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热的罪与罚
作者:电气中国 马 喆 发布时间:2013/8/6 16:13:14

        不知何时起,产业园成了我国经济领域喜闻乐见的高频词汇,政府爱之,引以为傲;产业邀之,添翼腾龙;企业附之,取利得惠;房地产商更是对其趋之若鹜。有消息称,目前全国产业园开发保守估计超5000个,在建或建成的各类产业园更是难计其数,举国上下皆建园,百城千县搞开发,好不热闹。

        产业园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不仅为形成产业集群并发挥集群效应,培育壮大产业准备条件,而且担负着推动城市化建设、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等一系列重要使命。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和鼓励相关企业进驻产业园,是谋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园正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带动区域整体实力提升,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初步显现。首先,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缓解区域内就业难和资源紧张等问题;其次,进一步促进产业调整升级,对改变和优化产业结构影响深远;再次,有助于改变地方单一经济增长方式,促使部分企业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同时有利于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当前地方乘势而动,大干快上的产业园建设热潮背后却存在诸多问题,隐患重重。

        在政府主导和政策驱动下,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园区规划者们意欲通过关联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形成产业的集群效应,以借助企业间的产业关联性塑造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构建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孰不知,企业空间位置上的简单集聚并不必然产生集群效应,只有形成有效关联的产业链,且链中企业成员之间有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互动与合作,才能产生企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构成适宜产业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否则,仅企业空间集聚的园区只能是一盘散沙,何谈产业链的完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更莫说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了。

        另一方面,以GDP为宗,以政绩为荣的地方政府在规划产业园时,主要考虑的是某一产业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拉动效应,而并未从宏观角度衡量产业的整体走势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忽略产业整体状况、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在各地方政府中普遍存在,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的现象比比皆是,各级政府之间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大至省市、小到县区都在建设自己的产业园并大规模招商引资,却常常遭遇无商可招的尴尬境地,大量产业园空置,空园频现,无奈上演空城计。

        试问,决策者们如此追名逐利、浮夸行事,可曾虑及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市场的消纳能力,又是否思量过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诉求。

        不止于此,地方政府规划与政策的刺激,往往会致使企业丧失对市场的理性分析和准确判断,一窝蜂进入某一行业,埋下产能过剩、结构失调的重大隐患。

        仅以光伏产业为例,在该产业高歌猛进的黄金十年,地方政府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带来的政策利好,皆以争先恐后的积极姿态筹建光伏产业园,上马光伏项目,几近疯狂。最具代表性的江苏省自2008年开始,先后筹建常州、无锡、金坛、常熟、镇江、扬州、盐城、徐州、泰州、高邮、启东、苏州等数十个光伏产业园。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三百余城市提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其中不少城市打造了大规模光伏产业园,设定产值目标更是动辄以千亿计。在地方政府的强力助推下,光伏产业园遍地开花造就了光伏行业一时繁荣的盛况,但重复建设、结构失衡、企业盈利能力低下等问题接踵而至,整个行业生态迅速恶化,在自身发展瓶颈和海外“双反”的双重夹击下步履维艰。而在推动光伏产业“大跃进”式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光伏产业园狠狠地灿烂了一把后迅速萧条,风光不再,更有甚者已是人去园空,唯余一地尴尬。如果说欧美双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全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无疑是我国光伏产业不能承受之重。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大力推进、千亿产业集群和园区规划建设,不少地产开发商纷纷转战产业地产,在住宅开发项目拿地越来越难的背景下,产业地产已然成为房地产商的“兵家必争之地”。打着产业地产旗号的变相圈地运动已粉墨登场。

        近几年全国性的产业园建设热潮使我国产业地产发展迅猛,工业用地以低成本迅速扩张,低廉的成本使产业园便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开发商以发展产业地产的名义,通过投资产业园获取低价土地资源,以期在未来地产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土地溢价收益。故此,相较于产业园的运营和产业经济发展,开发商投资产业园更为看重的是产业园所占土地的升值潜力。换句话说,在国家土地严控政策下,以工业用地等名义更易圈地且可获得高额收益。

        开发商兴建产业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工业建设之名圈地的比比皆是,行产业发展之实的却寥寥无几。如此,产业兴城必将沦为一场以产业发展掩人耳目的“圈地运动”,而地方政府发展产业、提振经济的雄心或将折戟于工业圈地运动引发工业产能过剩和新一轮的土地泡沫,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