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食品机械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环境与重点任务

食品机械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环境与重点任务

2007/10/18 9:17:00
在当今世界上,食品机械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其产品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食品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食品机械标准化工作将快速步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充分认识食品机械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环境,客观分析“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是规划未来五年食品机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内发展环境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食品机械标准工作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通过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升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出口,遏制外国的技术贸易壁垒,为食品安全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这已成为当今我国食品机械标准工作的热点问题。 1、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及其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有效措施,诸如“食品工业发展规划、食品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办法、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食品机械科技开发专项”等等,为发展食品机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在技术上要求高精尖、规模上要求大型化、经济上要求高附加值的食品机械开发,国家将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需要制修订相应的技术标准予以配套。 2、人民生活水平和食品加工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食品机械的技术、种类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在消费者不仅满足于吃饱,而且要求吃好,要求能够提供花色品种更多、质量更好、营养更丰富、更加安全卫生的深加工食品。不仅迫切需要先进适用的食品机械满足市场要求,而且对食品机械标准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因此,急需提供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技术标准满足日益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而推进食品机械产业升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3、我国加入WTO后,食品机械面临与国际接轨的紧迫任务。我国现有食品机械的标准和指导性规范已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食品机械技术档次低、出口困难、影响食品安全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缺乏先进适用的、符合国际通行要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食品机械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升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或内容已是当务之急。实现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是提高我国食品机械技术档次的关键。 4、发达国家采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食品机械出口的最大障碍,使我国相当数量的食品机械产品甚至退出国外市场。我国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还没有形成对我国食品机械的有效保护措施,一些国内产品已经面临国外产品的严重冲击,直接威胁到我国食品机械行业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发展。比如,2004年我国食品机械进口额为27276万美元,出口额为7872万美元, 进口额为出口额的3.5倍以上,这样大的反差,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我国技术标准落后受到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而造成的。这种客观形势,需要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同时打造我国食品机械技术标准,构筑符合正当目标的贸易技术性措施,合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冲击。 二、国外发展环境 近年来,WTO、ISO、EU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主要表现在: 1、以英、法、德等为主的西欧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区域性标准化活动,企图长期控制国际标准化的技术大权。在国际食品机械标准制修订方面,他们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或将本国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以保证国际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以保护和发展自己的产业和产品。为在国际贸易领域占据有利位置,发达国家不惜投入相当的经费和人力开展食品机械标准化的研究,强化标准的研制,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标准化工作和运作机制。 2、国家之间传统的关税壁垒已逐步打破,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则逐渐提升,非贸易技术壁垒正成为当今各国保护本国食品机械市场普遍采取的形式,各种技术、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已经成为非关税壁垒中的主要措施。因此,标准的竞争已经成为食品机械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发达国家纷纷以技术标准为依据,采用由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 3、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谁制订的标准为世人所认同,谁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因此,一个时期以来,发达国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加大力度进行以技术壁垒为宗旨的标准化研究和制修订工作,试图在技术标准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4、对于传统的食品机械产业来说,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及其设备的互换性和通用性。而今,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成为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有力手段。 三、指导原则 立足现有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食品机械标准化水平。 1、以市场为主导。要充分体现食品机械标准工作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要坚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把标准的主导权交给市场。明确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首先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使用者的自愿行为,而不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体系建设必然要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通过标准的实施,从技术标准角度促进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的改革与完善。 2、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食品机械标准的最终“用户”。在标准化活动中,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未来标准化工作的基石。企业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标准化活动,在采纳和吸收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加以完善和修正。二是积极参加本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努力在企业利益和行业利益之间取得一致性,进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 3、社会广泛参与。在食品机械标准的制订和使用过程中,积极吸收社会各个相关层面、各个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一致。标准的制订和作用牵涉到社会各层面、各利益主体,充分利用行业中相关单位的技术优势,实行优势互补,使各方的意见充分反映到标准中去,兼顾到各方的利益。同时,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4、适应经济全球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提高我国食品机械产品、企业和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技术标准的设计,要考虑国际标准化的通行做法,要适应国际标准化形势的变化,以便使我国的食品机械标准工作融入国际标准化的大家庭。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的特色。 四、重点任务   1、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十一五”期间,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食品机械标准体系,加大对现行标准提升技术档次的力度。加强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促进食品机械产品的对外出口;根据市场需要,提出一批食品机械标准的制修订项目。积极推进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标准结构,全面提高标准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安全可靠性和市场适应性。在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相应建立围绕需求、快速响应、高效有序的标准制修订工作运行机制。   2、合理调整标准结构。“十一五”期间,在调整食品机械标准结构的过程中,对于一般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原则上以推荐性标准的制修订为主,对于涉及机械安全、卫生要求、安全生产等属于保护人身安全、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标准,应制修订或调整为强制性标准;应加速国际标准的替代工作,力求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提高转化率,全面推进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要加强标准与科研工作的结合、标准与技术推广工作的结合,为新产品、新设备等组织生产及进入市场提供技术依据;要加强标准与淘汰落后技术工作的结合,对涉及国家公布淘汰产品目录的产品标准,要及时废止。 3、提高标准的市场适应性。根据市场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企业自愿性实施推荐性标准的自觉性。在加大食品机械标准的实施力度过程中,切实保证设备的使用和配套的标准要求,提高标准的技术先进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产品标准应着眼于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采取“外向型”和“贸易型”的标准战略,跟踪市场的发展,适应市场的变化,确保标准实施真实有效。在标准的技术内容方面,应以规定产品的使用性能、极限值及相应的试验方法为主,突出接口尺寸、试验和检验方法等贸易性内容。要抓住体现产品使用性能的关键性指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要求和技术细节,给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留有余地。要继续制订配套的试验标准,并根据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的需求,及时补充和更新。 4、重视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有效转化。近年来,国家组织了若干项食品机械科技攻关项目,有的项目缺乏相应标准进行配套,制约了新成果的市场推广。因此,“十一五”期间,应将重点科技成果有效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着重解决食品机械标准的竞争力问题,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过程中,一是促进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二是保证转化成效,发挥标准在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的桥梁作用。为此,要着眼于我国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分析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确立转化的重点,处理好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关系,提高我国食品机械标准中的自主技术比重。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智光节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瀛海建材余热发电机组首次启动成功

智光电气台州电厂给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智光节能荣登2014年度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第五位

索引程序编程凸轮表

奥越信300系列PLC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