆和变压器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我国变压器每年产能可能达到30亿千伏安,真正的需求量大约为15亿千伏安。也就是说,中国可以“包办”全球市场需求。 产能过剩问题应该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新年度电气行业的六点漫谈 2013年,笔者认为电气行业应着重加强以下六方面的建设: 一、继续推进高效、清洁能源。火电设备要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煤耗、提高设备可靠性。据悉,现在30万千瓦及以上容量的发电机组已占到电网的80%,说明电网高能耗的小机组减少,高效清洁机组不断增加;对于水电来说,最大容量的的80万千瓦机组已经在向家坝水电站投运,并实现安全、平稳运行,其余的70万千瓦的机组已经规模化生产,如今水电容量已经达到2.5亿千瓦,与11.4亿千瓦的总量相比已超过其20%;核电的情况还算不错,在装的核电已经超过3000万千瓦;风电已经超过了6300万千瓦;光伏发电达到了7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情况已经超过了1000亿千瓦时,这是很大的成绩。 “十八大”精神中有两点很重要:“红色”:执政能力;“绿色”:生态建设。因此我们要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推动超临界、超超临界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提高全行业的创新能力。 二、集中推进节能减排。这个领域的重点在于电机系统的推广和利用,尤其是高效电机,提高电动机的效率。推广利用变频技术,在石油、化工、冶金等高耗能行业提高对高压、中压、低压变频的调试。我国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要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模式实现节能减排,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就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三、要继续推进质量效益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要从产品质量开始,有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高,若让它谈再创新、提高效益都是纸上谈兵。在改善质量、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再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提高先进产能的比重,推动质量效益型的创新发展。有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产品做得精,市场反馈良好,所以企业生命力很强。 四、继续抓好品牌,向国际品牌迈进。要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央企、民企、地方公司,花几年的时间培养它们向国际品牌迈进。现在是开放的经济,大部分外资企业均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中国公司也可以与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争,这就是向国际品牌前进的一大步。 五、推进科技创新,分类指导。按行业、不同的类型进行分别的指导,更包括人才、市场等方面。只有性能和质量良好的企业,才能谈创新。在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但也要提倡产学研结合。如我国为什么能做出国际顶尖的特高压设备?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企业是主体(当然也因为有示范工程),但实现了产学研联合攻关,因此特高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十分理想,如今实现了跨区域的联网,供电性能提高,输电线路延长,远距离输电得以实现。 火电小机组的量要减少,高效、清洁的能源要提高。电厂不主张全部建设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因为市场有时需要调峰,若用100万千瓦的机组来调峰,显而易见的结果是,经济效益非常差。地方政府需要对水电、核电、风电的容量进行科学规划,并不是一味地越大越好,这一点无论在欧洲,还是在日本已得到印证。 最后,再强调一点,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有四点非常重要:设计是灵魂,材料是基础,工艺是保障,测试是关键。无论市场如何定位,营销策略如何改变,企业都应围绕这四点做足“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