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作者:电气中国 马 喆 发布时间:2014/9/15 15:22:06

       中国制造,在享受了多年低成本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之后,靠规模制胜的世界工厂时代日渐走向终结。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近三十年高速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当属要素红利。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和生产性较高的人口结构,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为高积累率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创造了条件。全球生产性资本根据资本收益率高低及利润极大化配置原则驱动下,因资源要素丰富低廉而获得资本边际收益率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获得世界市场青睐。中国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工厂,在低端制造业领域独领风骚。

       然而,随着中国要素价值的重估,这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刘易斯拐点来临,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快速上涨、税收优惠日渐减少、环保压力与日俱增,制造业原有的成本比较优势锐减。而新兴经济体如印度、越南、印尼、洪都拉斯携劳动力价格等竞争优势抢滩登陆,以相对更低的薪酬水平吸引商资,当年因廉价劳动力成本选择中国的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向东南亚转移渐成风气,低端制造业领域东南亚制造异军突起,这对于一向靠要素价格低廉取胜的中国制造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

       与此同时,以工业起家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重拾工业精神,着力吸引企业回流本土,提振本国经济。以美国为代表,政府不仅出台“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扩生产、增出口、促就业,寻求“再工业化”以重振制造业,而且日益将经济问题政治化,针对中国制造引发贸易摩擦,帮助本国制造业复兴。随着高端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许多“中国制造”变成“美国制造”,逐渐加速的“美国再工业化”正在改写着全球制造业格局,作为世界最大产业资本输出地的美国,正在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其种种优势和巨大市场吸引全球资本,使得中国吸引全球制造业资本趋缓。

       面对周边邻国低端制造替代危机和美欧本土高端制造复苏竞争的前后夹击,中国制造业该何去何从?

       压缩劳动力成本,寻回要素优势?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是消减制造业价格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毋庸置疑,但,劳动报酬的提升难道不是发展的应有之义吗?更何况现社会发展阶段再终日戚戚于成本的上升而不思成长突破怕是要被时代所抛弃了,此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亡图存”实在是不得要领,切不可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投资,制造业因此兴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制造遍布世界的繁荣背后,是国际产业链分工中身处代工模式的弱势地位,是技术和品牌缺失的低端制造。因此,全球经济格局风云变幻、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际,面对各个经济体的围追堵截,我们不妨顺时应势,理性对待低端制造业外迁,主动转出已不符合我国产业发展规划和现行法律规定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制造业,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蓄力。

       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变革的当下,新兴经济体争相拥抱低端制造业的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发力高端制造业,意欲持续领跑世界经济。欧美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升级战略一方面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现实借鉴。

       欧美再工业化的本质诉求是产业升级,以继续保持高端制造业领先地位并为新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美国政府启动的高端制造业合作伙伴计划,通过联合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共同寻找“新兴技术发展的深化与投资”之道,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德国政府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工业4.0计划,着眼于将物联网和服务应用到制造业,使德国制造业保有质量、技术、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性能可靠性及售后服务等非价格因素竞争优势,不断从技术领先中获益,并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迫切要求我国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重塑制造业图景,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强调重视科技自主、持续创新,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关键领域科技攻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强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制造业发展。我们更须鉴美国战略经验,重视政府部门、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探索积极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实质性的产业战略联盟,逐步形成一套国际化、规范化、流程化和市场化的长效机制,以科技引领制造业升级,用创新驱动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新技术和产业革命,是挑战更是机遇。时不我待,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破-解高端装备制造失守困局,重塑制造业图景,再造自身“比较优势”,应对美欧高端制造业升级浪潮带来的挑战,也只有将“中国制造”升华为“中国创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方能在群雄逐鹿的世界制造业中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