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电气行业十大新闻回顾
作者:电气中国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4/1/14 10:34:13

        纵观2013年的电气行业,喜忧参半。这一年,“光伏双反案”终于尘埃落定,七成光伏企业逃过双反大棒;这一年,国家大力扶持智能制造,扶持力度不减反增;这一年,能源局和电监会合并;这一年,云广工程特高压直流电±800千伏正式通过验收,投产至今,送电量达到144.45亿千瓦时……

        也是一年,“风光巨头”不再风光,时光荏苒。这一年,三峡电站在短短三个月期间却非计划停机达七次之多,其频繁程度令人咂舌,“非停”事故也惹人深思。

        这好坏各一半的比例,略显悲凉,可悲凉后也依旧有曙光,国家大力扶持光伏产业,核电在沉寂了20个月后,又被提上日程,并宣布重启,众多关键技术的突破更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向上力量。

        年终岁末,反思与憧憬交相呼应。《电气中国》杂志和您一起梳理记忆,整理事件,共同回顾记忆犹新的2013年。


1、光伏双反“靴子”落地

        困扰中国光伏业已久的欧盟光伏“双反”结果最终落地。今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宣布,将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其间双方未能达成新的和解协议,自8月6日起,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8月6日,依据此前双方达成的争端解决方案,参与价格承诺的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将遵守每瓦0.56欧元的最低限价和每年最高7GW的出口限量。至此,曾占据中国光伏产品出口60%以上的欧盟市场开始对华实施出口配额方案。

       
12月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光伏反倾销与反补贴案终裁公告,除价格承诺企业外,对我国光伏组件与电池征收47.7%~64.9%不等的双反税。已于8月6日生效的价格承诺继续有效,承诺企业增至121家 (新加入27家),此次价格承诺同时涵盖反倾销与反补贴案件,涉案产品范围排除硅片。这也意味着曾被称为光伏业“灭顶之灾”的欧盟“双反”大棒终于被放下。从遭遇“双反”寒冬到回暖趋势日渐明显,带着对过往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新一轮发展的期许,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进入“双反”后时代。

视点: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却为中国的光伏产业提供了适当反思的最佳契机。多年来,在光伏产业假性繁荣的过程中,多数企业重视资本运营多于技术研发,加上此前的成本过高以及行业壁垒,并网难问题诟病难消,导致国内光伏企业产品销售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国外政策发生变化,失衡的产业布局就将多数的国内光伏企业推向“深渊”。

        
 经过此次“双反”事件,国家加大了对光伏市场的支持力度,力挽国内光伏制造业颓势,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内市场被迅速放大。在此之后,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又密集推出了11个配套文件,重点内容就是加大财政补贴,简化项目审批和提高并网服务的要求,规范行业合理、健康发展。预计2013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将达到16.5GW,2014年各省份光伏发电新增规模预计11.8GW。

       
更为值得欣慰的是,在一系列扶持措施的背后,中国光伏企业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正逐渐走向完全市场化,在进军国内及国外新兴市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渐走出“双反”带来的困局。

2、能电合一 齐头并进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为统筹推进能源发展和改革,加强能源监督管理,将能源局、电监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同时不再保留电监会。

       
11月初,中央编办正式下发派出机构“三定”方案,能源局派出机构正式成立,名正言顺启动能源监督管理。随着能源局区域监管局、省监管办(正厅级)先后挂牌成立,原电监会18家派出机构(6个区域监管局、12个省级监管办)成建制划归能源局垂直管理,形成新的能源监管网络。

视点:
        从电监会时代的“政监分离”到“政监合一”,我国也由此进入能源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融合的新阶段。

       
众所周知,国家电监会应电力体制改革而生,成立10个年头,却一直处在多方利益格局中被架空或者边缘的位置,而电力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管独立于能源局之外,亦造成国家能源局与电监会在电力改革、投资准入、项目审批和价格等诸多方面的职责交叉,不利于整个能源统筹谋划和推动电力行业发展。

       
与重组之前重视项目审批不同,此次能源局职能和定位都反生较大变化,即在明确将继续由发改委管理的同时,未来的国家能源局将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负责能源监督管理等。

3、产业风向标的兴衰

        回顾2013,受海外市场需求减少以及欧盟“双反”的影响,国内众多光伏及风电产业的巨头公司损失惨重。今年3月,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组,11月,长达8个月的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案落下帷幕;4月,和尚德并驾齐驱的赛维公司因为现金流暂时出现短缺,游走在破产边缘;而华锐风电也因自身财务问题,“两月易三帅”频繁更替公司高层领导人,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实际上,2012年无锡尚德的业绩就已经下滑,甚至是严重亏损,再加上自身决策频繁失误,无锡尚德公司最终没能摆脱破产的命运。

        同样,去年赛维就频频传出破产的消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赛维的自救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双拳难敌四手,赛维的亏损和不断扩大的债务压力让赛维无法喘息,窘迫之下,赛维最终不得不选择出卖自己的核心资产及大规模低价甩货来筹集资金以求度过难关。

视点:
        纵观2013年整个光伏和风电产业,不难看出,整个行业都不景气,而造成行业不景气的原因除了受“双反”案影响之外,更多的在企业自身,无论是尚德也好,华锐也罢,究其巨头倒下的根源,都是因此前企业过度扩张,为抢占市场不惜采取“加速推进策略”。在政府主导性的投资模式下,同质化、产能过剩、低价无序竞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而恶性竞争的结果是外部“遭双反”,内部价格“拼刺刀”。

        “双反”过后,国内新能源企业该反思什么?又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都将是未来新能源市场需要面对的问题。

 4、“零非停”的背后的思考

        自今年以来,截止9月,三峡电站已发生了7次非停(非计划停机),其中,5、6、7月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6次。而以往,三峡电站对外公布的信息均是“零非停”。

        中国三峡集团机电专业总工程师程永权解释:按照水电机组的设计寿命,40年为水电机组的健康生命周期。开头的2~3年为“婴儿期”,处于机组的磨合阶段,各种问题会在这个阶段暴露,“非停”的几率很大,随后进入稳定出力的“壮年期”;运行40年以后开始进入老年期,再次进入问题多发阶段,“非停”几率将再次增加,三峡机组10年陆续投产机组情况也与这个规律相符。今年三峡电站出现的“非停”事件并没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没有引发大面积停电,设备本身的损失也相当小。

视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一直就处于水深火热的言论中,利弊两派之争也一直没断,今年,三峡工程更是事故频发,三个月“非停”6次的几率更是惹人非议。

        长江电力方面也坦言,三峡电站全面投产后,水库调度需求多,运行条件复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责任更加突出,安全生产风险因素增加、风险增大。除了三峡电站外,葛洲坝电站已投产30年,设备逐步老化,改造压力更大。

        长江电力内部,也将“非停”原因主要被归结为设备老化,及电站员工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针对这些情况,长江电力已着手总结经验教训,通过监测、故障诊断及系统的维护机制,尽量减少非停事件的发生。

        发电机组“非停”,也称为非计划停机,是指发电系统处于不可用而又不是计划停运的状态,是对每一个发电厂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考验,“零非停”则是水电机组在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运行指标。

        在国外,“零非停”很难达到,甚至“非停”指标不作统计和考核,在可靠性指标方面,中国标准在某种程度上高于国际标准。实际上,国外很多水电开发得比较充分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水电机组出现“非停”现象较为常见。 

        据悉,中国三峡集团在最近投产的世界第三、中国第二的溪洛渡水电站以及中国第三的向家坝水电站,无论是国产化还是单机容量都超过了三峡机组,目前已经投产9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和75万千瓦的机组,基本没有出现非停现象。

        目前,国内水电行业对一流电厂的“非停”要求是“每年每台不超过0.3次”。2012年是三峡34台机组全部投产的第一年,三峡电厂全年非停9次,为每年每台0.26次,已经达到国内一流电厂的标准。


5、走进智能制造业的春天

        今年以来,国家对智能制造专项的支持力度仍在持续增大,在中央预算下压5%~10%的基础上,2013智能制造专项投入却增长了25%,由此可见扶持力度之大,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工信部印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将达20%以上,预计年销售产值将会达到6万亿元。这其中,智能制造装备是“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方向之一。

视点:
        长期以来,用户在利益驱动下更愿意用国外更有优势的产品,我国装备制造业从零开始,基础还不牢固,研发投入不大,有时候还不太能满足用户需求。在此方面,智能制造专项解决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两个长期没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国家政策在首台、套应用问题上难以落地的问题;其二是解决了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国家迟迟没有专项科研经费的问题。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对智能装备制造业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将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将初步形成。

 6、电机节能 举足轻重

        能耗巨大的电机系统是国家节能政策的重点领域,也是“十二五”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之一,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和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推动高效电机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电机产业升级,全面提高电机能效水平,2013年6月,工信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全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13-2015)》;根据计划提出的目标,通过电机产品升级换代,预计2015年当年实现节电800亿千瓦时,相当于新建一个长江三峡工程。预计将带动近千亿元的高效电机及相关设备需求。

视点:
        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一是因为电机是推进工业节能工作的重点领域;二是提升电机能效是电机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三是电机能效提升模式是新形势下推进工业节能的一种探索。

        我国电机效率平均水平比国外低3~5个百分点,目前在用的高效电机仅占3%左右。通过推广高效电机、淘汰在用低效电机、对低效电机进行高效再制造,以及对电机系统根据其负载特性和运行工况进行匹配节能改造,可从整体上提升电机系统效率5~8个百分点,年可实现节电1300亿~2300亿千瓦时,最终,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未来,“行政命令”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将提升增量电机能效、提高存量电机能效、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相结合,有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实施机制。


7、放权不放手 监管不失察

        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告,宣布取消和下放12项涉及能源领域的行政审批权,其中包括水电、火电、风电、电网、油气管道等,这也是对此前刚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的回应。

        本次调整涉及发改委的项目主要有26项,均属于投资审批类项目,其中有12项归在发改委所属的国家能源局。此次宣布取消和下放审批权的12个项目,不包括钢铁、煤炭、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产业和严重依赖国家补贴的光伏产业。在国务院出台《决定》之后,各地就已经开始跟进下放审批权。

视点:
        对于很多投资和项目而言,审批权过于繁琐会妨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是必然趋势。

        毋庸置疑,审批权的下放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但在此过程中,还须配套包括价格改革、利率市场化、行政效率提升,法制更加完善等一系列配套的改革。还要加强监管,建立起一系列配套的约束机制。

        改革并不等同于放权,审批权下放不等同于随便放手。现在包括能源在内的很多领域,在地方的竞相上马下,出现投资过度,一味地强调放权的做法并不合适,解决这一问题重要在于加强规划和控制。


8、云广奏响直流输电交响曲

        云南至广东±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十一五”建设的重点工程及直流特高压输电自主化示范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工程西起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东至广东省广州增城市,途径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区,输电距离1373公里。工程额定电压±800千伏,额定容量500万千瓦,静态投资147亿元,动态投资154亿元。云广直流投产至今,西电东送电量达到144.45亿千瓦时。3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文,公布云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过国家最终验收。

视点:
        2013年年初,本刊作为惟一一家媒体全程参与了云广直流工程验收,获得大量独家采访内容。

        可以说,云广工程堪称中国直流输电装备自主化的典范,在全球一无设备、二无经验、三无标准的背景下,中国编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标准,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生产了额定电压±800kV单相双绕组换流变压器,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800kV特高压直流双12脉动串联的换流阀组……中国人用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书写了世界电力装备制造的奇迹。

        云广工程综合自主化率达到62.9%,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的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工艺装备和综合试验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9、核电重启 自主研发来支持

        9月27日,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田湾核电站4号机组核岛浇灌了第一罐混凝土,这标志着田湾核电站4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至此,国务院重启核电后审议核准的第一个新建核电项目——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即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主体土建施工全面展开。

        《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于去年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后,国内核电项目建设的正式重启,尽管国家在内陆核电建设政策方面并没有变动迹象,但重启后的一系列规划的出台仍为未来5~10年中国核能政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作出部署。

视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核电建设提出三大基调:稳妥恢复正常建设,“十二五”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3代安全标准。

        判断核电是否安全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实践。正如国内外很多核电专家的共识:“核电的安全性完全依靠经验,除非有若干年经验的证实,否则技术先进性并不能代表更可靠和更安全”。

        核电重启符合市场预期,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正在进行,核电“被定义”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安全检查后重启核电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当然,核电重启争议颇多,但对我国核电业将会产生利好,相关核电企业也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10、国货自强 上上不息

        2013年6月,江苏上上电缆集团(以下简称“上上电缆”)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成果发布会隆重召开。国家核电、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上海电缆研究所、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参加了成果发布会。

        据了解三代核电AP1000核电站系统设计要求高,对壳内电缆性能有着苛刻的要求:低烟无卤阻燃、60年寿命(适应三代核电60年寿期要求)、耐高剂量辐射(其中耐贝塔射线剂量高达270Mrad)、事故下耐高温环境(要求在260℃高温冲击下能够执行安全功能)等。国际上尚无满足要求的同类电缆。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上上电缆攻克了种种技术难关,历时两年完成了电缆样件的制造,顺利通过了热老化、辐照老化、LOCA老化等鉴定试验,拥有了关键的产品核心技术,并获得了国家核安全1局的壳内电缆特许制造批文。

视点:
        为满足我国三代核电发展要求,上上电缆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三代核级电缆技术研究工作,并于2008年取得三代核岛电缆材料技术的新突破。在2011年5月,因壳内电缆国外中标商违约不履行中标义务,上上电缆迎难而上,挑起了承接壳内电缆的重任。

        AP1000壳内电缆曾是世界核电工业的空白,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的研制,填补了世界核电工业的空白,为我国进军国际核电市场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