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谁说离开日本不行 看沈阳机床如何“智造”i5

谁说离开日本不行 看沈阳机床如何“智造”i5

2016/9/26 9:13:57

  i5一词来自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Industry、Information、Internet、Intelligence、Integration。而这看似平淡无奇的5个词语浓缩的是沈阳机床近10年来的汗水与泪水。今天,我们就带你一同探寻这个出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生命。      很多人其实严重低估了机床作为一个“幕后英雄”的重要性。确实,它不如互联网、金融行业那么光鲜,也不像手机、PC那样噱头十足,可就是看似“过于低调”的机床,却支撑起了工业的脊梁。

  早于蒸汽机诞生的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其重要性对于整个国家发展来讲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基石,更是保证国民经济安全的战略装备。基于嵌入信息技术的智能机床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将为智能制造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在2015年出炉的麦肯锡产业报告中,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排名第一,而日本机床及机器人巨头发那科排名第三,这进一步证明了机床的生命力所在,亦佐证了“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工业强势回归的潜力。      1983年就接触机床知识的关锡友自然深谙其道。他是沈阳机床的“掌舵人”,也是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中的一员。骨子里有股东北人特有“韧劲儿”的他,偏偏不信邪,他回忆道:“作为当代机床的标志,特别是数控机床出现后,我们一直跟着别人走,这样就永远在别人后面。那么我们不能超越么?没有这种勇气么?我们应该在新的工业文明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自内心的声音促使着沈阳机床这位掌舵人一路所向披靡,向着智能制造大方向上的航行,更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起着引领型的“灯塔”意义。而随着对沈阳机床的探访,记者发现,这个传统巨擘对未来智能制造的转型雄心万丈。      借势智能制造“逆势”而上      其实,沈阳机床的核心技术研发始自2007年,通过对运动控制技术、智能化技术、网络技术融合的技术突破,沈阳机床耗时5年,在2012年推出了i5智能数控系统。在被称为“经济塌陷”的东北,沈阳机床作为一只老牌国企却“异军突起”,成为与其他传统制造业格格不入的“逆势”力量。今年1月,沈阳机床接到了来自深圳两家企业的“大单”——他们共签订了10000台i5智能机床,而两家企业主要加工国内某知名手机品牌的手机壳及外观件。与此同时,2016年一季度,i5出货量达到3000台,并手握2015年结转的3000台,也就是说,沈阳机床今年手握1万5千台订单量。当全国上下为“去产能”而努力奋斗时,沈阳机床却要“苦于”提升产能……这让所有沈机人都为之一振。      今年年初,沈阳机床与嘉兴市政府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沈阳机床将通过嘉兴市政府相关政策引导支持,在嘉兴地区率先打造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并共同努力争取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样本。同时,今年,沈阳机床5家智能工厂都将于上半年建成,另据了解,消费电子事业部目前也有5个智能工厂项目在启动中,将在年底前建设30家i5智能工厂。      对于集团的营销与服务体系以及转型升级的步伐,沈阳机床已经成立了35家独具特色的4S店,并且已经在德国、土耳其、美国、韩国等国家组建了销售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产融结合、工业服务、再制造等新兴服务模式,成立了融资租赁公司、工业服务事业部。

  厚积薄发求转型      喜人的成绩单的背后往往是一部辛酸史,沈阳机床自然不会例外。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数控机床与发达国家依然差距明显,关锡友感慨良多:“1994年,我到日本研修,看人家的东西很‘眼馋’,就想拥有,到德国,到美国,都‘眼馋’。当时,我就想,中国人能不能自己创造更好的机床。” 1995年,“一五”时期建设的“十八罗汉”中的原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资产重组,沈阳机床正式成立。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卧式数控机床、第一台摇臂钻床、第一台卧式镗床以及第一台自动车都在这里诞生。      1997年,沈阳机床斥巨资,让一批技术工程师到海外学习。对此,关锡友回忆道:“我们不仅学技术,还学人家的精神,比如工匠精神。其实我们的工业落后,不仅是技术,还有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对产业工人的重视,完美的设计要通过他们的手完美的制造出来。”      2002年,关锡友因在中捷厂的出色表现,被提拔为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沈阳机床集团年营业额达到13亿元,但在全球机床行业中排名仅36位。当时,发那科、西门子、马扎克等世界巨头对于沈阳机床来讲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虽然起点不高,可这时正迎来国内机床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国家政策支持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床产品需求旺盛。这无疑给了关锡友巨大的信心,他立誓要将沈阳机床打造成机床行业的“航母”。  2004年以来,沈阳机床通过并购,形成了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全新布局。      2006年1月,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领导层第一次在中国的技术进步上提倡自主创新,从而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2007年10月,沈阳机床成立上海研究院,并以每年上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投入支持研发。在辽宁省和沈阳市的支持下,2008年沈阳机床开始对数控系统的核心技术进行全面攻关,而研发中心并不在集团厂区,而是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这样做既能够在母体之外搭建一个市场化的创新平台,同时又能够借助当地的人才和实验资源。就这样,沈阳机床开始了轰轰荡荡的研发之路。从2008年到2012年,上海团队不断研究新的算法,更新无数条代码。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团队一共进行了1917个大小版本的数控系统更新,累计了1032条测试用例。      2012年10月,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i5”系统终于研发成功,沈阳机床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机床产量达到10.5万台,世界机床行业排名一举升至首位。这与近十年前那个13亿元营业额,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好景不长,好不容易迎来了黄金机遇期,沈阳机床却在第十个年头遭遇危机。2012年,中国跃居全球第一大市场消费国,也是在这一年,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步入衰退前夕的丝丝凉意。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深入调整,我国机床行业增速大幅下滑,钢贸危机袭来,德国又开始重新布局,实可谓内忧外患。机床行业主要企业的产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      关锡友猜中了这样的结果,在产量达到顶峰之后的2012年,他对“将要出现的增速放缓”感到担忧,他把2012年称为“新经济的起点”,如果数量庞大的中国机床再集中在中低端,那么它将逐渐失去竞争力。日本发那科在国内的消费电子领域几乎是以“高处不胜寒”的地位垄断着价值500亿元以上的市场,而其他领域,日本和德国的数控系统也几乎“不可战胜”。      曾经,有一位日本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文章中谈到,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在先进机床方面受制于人,高端数控机床的空白对于中国制造业更是如鲠在喉的痛。      关锡友表示:“我曾经也被这些说法吓到过,比如在开发数控系统的时候,日本专家曾说:Nobodycandoit。我的回答是:Ican!他说他曾经和西门子合作5年开发下一代的数控系统,最终失败了。我想,他们失败不意味着我也会失败,而且哪怕失败,我也愿意成为先驱者,让后来者知道这条路走不通。而且最后,我们走通了这条道路,成功研发了自己的数控系统。”

i5智能车床

  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2012年,数控技术研发团队攻克运动控制核心技术,成功开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5智能数控系统”,形成10余项发明专利和30多项软件著作权及实用新型专利。可此时的i5并没有获得专家的认可,反倒是民营制造企业家的反馈给了沈阳机床极大的定力与耐心,据沈机人回忆:“那些老板们很现实,只要机器好用就行,没有什么‘发那科’、‘西门子’情结。”      2014年2月,沈阳机床全球首发耗资11亿元、研发逾5年的核心竞争力产品i5系列智能机床。2015年3月,基于i5智能机床的“i平台、云制造”智能系统又正式发布。就像iPhone,i5机床是手机本身,而i5平台就类似是苹果的Appstore,当越来越多的i5机床加入到i平台时,这个生态也就自动成为了“云”,它可以集成数据,共享信息……      2016年,沈阳机床更加提升了智能制造的战略,为了实现“让制造更简单”,沈阳机床给自己立下了3个目标。一是促进智能机床跨越增长,继续推进机床U2U、设备租赁、智能工厂等多种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拉动i5智能机床销售,实现跨越式增长;二是打造智能工厂范本。以i5智能机床为核心,加强与地方政府、下游客户的三方合作,借力国家、省、市政策支持,在重点区域建立若干i5智能工厂,践行“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的智能制造模式;三是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在公司内部推进产品经理制的管理模式,在上游打造协同一致的供应链体系,在下游根植深挖现有客户需求,研究、培养细分市场,形成全生命周期和全业务流程的管理能力。帮助上下合作伙伴,实现产业链的快速转型、升级和发展。      沈阳机床集团技术管理部副部长杨锐说道:“未来三年集团公司的核心任务是依托信息化网络技术,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及i5智能化数控系统和智能机床产业化及深层次的研发,实现‘产品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集团管控科学化’的战略目标,推动集团由传统制造商向现代服务商转变。”  

  i5布局智能制造

     凡事都讲究个比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先来看看来自知乎网友的一段话——“我可以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来说明i5系统的影响力,沈阳机床推出i5系统后,世界排名第一的德马吉森精机也推出了他们的新系统,从操作方式上、系统理念上说不上抄袭,但我敢肯定是受到了i5系统的启发,当看到这个系统时,我第一次感觉在机床研发领域沈阳机床也开始引领世界了,我觉得这就是沈阳机床人值得骄傲的。”

I5新系统箱

     的确,这次中国终于走在了前面。关锡友指着i5,自豪地说道:“我们自主研发的五轴机床i5M8,可以加工叶轮。像这样的加工只有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能够做到。原来这种叶轮的加工,世界上最快要7天完成,而我们的i5M8只要3天时间就可以加工完成。”      i5智能机床不仅拥有智能编程、智能诊断、智能补偿的底层技术满足加工任务,它还会传输数据。传输的数据可以实现成本的即时归集,从而诞生基于价值的标准,再通过工具实现即时计价标准、产品余值计算、机床&金融产品互联和U2U全生命周期服务。对于客户而言,传输的数据可以通过WIS信息系统实现成本计量基准、成本即时核算、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和资源优化。同时,也促生了i5智能工厂。      关锡友补充道:“不仅如此,我们的机床必须实时连接在互联网上,所以我们创建了ISESOL。ISESOL(SmartEngineeringServiceOnLine),是在线的技术解决方案,它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服务于一般性工业。”      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沈阳机床的重点用户,采购了42台i5,构成了花键轴叉自动化生产线。这套系统由工业机器人将机床分别组成自动化智能单元并整体形成一套大型柔性自动化智能生产线。多套智能化柔性自动化加工单元组成智能工厂,并依托i5系统的WIS车间管理系统,组建智能数字化车间。      i5智能机床、WIS信息系统以及ISESOL的诞生,给沈阳机床创建分布式布局、分级式结构、分享式经济,最终导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经营,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提供了可能。

  智能制造让沈机“收益”匪浅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第二产业的中坚力量的制造业,面临着国内第三产业占比扩大,国外制造业加速发展的双重挤压。面对如此困境,“工业4.0”理念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标的,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智能制造成为机床行业新的发展方向与契机。      2015年,沈阳机床获得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智能装备(产品)和新业务新模式试点示范企业。沈阳机床将通过此项目打造基于i5智能化平台的WIS车间管理系统,并通过配置i5智能化数控系统的智能化机床、智能机器人和物料系统实现最优组合。      通过采用自动线,沈阳机床提高了零件加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了材料废品率,实现材料利润率提高10%~15%;通过优化切削工艺,节约付诸实践、降低维护时间等方法,沈阳机床实现材料利用率提高10%~15%;通过采用自动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50%,生产人员降低10%~30%,生产成本降低10%~15%。 该智能制造形成的智能化工厂,直接为沈阳机床带来超过2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时,该智能化工厂也将直接使用户的产品生产更加方便、高效,大大降低制造产品的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有效地降低用户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该智能制造项目的应用示范,将进一步带动智能化工厂的汽车相关零件加工产业的推广和应用,预计未来3~5年内,为沈阳机床带来不少于10亿元的销售收入,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沈阳机床也受到了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冲击,同时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沈阳机床感到压力倍增。虽然,2015年成为中国机床行业最为艰难的一年,但是沈机人并没有放弃,反而加快了转型和升级的步伐,不断创新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剑指“工业高端服务商”。      与此同时,在我国“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之下,沈阳机床借助数十年的行业经验和积淀,以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与国家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探讨制定互联互通接口标准,以应对必将到来的国外标准大举进攻,为中国标准在智能制造领域中突围。

来源:中国机床商务网 

审核编辑(
王静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助力企业恢复“战斗状态”:MyMRO我的万物集·固安捷升级开工场景方案

车规MOSFET技术确保功率开关管的可靠性和强电流处理能力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