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核电峥嵘岁月
——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许连义
作者:电气中国 李慧姣 发布时间:2014/9/15 15:43:37

        许连义作为大大小小中国核电站项目的参与者,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理想和抱负、忠贞和挚爱,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电事业。

        潇洒倜傥,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这就是许连义。他那谦逊的、风度翩翩的外表底下,却藏着坚如钢铁的勇气,以及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他说:“我们一定要把中国的核电设备国产化发展起来,才能为祖国核电设备增光,还好一步步在发展,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光靠说不行,多年的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谈话的深入,许连义追忆起中国核电峥嵘岁月,一幅长达半个多世纪,他在中国核电领域奋斗不息、开路不止的动人画卷,还是自然而然地打开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1955年,20岁的许连义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反应堆工程专业。

        50年代初,清华联合国家相关部委,抽调了清华最为优秀的师资与学生,组建工程物理系,专门研究与原子弹相关的核物理、核材料、核化学,并建设了实验核反应堆,这也是目前唯一拥有核反应堆的中国高校。原子弹、氢弹,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源。

        许连义恰是第一批反应堆工程的学生,当时准入条件非常严格。他说:“正好清华大学新成立这么个专业,一方面是国家军事需要,另一方面是条件要求高。学这个专业第一条要查家庭背景,第二是学习成绩优异,第三是身体素质要好。”

        学习反应堆工程专业,许连义感觉到很自豪:“那时我考虑到国家下一步将由军用向民用转变,发展核电站。我觉得学核电很有发展前途,能够为国家做贡献,学这个专业自己感觉到很光荣,咱们国家清华大学是第一个成立的,随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也相继成立了工程物理学,我有幸是第一批进清华这个专业的。”

        弹指一挥间。1961年,许连义毕业以后,在清华大学200号工作了一年多,负责研究、建设2000千瓦轻水反应堆。清华大学的师生一直以来都把他们的核研院叫作“200号”。这名号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刚刚站稳脚跟的新中国,在原子能研究领域还是空白,急需建立原子能研究基地,1960年,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基地动工兴建,建筑工程编号为200。

        当年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到如今已两鬓斑白,许连义一向将荣誉看得很淡,原机械工业部电工局局长、国家核电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尽管这些头衔让他在核工业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并未把这当作一种资本。

核电站项目的“见证人”
        随后,许连义被分配到国家第一工业机械部,在哈尔滨锅炉厂担任实习技术员。在哈尔滨锅炉厂总工程师吴恕三的组织下,学习核潜艇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的和设计。此时,正逢国家要建造生产钚的反应堆,为国家发展核弹、氢弹生产核燃料,机械部承担了生产堆设备的制造任务。此前是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生产钚元素的生产堆,这种材料是原子弹材料,但这种元素只能靠反应堆生产出来,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国家需要自己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当时一机部第八局副局长赖坚决定,把许连义从哈尔滨锅炉厂调到北京一机部第八局技术三处。

        1963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讲话,从全国各地抽调四五十个“精兵强将”到北京来,联合起来搞设计。全国各地机械部主要工厂、研究院所,核工业二院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成立了第二联合设计处(即一机部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的前身),他们共同把苏联设计的图纸修复起来。许连义算是其中的一名技术员,经过一机部、二机部两个部门的努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把图纸设计完了,设计由核工业部负责,生产凭借机械部的力量,大部分核心设备在武汉锅炉厂、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生产。

        许连义回忆说:“在我国边远地区,建立了两处生产钚的反应堆生产基地,第一套和第二套设备运行很好,这个工程的设计和设备制造都是按20年寿命考核的,到了第30年运行仍然很好,说明我们设计和设备制造质量都非常高,符合要求。”

        新中国成立不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了发展核电事业的战略决策,提倡和平利用核能,揭开了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历史篇章。

        “国家刚刚开始发展核电,当时机械部有一个热工机械研究所,在武汉锅炉厂前面建个大楼,从全国各地调了不少人,这个是国家计委、建委、科委三个部门批的,我在技术三处负责资金筹组等工作。”许连义说。

        改革开放以后,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保军转民”战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核电,中国核事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1979年,许连义到一机部军工局,从技术员、副处长、处长、副总工程师再到副局长,他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向前。

        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建设秦山核电站的决定。

        在军工局期间,许连义负责生产第一批秦山30万千瓦核电设备,他告诉记者说:“国家开始建设秦山一期核电站时,上级每年拨一定经费支持我们发展国产化,各厂完成的都不错。上海发电设备成套所也出了一套60万千瓦压水堆的概念设计。”

        1985年底,许连义给时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邹家华写了篇报告:“火电、水电、核电其属性都是‘电’,这是工、农业和千家万户都不能缺少的,我愿意从军工局调到电工局,邹家华主任很快就批准同意了。1985年,我就离开了军工局,担任电工局副局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核电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中法合作建设的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许连义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核电制造业的的发展,他参与了大大小小的中国核电站项目建设,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见证人”。

        起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坐落于深圳东海之滨。许连义表示:“80年代初,国家层面要建设大型核电站,但是技术力量不够,决定从法国引进100万千瓦大机组,选址最终确定在广东大亚湾。大亚湾投运后,运行效果不错,国家又在广东地区建了第二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岭澳核电站。”

        从国家核电站项目建设开始,无论是30万、60万,还是100万千瓦的核电站项目,都有许连义辛勤忙碌的身影。

坚持设备国产化道路
        1983年国务院下发的110号文,将大型核电站装备列为国家及重大技术装备。自此,中国核电装备开始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凭借秦山一期、二期、岭澳二期等核电工程的建设作为依托,中国装备采用开展核电站相关装备的自主攻关,消化吸收与合作制造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掌握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制造。

        许连义说:“如果核电设备不实行国产化,从国外引进采购,价格贵的不得了,既买不起也建不起,只有发展核电设备国产化才有出路。”

        为了加快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发展步伐,许连义决定参与到各个核电站项目的谈判中。那时候大亚湾买了两台法国设备,而且国内已经学会制造一些,技术日趋成熟,在岭澳项目每个季度调度会上,许连义代表机械工业部参加谈判,与法国供应商,中广核,国家计委,还有核工业部共同讨论,谈判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连义亲自带领他们到上海电机厂做实验。反应堆安全与否,里面的控制棒导向筒结构是关键。该实验中,控制棒驱动机构试验步数达到了60万步。通过实验数据表明,机械部的设备很安全可靠,得到了一致认可。

        “我们一定要把中国的核电设备国产化发展起来,才能为祖国核电设备增光,还好一步步在发展,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光靠说不行,多年的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点。”许连义斩钉截铁地说。

        有一次,某核电站出现设备问题,原因是外国供应商加大了核电站上部导向筒进水口,并没做安全实验。用户对此很不满意,外国供应商给的说法是不予以赔偿,但承诺重新换一个导向筒,但是这过程要花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实验时间也比较长。许连义算了一笔账,一个100万千瓦核电站少发一天电,1000多万人民币就损失掉了。他对运营方说:“我们想办法给你提供,你不相信,我们可以做实验。”

        在上海先锋电机厂通过实验,外国供应商称赞做得很好,许连义对他们说:“你们还要一年半吗?他们连声说:“不要了。”

        总体而言,国内核电设备的价格相当于国外设备的一半,有些设备的价格甚至只有国外的十分之一。建造一座核电站,设备投资大约占总投资的45%。因此,想办法降低设备投资,对节约核电站的造价至关重要,而采用国产设备就是降低设备投资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这些年工作当中,我深有体会,要用客观实验数据来讲话,光靠嘴说没用,说明我们国内的核电设备还是经得起考验。”许连义告诉记者说。

“核电中国”新印象
        我国核电设备经历了3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独立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核电规模和全产业链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等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关注。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各国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的信任度一度降到冰点。近年来,我国民众对核电安全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

        尽管我国核电面临新的良好发展机遇,但是关于核电安全方面的疑问依然不少。许连义说:“虽然我们核电设备制造厂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是存在管理上不严格的问题,我们核电设备制造厂还应该加强核文化的宣传教育建设,遵照核质保体系严格管理。要认识到核电安全的重要性,核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就别谈发展核电。”

        数据表明,到2014年5月,我国在运核电机组20台,总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总体上看,世界核电发展的大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在尚未找到新的稳定、清洁、可替代的能源之前,建设和保有一定数量的核电将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选择。

        许连义表示,目前,我国核电发展缓慢,装机容量不到整个发电设备2%,处于全世界的倒数第二。按理来说,我国家应该发展比其他国家发展的更快,出现差错更小。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工一批核电项目”,有关人士指出,在严重雾霾步步紧逼下,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核电建设步伐有望加快。

        他说:“我国环境污染太严重,能源结构一定要调整,要发展核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我国现行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机组要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总共8800万千瓦,这将对机械制造业形成较大压力。从国家发展核电角度来讲,应该加快速度,又不能太快,还是要稳步前进。”

        据了解,随着“十二五”期间规划的一系列核电机组在2014年的启动,目前公认的启动项目包括:辽宁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2号机组、福建福清核电一期工程1号机组等共六台机组。另外,再加上内陆核电站建设日程的渐趋加快,这必将为核电设备采购市场拓展巨大的需求空间。

        许连义对于中国核电未来的发展颇有信心地说:“第一、第二重型机械制造集团、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装备相当好,它们的装备可以说是世界之最,具备很强的生产能力。现在特别是核电的技术,安全技术发展的很快,能够保证人的安全,2003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AP1000,在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多建造两台机组即将投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又自主开发了CAP1400(140万千瓦压水堆机组),马上就会在山东荣成的石岛湾开工建设2台;同时中核总、中广核也联合开发了‘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已得到国家能源局的认可,预计不久即在福建福清开工建设,中国发展核电还是很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