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的黄粱一梦
作者:电气中国 周 公 发布时间:2013/6/18 15:41:14
本刊2009年1月刊曾发表了《多晶硅为你欢喜更为你忧》文章,对多晶硅产业的盲目发展提出了警告,但很多“热衷”投资多晶硅的企业对此警示却置若罔闻,视之不理。虽然4年前的预警应验,但中国多晶硅企业纷纷倒闭,国外的低价倾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产业从兴盛到衰败,根源还在于国内的多晶硅企业大多停留在粗放生产、竞争力不强的阶段,再加上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在下游产业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在短短5年之内走完了几十年的历程,自身为盲目上马已是必然,但如何在今后的行走中更加科学和富有前瞻性,我们应该从“大炼多晶硅”的历史中吸取教训。 ——编 者 成百上千位职工脱去了曾令他们无比自豪的制服,走出了曾忙碌不堪的多晶硅生产线,往日的风光无限已是过眼云烟,今日的破产重组在心中印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果说是时势造英雄的话,那么巨人的倒下也是时势所致。前不久无锡尚德的破产重组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对于几百家倒在多晶硅战线上的制造商来说,无锡尚德只是多晶硅产业垮塌的一个缩影,但也映射了多晶硅产业的血雨腥风。中国多晶硅行业从原来的三家生产企业发展到上百家几十万吨的规模,最后到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企业破产重组,面临国内冷落和欧美“双反”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国多晶硅行业如何走向了一条“不归路”?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中国多晶硅行业的冰火两重天?我们从多晶硅行业的发展轨迹吸取怎样的教训。下面我们层层剥开多晶硅的神秘面纱。成也多晶硅 败也多晶硅1、多晶硅的黄金期: 中国多晶硅的历史应该从2008年开始说起,2008年作为多晶硅产业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多晶硅价格抛物线上的顶点。自2005年以来,受西班牙、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太阳能电池优惠政策的刺激,海外太阳能电池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导致全球性多晶硅原料缺乏,多晶硅价格出现暴涨,每公斤价格超过400美元,2008年最高时甚至达到500美元/公斤,在国内一箱30公斤多晶硅售价竟高达10万元,利润在10倍以上,很多企业靠投资多晶硅大幅盈利。 2005年靠进军欧美光伏市场并发展壮大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募集了4亿美元,快速获得巨大财富的效应让中国企业纷纷投身于光伏产业,其后两年内阿特斯、赛维LDK、天威英利等10余家企业先后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巨额利润吸引了很多其他行业的公司,怀揣巨额资金或使劲浑身解数向银行贷款进入了多晶硅。2、市场低迷 深陷泥潭: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的多晶硅订单锐减,对多晶硅的需求明显减少导致价格的大幅下滑。从每公斤500美元跌至2009年4月的每公斤不到50美元,多晶硅生产企业一度面临生死考验。但是多晶硅的扩军还没有结束,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多晶硅产能过剩已成必然。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10部委正式发布通知,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多晶硅进入“黑名单”,让本来一落千丈的多晶硅行业雪上加霜。3、平稳回升 短暂春天: 经历了多晶硅的寒冬之后,国内多晶硅又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2010年秋季开始多晶硅价格出现了稳步回升,在2010年8月底举行的普华永道“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机遇”会议上,国内大型光伏企业晶龙集团副总经理曹敏介绍,目前晶硅技术占太阳能产业主导的地位得到强化,多晶硅价格也恢复到70美元/公斤左右,且产品供不应求,各大多晶硅厂商的订单都很饱满。进入9月份之后,多晶硅价格更是一路上涨,市场价格一度突破90美元/公斤,业内人士预计多晶硅价格有望突破100美元/公斤。 现在对于多晶硅进行宏观研究的专业人士评价中国多晶硅产业最大的隐患不是价格一路下跌,而是2010年的价格回升。2010年的价格回暖让许多多晶硅企业误认为多晶硅“春天”又要到来,或者市场基本稳定。许多多晶硅市场评估专家当时还因价格一年暴涨30%而炮轰工信部误判“产能过剩”。这种情况犹如瞎子过河,刚一下水比较浅,往前淌水后发现水变深了就会越加小心,然后水又变浅了,这会给瞎子一种“将要达到河对岸”的误判,其实前面的漩涡很深,但是他已经来不及回头,因为水变浅之后他步子迈得太快。4、倒闭浪潮袭来 双反雪上加霜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多晶硅行业的漩涡彻底吞没了大步前行的多晶硅企业。产能释放需要与终端需求同步,一旦出现错位,将使得企业面临较大风险。“国内多晶硅产能大多数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释放,尽管市场仍表现紧缺,但随着中下游市场产能过剩以及终端需求减弱,不少涉足多晶硅的上市公司产品销售困难,多晶硅价格也就随即下跌。”一位光伏专业人士认为。 2012年多晶硅产业情况进一步恶化,多晶硅企业面临了更多的压力与挑战。首先,美、欧、印相继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给多晶硅行业带来极大的压力。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的终裁对于补贴幅度的认定大大高于初裁。对于已敲定美国作为替代国来评估光伏产品成本的欧盟来说,此举也极大地影响了欧盟“双反”形势,行业人士认为整个欧美市场将对我国光伏产品关上大门。 其次,美、韩、德国多晶硅企业加大了对中国出口,国内多晶硅企业步履维艰。2012年1~9月份,国内从美国、韩国与德国等国进口多晶硅6.3万吨,同比增长35%,已经超过了上年全年进口量。虽然商务部已对这3国进口多晶硅开展了“双反”立案调查,但目前来看,进口多晶硅数量不降反升,且价格持续下滑,对国内多晶硅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最后,光伏市场启动缓慢,国际国内市场迎来“寒冬期”。2011年,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占据全球光伏终端主要市场的欧美地区在众望所盼之下最终并未迎来需求的实质好转。这导致全球多晶硅产能不得不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局。既然国外市场靠不住也不应该靠,那么转战国内市场呢?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未来全球最大光伏市场,应该是多晶硅产业的坚强后盾。但令人扼腕的是,由于国家尚无制定上网电价的计划,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至今没有真正启动。换句话说,目前太阳能行业的上游多晶硅产业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国内已经投产的多晶硅企业有43家,加上其他一些小散企业,总计在六七十家,停产企业数量达到近90%,仅有江苏中能、大全、亚洲硅业和黄河上游等10余家企业在保持生产,开工率不到20%,但产能利用率也大幅下降。三把利剑 直插多晶硅企业心脏 早在2009年本刊就洞察出了多晶硅产业存在的风险,由记者秦奋执笔《多晶硅为你欢喜更为你忧》一文,先是指出“2009年,国际主流厂商、二流厂商以及中国企业的新增产能将集中释放。2010年全球针对光伏产业的多晶硅产能将高达8.3万吨。供大于求势在必然。……如果以上产能全部达产,多晶硅产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也是必然,市场价格难免会一落千丈,相关产业将面临着产业风险。”结果文章预测应验,2009年多晶硅价格下跌,迎来了首个“寒冬”。文章还提出了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污染三把利剑,结果三把利剑在此后多晶硅产业发展中直插企业的心脏,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高投入:覆水难收 多晶硅虽然作为清洁能源的原材料,但是其生产和制作成本却很高。因为国内多晶硅企业生产技术有限,往往购买国外多晶硅生产设备和技术,一套生产线下来将近几十亿元。高额投入就让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企业风险加大。中投证券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然而在多晶硅行业“寒冬”来临之后,企业的投资成为企业的负担,上千亿的投资化为泡影。自2011年年底至今,“停产潮”已席卷全国多晶硅企业,几乎全部停产,仅四川一地,总计约两万吨的多晶硅生产线几乎在去年年底同一时间“戛然而止”,涉及国有资产上百亿元。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 2012年9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已接近破产边缘,多晶硅行业是光伏行业的暗淡的黄昏写照。高能耗 后娘养的日子不好过 对于多晶硅产业来说,由于生产能耗较高,从一开始就被国家扣上了“高能耗”的大高帽,所以国家对于多晶硅的政策倾斜度不够,危机来临之后,2009年9月国务院才发布“国发[2009]38号文件”,对新建多晶硅项目单线产能、环保标准、还原电耗、综合电耗作出的限定,此时已为时已晚。 光伏产能专家徐伯明介绍,海外7大多晶硅生产企业生产每公斤多晶硅的综合耗电量在120千瓦时~150千瓦时之间,而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平均水平超过200千瓦时,许多小厂的水平甚至超过300千瓦时。石家庄东明中硅科技有限公司是去年12月投产的一家多晶硅企业,年产量200吨。据公司办公室主任张鑫说,投资商是一家皮革企业,主要是看到这一行业赚钱,就从河南洛阳一家企业买来改良西门子法技术,去年7月动工,没日没夜地赶进度,不到半年就投产。目前,企业每月生产多晶硅18吨,耗电350万元,以每度电0.5元计算,每月耗电700万千瓦时,生产每公斤多晶硅的能耗达到389千瓦时。而耗电恰恰是多晶硅生产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我国多晶硅生产的高耗能现状,使得国内多晶硅生产成本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高污染 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 目前,我国现在大多多晶硅企业运用改良西门子法,这种多晶硅生产方法在工艺过程中将伴随产生大量氢气、氯化氢、三氯氢硅和四氯化硅等,其中主要的副产物是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以及高低沸点物。工业环境保护专家杜金明说:“四氯化硅作为主要的污染源,正常情况下,应该被回收,然后传送到输入端与硅料再次反应形成新的原材料,这个过程叫‘闭环回路’。‘闭环回路’可以使四氯化硅得以充分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国外企业都是用这种方法操作的,中国的很多企业为了能够节约成本,都没有安装尾气回收再利用系统,所以才造成了污染。” 国家38号文对环保问题做了严格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多晶硅准入条件》也进一步明确,通过氢化、综合利用等技术措施回收副产物,形成闭路循环工艺,回收副产物转化成多晶硅原料,对降低多晶硅成本也是极为有利的,所以企业也有积极性解决环境问题。现在所有千吨以上级别的多晶硅企业环境优美,环保达标。 应该说,从技术上来看,多晶硅的环保问题并不存在技术瓶颈,相对于其他化工企业,多晶硅的“污染源”单纯、易处理、易防控。但是四氯化硅作为多晶硅的副产品,在数量上严重过剩,而对它进行安全处理的成本每吨几千元。于是,一些多晶硅企业未经严格审查就“有意无意地”将四氯化硅交给无资质企业和个人处理,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一些运输公司以省外四氯化硅处理企业名义,与多晶硅企业签订业务合同,而在运输途中将四氯化硅交给个人违法排放,以此牟取暴利,给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孟宪淦曾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制造环节和能源消耗环节在国内,使用环节和节约环节在国外。 2011年多晶硅污染事件层数不穷,让人们对多晶硅产业心生畏惧。2011年3月12日,3名男子从江苏盐城阜宁县一化工厂将25吨四氯化硅运至山东聊城莘县,排入河中;该年4月,大约600吨四氯化硅废液通过湖北钟祥城市排水管网大量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导致厂内生物菌种全部死亡、设备严重受损,处理厂因此瘫痪两个多月;2011年5月10日前后,来自江苏徐州某硅材料公司约2000吨四氯化硅被偷倒进菏泽单县农村的水塘、灌溉沟渠;2011年6月17日,一辆同样来自抚顺的四氯化硅罐车在河南濮阳柳屯镇一农村废品收购站发生泄漏,随即周围数百平方米的草木枯萎变形,70多头猪、30多只鸡和两条狗被毒死,千名群众紧急撤离。后来查明,这起污染事件也是不法分子跨地区运输并故意倾倒四氯化硅废液所致……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春力曾指出,在光伏产业中,硅的生产过程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中国的硅产量占了全世界的40%多,但95%用于出口,本国并不能享用这种清洁能源。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中国把绿色产品出口,保护了国外的环境,却把污染全部留在国内。“双反”谈判再次破裂 合则两利“反”则两伤 欧盟发起对中国的多晶硅“双反”结果即将揭晓,伴随着近期“双反”谈判的再次破裂,中欧光伏“双反”战将愈演愈烈。 欧盟“双反”一旦落地,对于中国光伏业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欧洲市场是全球光伏市场的重要阵地,光伏装机量占据全球的70%以上,而据业内估测中国市场目前占据的全球市场80%的生产份额,其中95%用于出口,欧洲市场占比达75%。据商务部初步测算,涉案的光伏电池产品涉及中国企业200多亿美元的出口,占2012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的70%以上。最重要的一点,该案涉及中国光伏产业的大量就业,将影响超过40万的就业人口。一句话,中国光伏输不起;除了据理抗争和适时反制,已经没有其他任何退路。 但是欧盟的“双反”就会给他们带来绝对好处吗?除了保护本国多晶硅企业,自己也会伤到自己。 欧美对中国开始“双反”调查后,2012年7月,中国多晶硅企业抱团取暖集体上书,要求商务部启动对美韩多晶硅企业的双反调查。2012年下半年,商务部曾宣布对原产于美国、韩国、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自2012年11月开始对原产于欧盟、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追溯征税”调查。这些行为是对自2011年以来欧美对中国光伏行业展开双反调查的反击,是中国多晶硅企业为求生存而启动的“复仇者联盟”计划,虽然出于被动但也维护了自身的权益。 有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副部长崇泉3月下旬公开表示,光伏产业涉及中方重大利益,如果欧方一意孤行,坚持对该产品设限,并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利益,中国将采取一切措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期,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也呼吁欧方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审慎做出裁决,积极通过磋商合作化解摩擦。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反制打掉贸易壁垒在上一轮金融危机中就有先例。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发生之后,中国商务部毅然决定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双反”立案审查,逼迫美国最终选择了妥协。中国与欧美的多晶硅贸易战处于“合则两利,反则两伤”的境况。从“大炼钢铁”到“大炼多晶硅”的历史反思 中国解放初期,为了赶超英美,我们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全民建设新中国热情极高,但“大练钢铁”热情高过头,反而造成钢铁资源的浪费与其他产业的退步。新时代的多晶硅产业仿佛又走进了另一个“大练钢铁”的年代,不过这次激发他们热情的并非建设国家而是短促的利益,盲目踏入多晶硅行业的多数企业战死沙场,所幸存的几个企业也因内忧外患而奄奄一息。从暴利行业到致命行业,“大炼多晶硅”给了我们怎样的历史反思?1、唯利是图终无利可图 鼠目寸光终陷入深渊 从2010年欧盟取消补贴以来,多晶硅行业陷入内忧外患,随着美国与欧盟对中国展开双反调查,多晶硅从1000%的利润率直降至亏本。此时中国多晶硅行业显示出致命的软肋,缺乏内需市场,没有技术门槛,负债率过高,无法实现高效企业对低效企业的兼并。目前龙头企业纷纷向政府求助,要求“母乳”喂养。 回想2008年多晶硅达到500美元/公斤时,多晶硅企业是何等的亢奋与欣喜,负债扩展生产线、与国外签订长期原料订货单,雄心勃勃的一群多晶硅斗士最后冲着暴力去却落得血本无归,他们没有想到经济危机潜伏的危机、欧洲光伏产业的衰退,更没有想到欧美国家竟然对中国进行“双反”,关上了光伏贸易的大门。从2008年至今,多晶硅产业用5年的时间给新兴产业的战士们上了一课:不要轻易踏足一个行业,唯利是图最终无利可图,鼠目寸光终会见不到前方的阳光。2、没有永远的“朋友” 国内多晶硅企业陷入了泥潭,也许他们还抱怨经济不景气,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他们可能还没有领悟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真正的风险所在。 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钟永生曾表示:“生产多晶硅的企业,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外国诱导发展中国家朝他们的方向走,大量生产多晶硅卖给他们,造成污染和高能耗后又要买他们的专利,一个循环下来,外国人还是不用花钱。中国政府为了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拿出了很多政府补贴。说到底,还是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了外国人。”外国企业将多晶硅原料卖给中国企业,加工后的产品再收回,而且还不传授加工的核心技术,以此作为多晶硅售卖时的竞争优势,2011年国内企业纷纷破产倒下,国外大企业却利用技术优势压低成本,中国多晶硅进口不减反增。由此来看,外国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多晶硅企业当中自己的“打工仔”和竞争对手,而不是朋友。 2008年之后经济危机来临,多晶硅逐渐衰退,欧美国家光伏补贴下降后,为了保护自身的多晶硅企业发展,竟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可见外国只是想利用中国的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光伏产业。在对外贸易的战场上,我们要对待外国企业和政策尤为慎重,不能走进“外国朋友”设下的圈套。3、不走中国路线,要走犹太人的路线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商业路线的文章,感觉与当今的多晶硅行业有些贴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在高速公路边同是开一家加油站,中国人看这个加油站很赚钱,于是人们在这旁边开了很多加油站,结果中国人都因为“狼多肉少”而赔本倒闭;犹太人看到这个加油站来往人很多,于是很多人在加油站旁边开了饭馆、超市和洗车店等,结果所有店面都很红火,经营很好。 记者之所以在此说两条路线,是因为我国多晶硅企业大多走得是中国路线,遇到短期利益一拥而上,产能过剩之后又一起遭殃。我们何不尝试一下犹太人的经营路线,去规避一窝蜂扎堆生产多晶硅。其实很多企业可以生产多晶硅生产设备、研究多晶硅技术攻关和下游光伏产品的生产。 我们不仅要分工,还有协作,我们要充分发挥多晶硅行业协会的沟通作用,积极推动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工作的开展,联合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界、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多晶硅企业间的合作,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管理;围绕降低产品成本、推动节能减排、完善产业配套,搭建中国光伏产业合作发展的平台,扩大行业交流空间,共同研发关键技术,分享自主创新成果,这才是我们中国企业内部需要共同去做的,以此更好地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4、政府头脑要冷静 国家政策要及时 中国政府研究专家徐成立表示,在市场利益的推动下,多晶硅企业盲目上马,其实各地方政府作为有形的手,也直接以补贴、税收优惠和返还、宽松的信贷政策和审批政策,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顺德千亿产值光伏产业园、锦州千亿光伏产业园、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上海光伏产业园……这些地方政府鼓励的宏伟产业蓝图,把中国多晶硅投资推向了高潮。 除了行业的暴利及市场需求之外,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也是各地多晶硅项目重复建设的原因。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多晶硅项目的投产,带动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拉动当地GDP增长,以便给官员带来政绩,所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减税、免税等各项优惠措施吸引或鼓励企业投资。曾几何时,“千亿光伏产业园”、“多晶硅产业园”这样的大手笔作为各地方政府政绩屡见报端。当多晶硅项目为各地的GDP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之后,是否产生效益,是否会造成损失,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却未必在考虑之列。如果不改变以GDP为纲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不落实决策失误问责,类似多晶硅项目这样的悲剧将来还会继续上演。 此外,从国家多晶硅政策的颁布与执行来说,政策滞后、缺乏强效有力的预警机制,应该成为国家在新兴工业中的教训。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发[2009]38号文件”,对新建多晶硅项目单线产能、环保标准、还原电耗、综合电耗作出的限定,但是此时多晶硅企业都已初具规模,而且准入标准一直迟迟未定。直到2011年3月1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在能耗、环保及生产投入方面提高了门槛,同年12月14日,工信部公布首批多晶硅行业准入企业名单,国内20家企业榜上有名。但此时多晶硅行业已至“寒冬”,政策出台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企业纷纷倒闭,不久之后20家重点扶持企业也半数偃旗息鼓。所以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家政策必须对行业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先于市场风险来临前制定规避政策,建立新兴产业的报警机制,不能以企业的损失作为政策的试验品。5、有技术的掌舵人才能驾驶整个行业的方向 我们一直在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但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技术有多么重要。做个比喻,加工厂里技师与工人往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位,技师运用高端技术操控设备、生长线甚至工人,但工人只能在生长线的某一环节不断重复工作。其实中国多晶硅企业就是全球多晶硅生产车间里的一个打工仔,为了短期的利用不断重复着,终有一天厂子倒闭,自己加工的东西也就是一堆垃圾而已。 中国多晶硅行业是三来一补的低端外贸模式的翻版,虽然隶属高科技的新能源领域,实际上却是高科技领域的劳力出售者。我国多晶硅产业其实“三头在外”:一是多晶硅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二是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三是生产的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最好的企业是工艺设施好于其他企业,欠缺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换一句话说,我们在高科技行业,仍在为国外打制造业的工。 所以,行业的发展虽然需要速度,但是我们更需要智慧去占领行业的高地。核心技术始终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难关,所以在对待技术方面,采取措施联合攻关多晶硅核心技术,做到技术资源贡献、成果共享,如果早些能够技术突破,我国多晶硅产品也不至于被大部分外国企业占据多数市场,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