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简论我国的大数据国家战略

简论我国的大数据国家战略

2015/5/26 11:08:20

数据治国

美国政府前助理信息官、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贝丝?诺维克(Beth Noveck)在她的《维基政府——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一书中阐述了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运用网络和大数据建立民主和高效的政府。“数据开放可以让体制内外的人一起参与进来,解决政府无法完成的以及棘手的问题。”

诺维克以感染率数据为例说明开放数据的作用。美国的医疗部门收集了全美几乎所有医院的感染率,但是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把这些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可是,当这些数据被放在data.gov网站上以后,微软和谷歌却能够运用自己强大的技术能力制作出数据地图。不管是研究机构还是普通患者,都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查找任何一家医院的感染率,从而决定是否住院。

自2009年上任以来,奥巴马就希望把他的这届政府打造成历史上最开放的政府,并致力于推动政府信息向公众开放。他签署了政府信息开放令。根据开放令内容,大多数联邦机构对他们拥有的数据资源必须开放,范围包括医疗、教育、能源以及公共安全等,让公众能够“容易发现、获取并使用”这些数据资源。

为什么选择开放?

将政府信息开放不光是为了让公众知道政府在干什么,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软件开发商能够利用这些数据,通过开发出商业的App或者服务,从而给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效果。

奥巴马在白宫网站上的声明中这样写道:

“从今天开始,我们让更多的政府数据、信息在网络上开放,这将帮助产生更多的创业公司……并且,我们让公众更容易地找到、使用它(数据),这样能够让企业家制造出他们未曾料想到的产品和服务。”

从政治层面来讲,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以下三大价值:

第一,透明的政府。大数据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建设开放的政府,这是大数据对于政府最核心的价值。

第二,智慧的政府。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提升对公众的服务水平。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在想什么,需求什么。通过让政府变得更加智慧,从而提升执政水平。

第三,负责任的政府。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更好的政府形象。

大数据时代,政府要为公众创造价值,有两点很重要:首先,要精准地感知。政府要了解互联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政府要和公众走得更近。其次,在精准感知公众的需求和体验之后,要有效地反馈。从服务的供给到信息的投放,就像做广告一样,政府要把数字资源投放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公众在微博上,政府就把它投放到微博上;公众在微信上,政府就把它投放到微信上。把这两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政府未来在互联网上一定会和公众之间形成和睦和 谐的互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治理环境。

数据强国

过去30年里,中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挑战,都需要使用大数据这种创新方式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巨大的需求客观上为中国大数据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实践机会。

中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大数据的规模为全球最大,可为大数据研究提供许多创新角度,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大数据分析的解决方案将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这将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难得的机遇。

目前全世界都缺乏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人才和商业人才,而中国在大数据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广阔平台有利于迅速培养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推动产生一批围绕大数据形成的创业型企业,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中国有望站在大数据领域的技术最前沿。

大数据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一,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解决中国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住房、教育、交通等难题。例如,通过对交通流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可以指导驾驶者选择最佳路线,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其二,通过大数据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钢铁、零售等传统产业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其三,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中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迅速站稳脚跟,巩固并提升竞争优势。

同时,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概念的兴起,必然会带来一次深刻的产业革命。如果说前两次产业革命,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都处于落后的阶段,那么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必然是中国真正实现经济强国的历史契机。事实上,全世界都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场革命,尚不了解数据的类别、品质和价值如何界定,也不知道数据的隐私、安全和版权如何保障,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据产业生态环境,也没有针对大数据的教育和训练。这种不清晰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而我国独特的体制允许我们在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想象的尺度上“办大事,办好事”。政府、企业界、学术界、投资界和媒体需要齐心协力推动这次可能深刻改变我们社会和经济的变革。

面临大数据时代,社会经济需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实现新的转型,这就要求深刻考量中国的经济社会特征,发现中国在新一轮现代科技革命中面临的短板。

打破社会结构的“马赛克化”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民族的繁荣强盛与其开放程度息息相关,而中国的内部开放则刚刚起步。社会的内部开放重在社会流动和社会沟通,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发展是社会内部开放的具体体现,但还处于消极的不合理状态,需要逐渐朝着合理的方向转型,真正打破社会结构的“马赛克化”现象。

所谓社会结构“马赛克化”,指的是社会中的群体以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要素被分割成不同的单元,不同单元的个体形成一个个特殊的利益和价值群落,享受着不同的经济社会政策,促成了他们与单元外的人相互割裂和对立。社会结构“马赛克化”是信息封闭的产物。封闭的信息使人们无法与外界沟通,继而形成“马赛克化”的社会结构格局。

中国的社会转型呈现多元复合特征。这种多元复合转型表现为八个方面: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从立体、科层社会向扁平、网络社会的转型,从产业追随向产业创新的转型,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从生存文化向发展文化的转型。这八个方面的转型互为前提,交互渗透,交织难解。在社会多元复合转型的关键时期,任何政策和体系都应具有系统集成、顶层设计的特点,旧制度已不能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和矛盾已经开始凸显,如收入差距拉大、环境不断恶化等,必将成为社会转型中的障碍,探寻新的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人的需求是丰富多彩的。21世纪以来,在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快速流动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进入了协同发展的轨道。如何利用大数据的力量有效激发技术创新和文化进步,不仅要改革创新,还要外拓,所以打破社会僵滞状态尤为重要。

创新是中国发展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词。简单依靠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已然无法适应信息高度个性化的时代要求了。在大数据时代,创新的力量正在向普通大众流动。

以英美为代表的大数据国家里,相继推出了新的执政纲领,就是要把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地方,从地方下放到社区,从政治家下放到大众,让大众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而建立一个“更大、更强、更好”的社会。应该说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是符合大数据特征的,信息的流动,层级的减少,使得个体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网状社会。

网状社会的最大特点是适应了个体创新能力的组织要求,从一个点可以辐射到整个网络,既繁荣了创新,又降低了创新成本。

打破“马赛克化”,还可以改变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数据意识单薄的现象。虽然中国在信息化和数据化方面落后于欧美,但是中国的网络发展速度却是世界第一。我们拥有了数据流通的渠道,缺少的是采集数据的意识。

数目字管理的基础是实事求是,未来中国的持续进步,依赖于实现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确管理体系。

我国大数据产业:尚属雏形

2012年中国大数据的产值达到120亿美元。随着从事数据的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增多,今后国内数据采集成本也会降低。比如,基因数据库分析的相关数据,5年前100万美元才可以买到,现在只要1000美元就足够了。

整体来看,如果说美国宣称自己尚处于大数据开发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中国的大数据则处于雏形阶段。目前来说,我国的大数据开发以及应用还仅仅局限在商业领域中,尤其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为首的互联网公司为代表。他们可以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数据优势进行自主开发。

制造业的代表海尔集团这两年也在强调大数据的应用,快速响应客户,感知客户需求。

一些产业在大数据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尤其是零售行业,通过RFID、供应链、会员卡上的海量数据,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商场更好地运营和盈利。

从概念的层面讲,中国的商业领域里都对大数据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但是从他们对概念的描述以及自身模式的定位来看,也许连雏形都还算不上。

政府在数据开放和数据应用上比商业组织落后,需要迎头赶上。

中国的大数据开发主要有以下几股力量:

政府的力量。以工信部为代表的政府部委开始了广泛的行业性讨论,以求可以给大数据一个标准的定义。

公司的力量。这里面有两种:一种是自身具有开发优势的,比如百度这样的技术型公司;一种是要借助数据外包公司进行开发的,这一种是目前中国商业里的主流模式。

投资者的力量。以宽带资本为代表的投资基金主动连横产学研各方面资源,推动成立中关村数据产业联盟,中关村成为中国大数据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

在人才储备上,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的角色并没有形成气候,和走在前边的英美国家相比,中国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除了技术和资本方面,大数据更重要的是意识革命。它要求打破小数据时代的结构性样本分析的局限,完全颠覆存在数百年的因果理念,转而寻求大数据海洋里的相关性。这种意识的革命对于中国政府和商业都是一时间难以消化的。比如政府部门认为掌握公众的信息就是大数据,而忽略了透明和公开。企业认为,用户行为就是大数据,但是对于如何开发更有价值的信息不得而知。

中国的大数据尚处于星火燎原的阶段,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缺乏沟通、协同发展的理念,并且对于行业用户的需求缺乏深入了解。这不仅使得我国大数据产业中的企业无法形成合力,而且大数据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也缺乏行业应用基础。

以下是Intel发布的大数据在中国的分布图:大数据短板

第一,大数据的重要前提是数据的海量性,中国独一无二的优势是人口数量带来的用户行为的数据海量性。但海量性仅仅是大数据的诸多前提之一,我国在数据的开放性、流动性、交互性上还远远不足。

第二,中国目前在数据处理上的技术仍然不成熟,没有做好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准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移动性与社交性融合,使时空定位于社会情境。这样的趋势带来了很多价值,例如融合了移动和社交的应用会影响用户消费决策。但与此同时,出现的海量数据给精准的目标分析造成困难,国内目前的数据分析技术还不足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

移动互联网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在中国和美国,使用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的人数都已经超过了PC互联网。

第三,从政府层面来讲,信息公开也是政府利用大数据治国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尚有差距。美国1967年就通过了《信息自由法》,中国社会在2008年前后才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而且实施4年以来,总体情况并不理想。

除了起步晚,各方面制约的力量都很大。信息公开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没有人愿意主动公开!虽然一谈到透明和公开,大多数人都会认可这是正确的价值观,但一旦要自己透明、要自己公开,那透明和公开就会立刻转化为一种威胁,让某些机构却步不前。

第四,数据的真实性在中国也有可能会成为阻碍大数据时代的一块暗礁。社会上常见的利用数据弄虚作假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叶障目,片面解释一个数据,这其中也可能是故意为之;二是人为控制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过程,使结果产生扭曲和偏差;三是暗箱操作、修改数据;四是无中生有、“创造”数据,这是最糟糕的,因为假数据比没数据对社会的危害还要大。

第五,非结构数据的不足。企业的数据越是非结构化、杂乱无章,大数据的作用越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银行为例,由于银行产生的数据更有组织更结构化,因此银行反而不是大数据的先锋。而社交网站可以成为用户展示个人的多媒体地带,拥有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可以弥补电子商务网站在这方面的缺失。恐怕这也是阿里入股新浪微博的原因之一。

制定大数据国家战略

理性和开放是迎接大数据浪潮的必备素质,无论对于政府、公司还是个人。要避免成为信息孤岛,避免不再错失这次产业革命,就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在软件、硬件和信息沟通机制三个层面做好准备。

中国制定国家大数据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大数据研究平台,即国家顶层规划,整合创新资源,实施“专项计划”,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大数据良性生态环境,制定支持政策、形成行业联盟、制定行业标准;构建大数据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嫁接。

由于大数据的去中心化和非结构性特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就显得不是那么泾渭分明了。政府一定要开放心态,打开数据之墙,让公众可以真切地参与到执政过程中,做到真正的政府公开,科学执政。

同时,用户隐私权会成为大数据时代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大数据从本质上要求信息开放,而信息开放是一个复杂问题,有些涉及行业内部竞争,受到商业因素影响,企业不愿意开放;有些涉及个人或者行业本身的隐私或机密,无法开放。在大数据应用的过程中,对互联网用户隐私权和数据的保护,是开放信息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国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应该审慎分析哪些领域的数据能开放,考虑开放共享后数据的管理、数据的质量、数据的隐私和数据的保护等问题。

挖掘大数据的价值,推动大数据的发展,政府需要发挥作用。大数据是一个众多关键行业关注的问题,从国家角度来看,大数据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同时,学术界要和产业界共同支持和鼓励大数据的发展。只有学术和产业价值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虽然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价值点并不完全一致,但仍存在一些共性。发现和利用其中的共性,对解决发展大数据战略中出现的问题很重要。

大数据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抓住生产方式转变这一关键,才能解决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矛盾。面向未来,大数据将激发巨大的内需增量,建设智慧城乡,密切政府和民众的联系,促进民主与社会进步。大数据产业将形成新的增长点,数据业务主营化带来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借大数据的东风,用信息生产力与先进生产方式带动发展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可以为中国带来“数字红利”,提高“新四化”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未来以政府以及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的大数据应用将直接拉动整个社会的应用规模。大数据将带来一个始料未及的变革性影响,将使数据业务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营业务,围绕大数据,企业将向分析即服务升级转型,从而改变各行各业的业态。广义的分析即服务,包含一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高附加值的创造性服务,例如基于咨询数据平台的生活方式设计师服务、基于统计数据挖掘的商业分析服务、基于设计平台的创意服务,还有基于大数据的设计服务、管理服务、教育服务、翻译服务以及基于行业或价值模块细分的服务,等等。

抓住大数据的机遇,中国将在现代化的制高点上,而不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量的积累上,提高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华硕推出合作共赢策略,以加速AIoT的数字化转型

旷视联手联想全球供应链,助推零碳工厂建设

抵达泉州!“汇川号”巡展年中收官 交出亮眼答卷

聚时科技亮相SEMICON,半导体AI检测量测设备深度赋能产业

碳索未来生态 | 西井科技携多款智能新品亮相2023WA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