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国到底有多远?
作者:电气中国记者 李慧姣 发布时间:2014/5/12 15:09:40

        有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知识产权再创新纪录: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4.02件,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设定的3.3件目标。

        而专利的实用性差距更为明显,主要是“泡沫”专利和“垃圾”专利数量较大。据称,这项技术的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更令人忧心的是,相当多的专利一出来便“束之高阁”,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

        由此看来,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为何无缘全球“创新力百强”,也就不难理解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石,专利数量是衡量创新力的重要指标。但创新的意义,远不止专利申请数量那么简单。

        在美国和德国,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80%。相比之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表明中国企业的创新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技术创新最为敏感,最有条件成为“创新”到“生产力”的主导力量。

        当前,不少地方实行的相关政策,突出的仍是投资导向而非创新导向,在核心资源优惠上,更倾向于投资规模大,而非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从长期来看,缺乏创新的企业是无法长久生存下去的,这也是中国企业鲜有“百年老店”的根源。

低端产品严重过剩
        中国电气行业内竞争充分,这是众多电气行业从业者在反映的问题。在众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下,企业要打造好自己的特色产品,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2013年是我国电工行业取得恢复性发展的重要一年,据统计,截至12月,我国电工电气行业生产、销售、利润、进出口贸易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好于年初预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国家宏观经济回升,政策连续、稳定,为电工电气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二是电力建设带动电工电气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以来,我国电力建设速度之快,步幅之大令世界惊叹;三是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转旺,也进一步拉动我国电工电气产品出口的恢复性增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蔡惟慈在分析2013年机械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时说,机械工业前十个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83%,增长幅度高出全国工业17个百分点,为国家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机械行业存在“高端吃不了,低端吃不饱”的尖锐矛盾,亟待转型,要努力增强高端产品发展能力,以制约低端产品产能的盲目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电器行业应高度关注并积极行动,要从智能电器产品自身更新换代的角度推进技术升级,主动参与电机驱动系统及生产装置的升级改造,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应用市场。

        但是,电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忧。

        一、我国内需结构不够合理,投资性需求所占比重仍比较大,一旦国家刺激性政策退出,电工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出现倒退。

        二、我国电工电气行业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产能不足,在电工行业的一些分行业中,为数不少的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往往靠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维持生计,对外依存度过高。

        三、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电工电气产品出口方面贸易摩擦不断。目前,欧盟经济复苏仍是乏力,特别是受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以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债务沉重问题的困扰,可能会拖世界经济回升的“后腿”。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很可能会通过设置贸易壁垒等方式保护本国电工生产企业,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电工行业外贸出口业务。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调查显示,行业已全面回暖并有多重利好因素,但产能过剩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悉,电缆行业在低端产品中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尤其是各地不顾交联电缆生产能力已然严重过剩的实际情况,仍大量引进立塔式生产线,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和产能闲置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电器工业行业在包括超高电压等级线缆、特种用途线缆在内的高端产品却产能不足,导致绝大多数产品或原材料依赖进口。

        由于硅钢片、电解铜等原材料在诸如低压电器、电线电缆、变压器、中小型电机等基础电工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电线电缆产品中原材料占全部成本的80%以上,变压器产品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超过70%),因此原材料大幅度涨价造成了这些基础电工产品成本的大幅提高。加上能源价格、运输费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推动了企业成本的进一步提高。

        然而,在这些基础电工产品成本大幅攀升过程中,产品销售价格却难以合理提升,特别是在技术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产品市场中,压价竞销的情况相当普遍,竞争激烈。因此,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并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造成产品低价竞争的根本原因是盲目投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一方面,由于投资门槛低,使大批企业蜂拥而入,造成企业“过多过滥”。据了解,目前仅电力变压器的生产企业就有1000家之多,电线电缆行业的企业已超过了9800家。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由于“门槛”低,则导致一部分根本不具备生产、质量控制和检测等必要手段的“作坊企业”得以混迹于市场中,成为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产生源头,并凭借压低销售价格等手段扰乱竞争秩序,加剧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

        “显然,这种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行业发展与咨询部高级经济师程仁超说,“产能过剩不仅仅是电缆行业,发电设备的产能也超过需求。”

        按照国家规划,从现在起到“十二五”末,中国每年将新增7000万~8000万千瓦发电装机的需求量,但仅哈尔滨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集团3家发电设备生产企业的产能就达9000万千瓦。

        变压器行业产能过剩对行业带来的影响颇具代表性。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统计,中国变压器的产能大致是世界需求总量的1.5倍。一些变压器生产企业反映,部分变压器产品最终售价只有原材料成本的80%。

        在招投标市场上,国内电力行业招标时多采用最低价竞标的方式,也导致了设备生产企业的降价竞争。而西门子等国际电器工业巨头,在投标时必会核算生产成本,如果亏损的话宁可不接标。

        有关专家认为,产能过剩问题的显现,主要是由于需求过旺,没有约束产能。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总体形势较好的国民经济为电器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资料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器工业恢复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以上;前三季度累计产品销售率为97.05%,各月产销率也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在外贸方面,中国电器工业无论是进出口额、出口交货值还是贸易顺差,多项指标自2010年下半年起全面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最好年份2008年的水平。

        “十一五”前四年,中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5.2亿千瓦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8.7亿千瓦,年均增长13.7%,电源建设对发电设备的强劲需求,带动了发电设备产量的大幅增长。

        “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将是一个重点。可以预测,其形成的市场需求依然强劲,电器工业行业发展动力十足。在前景比较乐观的情况下,避免产能过剩问题的扩大,已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因此,国内应该建立产能预警、调控机制,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防止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特别要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大。

企业创新意识淡薄
        克里斯坦森总结失败框架的三个部分是:对延续性技术和创新性技术的认知和执行、市场需求和技术改善的不同导向、对破坏性技术的投资和资源配置。因为成熟企业规范的执行流程和决策体系,会惯性的或被动的强调利润最大化,追求新技术,追求大规模的市场,从而忽视破坏式创新,这是失败的根源,同时也是给创新者解答的入口,追求创新的过程中要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才能避免被颠覆的命运。

        企业发展的本质是价值观、文化、组织、人才和管理。这些本质不会落后,这些是管理的“道”,更是现在电气企业学习的标准。

        不容忽视的是,电气行业在技术上的短板已成为行业向前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统计,国外优秀企业在电气新产品科研、研发投入上可达到总销售额的7%左右。而我国电气行业平均投入在总销售额的1%~2%,优秀企业也不过仅为3%左右。而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的电气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多采用价格竞争。电线电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技术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中低端电气市场中,压价竞销的情况相当普遍。业内有超过40%的企业遭遇过低于成本价中标、同行恶意压价等不良竞争的经历。同时,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我国生产的大部分产品为中低端电气产品,因此,很多电气生产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我国虽然是制造生产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虽然行业内的领头企业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电气生产企业90%以上的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总体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低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行业无序过度扩张,市场竞争不规范。

        毋庸置疑,我国电气行业中,低端产品还在大批量生产,这批产品体积大,消耗大量贵金属白银以及铜、黑色金属、塑料等材料,许多材料受制于国际市场价格。所以低压电器主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甚至继续上升)的局面,将难以改变。

        另外,随着资金紧缺、财务成本上升以及员工工资快速提高带来的用工成本提高也不可逆转,这必将造成电气产品利润不断下降。当前许多企业已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这给企业加大科研、新品研发与技改投入带来困难。

        同时,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虽然经营思路灵活、销售渠道强大,但在企业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良莠不齐,企业设计研发能力仍有待加强。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和产业集群进行产业价值链延伸,扶持电气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从而带动产业升级。

        当前,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国外市场,我们不少电气企业的管理者希望通过精简的,能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有效响应的业务流程,保持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性,来更加灵活的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然而,一方面,某些电气大企业的管理目的是精简、敏捷、灵活、敏感、主动、富有竞争性和创造性、高效率、以客户和盈利为导向的;另一方面,而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却是臃肿、迟钝、刻板、被动、毫无创新性、低效率和放任亏损的。缩小差距关键是要解决电气企业应该如何管理,借助什么创新技术。

        原机械部副部长、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陆燕荪表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世界战略的惟一选择。在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导向作用相辅相成。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找好创新的切入点。

        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陆燕荪认为,我们必须改变关键产业技术依赖于人的局面,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全面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陆燕荪指出,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重大科研项目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例如:为配合自主创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详细规定了各部门在财务等方面的支持,实际上政府在主导创新工作的整体推进。

        应该看到,由于我国产业分工太细、企业产品单一的历史特点,研发、生产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较少。在很多领域,企业没有能力担当起自主创新的主体角色。多数企业只能做好自己的品牌,实现较高的生产能力、占领部分市场。据西门子总裁介绍,西门子在所经营的领域里面,可以提供工程能力、设计能力、产品等全部一体化供给,但目前中国企业做不到这一点。

        为此,陆燕荪认为,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应该相辅相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应找好切入点,例如参与重大装备领域的技术研发。一个企业没有能力承担所有项目的研发,可以选取16个领域重大装备项目中的一个作为目标,找好切入点进行研制。如果企业能在国家急需的项目、产品里面占有一席之地,这个企业将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进的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将得到多方关注,甚至包括银行的支持。

        陆燕荪强调,企业在选取自主创新切入点的时候,要考虑到技术创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例如,三峡水电工程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典范。但在三峡工程的背后,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经历了20年的积累。因此企业在明确技术创新的切入点之后,要努力做好前期工作,有组织地推进。

向制造强国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发电、输电、配电,还是电能利用技术都将进行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走过一个半世纪、使人类生活变得无比绚丽的电气创新定将焕发更旺盛的生命力。实际上,电气技术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际,正在发生历史上难遇的巨变。

        今天,世界正在发生一场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深刻变革,作为现代经济高效发展核心动力的电能开发和应用正面临一场空前的革命。以节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电气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和重大战略产业,电气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效率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新时期竞争力的核心产业。电气技术正处在其一百多年历史上最具活力的创新期,也是今天人类极具创新空间和创新成效的技术领域。

        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正成为全球电气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战场,在电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将扮演日益突出的核心作用。如中国电气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发展速度正在超越地球上的所有国家成为全球新兴电气技术最大和极具活力的应用市场,更是全球电气技术供应商进行技术创新和创新工程应用的首选场所,如中国的超高压电网建设、新能源发电都已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一批重大装备和技术实现突破。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重。

        当前我国多数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41%;汽车产量2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25%;机床产量95.9万台,占全球比重38%。

        目前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原因: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基础制造工艺落后,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四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目前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率26%,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指出,全面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绿色发展”的方针,分步骤分阶段完成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全面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的主战场。苏波强调,要力争在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若干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加强装备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密切关注汽车、船舶、电工电器、机床、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等重点行业运行趋势变化,加强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研究制定并实施节能环保汽车推广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补贴政策、节约能源及使用新能源汽车车船税减免政策,制定相关措施,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矛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以重大工程建设为依托,“攻高端、夯基础”;以专项政策和产需对接为手段,“促创新、推应用”;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创新行业管理,着力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重大装备产品应用示范,推动装备工业转型升级。

        在电力装备领域,要加快开展新一代核电设备、页岩气综合利用装备等的自主研发。加快实施核电、燃气轮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电力装备制造业整体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其中火电、水电及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工业通信网络、数控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部件和装置,重点突破一批面向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数控一代”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力争在2020年前,在数字化制造基础上,选择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到2020年后,全面推行智能制造,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

        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要大力发展高速及城际动车组、重载及快捷货运列车等。通过实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专项工程,提升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和核心部件及系统的创新能力,到2020年,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走向国际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要加快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节能型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

        我国经济正进入中高速增长的转型发展时期,面临着与以往显著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但支撑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总体来看,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新时期必须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以装备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按战略部署,我国将分三步迈进装备制造业强国阵营。到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二方阵,部分优势产业率先实现又大又强;到203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强国;到205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强国。

        在此过程中,必须扎实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构建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着力强化制造基础;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大力推进中国装备“走出去”。

        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

        据《工程机械“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行业销售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水平,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7%,国产化率要达到65%以上。推进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平均先进技术水平,实现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粗放型、模仿型、数量型向科技创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我们都明白,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电气行业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同时,要加强电气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制约电气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