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功能解与应用
传统供水管理长期受 “人工依赖重、调度效率低、漏损难控制” 的困扰,水厂水泵启停靠人工现场操作,高峰时段易因响应滞后导致水压不足;供水管网漏损靠市民报修发现,漏水往往持续数天造成水资源浪费;二次供水水箱靠定期人工清洗,水质安全难实时保障。而供水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 “前端感知 + 远程管控 + 智能联动”,将供水全流程(水源 - 水厂 - 管网 - 用户)纳入数字化管理,实现从 “经验调度” 到 “数据驱动”、从 “被动维修” 到 “主动预警” 的转型,成为保障供水安全、提升运营效率的核心工具。
一、核心功能
供水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以智慧水利物联网云平台为核心,搭配传感器、执行设备与通信网络,构建 “监测 - 控制 - 预警 - 优化” 的闭环,其核心功能围绕 “精准感知、高效管控、风险预判” 展开。
1.全维度数据采集:实时掌握供水状态
数据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系统通过部署多类型感知设备,实现供水全链路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
管网运行数据:在供水管网关键节点(如阀门井、水表井)安装压力传感器(精度 ±0.01MPa)、流量传感器(监测区域供水量),实时捕捉管网压力波动(如城市主干道管网压力需维持在 0.25-0.35MPa)、流量变化(如早高峰用水量骤增);部分系统还会加装管网漏损监测仪,通过声波检测漏水信号,为漏损定位提供数据支撑。
水厂生产数据:水厂内安装沉淀池浊度传感器(监测水质浊度,标准<1NTU)、滤池水位传感器、水泵电流 / 电压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处理过程中的水质指标与设备运行状态;加药系统部署药剂浓度传感器,精准记录消毒剂(如氯气)投加量,避免投加不足导致细菌超标或投加过量产生异味。
用户用水数据:用户端安装智能远传水表,记录用水量、用水时段(如居民早 7-9 点、晚 18-20 点为用水高峰),数据通过 LoRa/4G 网络上传至系统,替代传统人工抄表,抄表误差率从 5% 降至 0.5% 以下。
环境与应急数据:水源地部署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监测水源储量与降雨对供水的影响;系统还会采集气象数据(如高温、严寒),为用水需求预测提供依据。
所有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4G/5G 或 LoRa 网络传输至中控平台,传输成功率达 99.9%,确保信息实时性与完整性。
2.远程精准控制:突破空间限制的运营管理
远程控制是系统的核心价值,支持 “自动联动” 与 “手动干预” 双模式,实现供水设备的高效管控:
水泵与阀门控制:管理员在中控室即可远程启停水厂水泵、调节阀门开度,当管网压力低于 0.25MPa(如早高峰用水激增),系统自动启动备用水泵,提升供水压力;当某片区用水量下降(如夜间低峰),自动关闭 1-2 台低效水泵,降低能耗;针对漏损或爆管区域,远程关闭对应阀门,减少水资源浪费。例如某水厂通过系统远程控制 6 台水泵,根据管网压力自动调节运行台数,水泵利用率提升 30%。
加药与水处理控制:系统根据水厂浊度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絮凝剂、消毒剂投加量,当原水浊度升高(如雨后泥沙增多),自动增加絮凝剂投加量,确保沉淀池出水浊度达标;当管网末端余氯不足(<0.05mg/L),远程控制二次消毒装置启动,保障饮水安全。
二次供水控制:小区二次供水水箱安装液位传感器与电动阀门,系统远程监测水箱水位,低水位时自动开启进水阀补水,高水位时关闭,避免溢水;同时控制水箱消毒设备(如紫外线消毒仪)定期运行,替代人工清洗,二次污染发生率从 10% 降至 1% 以下。
3.智能预警与故障诊断:提前规避运营风险
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与逻辑判断,实现供水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避免问题扩大化:
漏损与爆管预警:当管网某节点压力骤降(如从 0.3MPa 降至 0.1MPa)、流量异常增大,系统判断可能存在爆管或严重漏损,立即在管网 GIS 地图上标注疑似区域,推送报警信息至维修人员手机(含位置、压力变化曲线),维修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某地级市应用后,管网漏损率从 18% 降至 10%,年减少水资源浪费 120 万立方米。
设备故障预警:系统监测水泵、阀门的运行电流、振动数据,当水泵电流突增 20%(可能因轴承磨损)、阀门开关超时(可能因卡阻),自动推送故障预警,并生成维修工单(如 “1 号水泵需更换轴承”),设备故障停机时间从每月 48 小时缩短至 8 小时。
水质安全预警:当水源地水质传感器检测到氨氮浓度超 0.5mg/L、水厂沉淀池浊度超 5NTU,系统立即触发水质预警,自动关闭取水口或启动应急处理流程(如投加活性炭吸附),避免污染水进入管网。某城市曾通过该功能,提前 3 小时发现水源地农药残留超标,及时切换至备用水源,未造成水质事故。
4.能耗与用水优化:降本增效的核心手段
系统通过精细化调度与数据分析,实现供水能耗与用水效率的双重优化:
能耗优化:结合峰谷电价与用水需求,智能调节水泵运行时段,在电价低谷期(如 0:00-8:00),启动水泵向高位水池蓄水;电价高峰期(如 8:00-22:00),优先使用水池蓄水,减少高电价时段水泵运行时间,年节省电费 30%-50%。同时,通过变频调速技术,根据管网压力自动调节水泵转速(而非满负荷运行),单台水泵能耗降低 20%-30%。
用水分析与优化:系统自动生成用水报表,分析用户用水规律(如居民用水高峰、工业用水时段),为供水规划提供依据,如预测夏季高温用水量将增加 20%,提前调整水厂产能;针对用水异常用户(如某企业日用水量骤增 50%),推送 “用水异常提醒”,排查是否存在管道漏水或违规用水。
二、应用场景
系统凭借灵活的功能适配,在城市供水管网、二次供水、农村供水等场景中落地,解决不同场景的供水痛点。
1.城市供水管网:保障管网稳定,降低漏损
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广、节点多,传统管理难以实时掌握管网状态。系统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部署压力、流量传感器,实现 “全域监测 + 精准调度”:
实时监测管网压力,避免 “远端水压不足(高层用户停水)、近端水压过高(管网爆管)”—— 如某省会城市在 1500 公里管网上部署 300 个压力传感器,系统根据各区域压力数据,远程调节水厂水泵出口压力与管网阀门开度,确保 95% 以上用户水压达标;
结合漏损监测仪与压力数据,快速定位漏损点,如某地级市管网某节点压力异常下降,系统通过相邻传感器数据,将漏损范围缩小至 50 米内,维修人员携带便携式检测仪现场确认,漏损修复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4 小时,年节水 120 万立方米。
2.二次供水:避免二次污染,稳定居民用水
小区二次供水(如高层水箱、加压泵)是水质安全与水压稳定的薄弱环节。系统通过 “水箱监测 + 远程控制”,解决传统二次供水的痛点:
实时监测二次供水水箱液位、水质(余氯、浊度),水箱水位低于警戒值时自动补水,余氯不足时启动紫外线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远程控制加压泵运行,根据居民用水高峰调节水压,早高峰(7:00-9:00)提升加压泵频率,确保高层用户用水;夜间低峰降低频率,减少能耗。某小区应用后,二次供水水质达标率从 90% 提升至 99.9%,高层停水投诉从每月 15 起降至 0 起。
3.农村供水:解决分散供水难题,保障饮水安全
农村供水点多、面广、距离远,传统依赖人工巡检,管理效率低。系统通过 “小型化设备 + 无线传输”,适配农村场景:
在农村集中供水站部署水泵远程控制模块与水质传感器,管理员在乡镇供水站即可远程启停水泵、监测水质,无需往返各供水点,如某县在 50 个农村供水站部署系统,人工巡检次数从每月 2 次减少至每季度 1 次,运维成本降低 60%;
针对偏远村庄,采用 LoRa 无线传输(覆盖距离 3-5 公里),解决农村网络信号弱的问题,确保用水数据实时上传,避免因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停水问题。
4.应急供水:快速响应突发情况,保障供水连续性
在台风、暴雨、管道爆管等突发情况下,系统能快速响应,保障应急供水:
当水源地因暴雨导致原水浊度骤升,系统立即预警,自动启动应急加药流程(如增加絮凝剂投加量),同时推送信息至水厂管理人员,启动备用净水设备;
当主干管爆管导致大面积停水,系统远程关闭爆管区域阀门,开启应急供水阀(如连接临时供水车),并通过短信、APP 推送停水通知与应急取水点信息,减少用户不便。某城市曾因台风导致供水管网受损,系统 2 小时内完成应急调度,保障了医院、居民区的基本用水。
供水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成为智慧水务的核心组成部分,推动供水行业向 “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 的方向发展。

提交
物联网云平台赋能智慧水务
物联网云平台赋能智慧楼宇
物联网平台赋能智慧工地
物联网平台如何赋能气象监控
物联网远程控制系统的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