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雷电在线监测与智能雷电预警系统部署方案

雷电在线监测与智能雷电预警系统部署方案

2025/9/3 17:36:40

一、雷电在线监测的定义与意义

雷电是自然界最强烈的放电现象之一,其伴随的高电流、电磁脉冲和热效应会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传统防雷措施更多依赖被动防护,例如避雷针、接地网和浪涌保护器(SPD),它们能有效降低雷击的直接破坏,但在提前预警和实时定位方面存在不足。

雷电在线监测(Lightning Monitoring System, LMS)是一种基于电磁探测、大气电场测量和气象数据融合的主动监测技术。它通过布设雷电监测终端和数据采集站,能够实时捕捉雷电放电的位置、时间、强度、类型,并结合电场强度监测、电磁脉冲(LEMP)监测与气象要素分析,形成雷电活动的空间-时间全景图。

这种监测不仅用于雷电灾害的科学研究,还能为电力调度、航空航运、石化防爆、轨道交通和智慧城市防雷等领域提供实时预警和主动干预手段。

二、雷电在线监测是否能实时定位和预防雷击

实时定位能力

在线监测系统利用低频到甚低频(VLF/LF)电磁波探测原理,布设多点监测站,通过“到达时间差法(TOA)”或“方向定位法(DF)”对雷电信号进行三角定位。

目前系统可实现200m~500m精度的落雷定位,对区域范围内的雷击分布进行实时绘制。

例如,中国气象局国家闪电定位网的定位精度已达500米,时间分辨率小于1微秒。

预防雷击能力

虽然雷电本身不可避免,但通过大气电场强度监测,系统能提前10~30分钟捕捉到强对流和雷暴形成信号,实现短时预警。

在线监测与智能联动系统结合,可提前启动防护措施,例如切换电网运行方式、启用备用电源、断开室外敏感设备运行、关闭易燃易爆设施,从而达到“预防雷击损害”的目的。

综上,雷电在线监测系统不能阻止雷电发生,但可以做到实时定位+提前预警+主动防护联动,显著降低雷击风险。

三、雷电预警系统(智能雷电监测)的基本功能

智能雷电监测系统集成了探测、预警、评估、联动四大核心功能:

实时监测

捕捉雷电放电事件,包括雷电流峰值、极性、持续时间、击中点坐标等。

监测大气电场强度,分析雷暴发展趋势。

采集电磁脉冲(LEMP)参数,评估电力和通信设备可能承受的电磁干扰。

数据融合与分析

将电场仪、雷电计数器、气象站、卫星云图等数据融合,形成区域雷电灾害风险模型。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雷电强度预测和雷击概率评估。

预警发布

支持分级预警:蓝色(可能雷电活动)、黄色(局部雷电增强)、橙色(强雷电活动)、红色(极强雷电威胁)。

可通过短信、APP、云平台、大屏幕等多渠道实时发布。

智能联动控制

与电力SCADA系统对接,自动切除部分非关键负荷,保护主干电网安全。

与石化安全系统对接,雷电强预警时关闭储油罐自动阀门。

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对接,调整列车调度,保障运行安全。

四、雷电预警系统在各行业的具体部署方案

电力行业

在变电站、输电线路沿线布设电场仪和闪电定位接收器。

与电网调度系统对接,当雷电预警触发时自动提升电网运行裕度、关闭部分易损设备。

结合智能浪涌保护器,实现监测-隔离-保护的闭环防护。

通信与数据中心

在基站和机房屋顶安装电场强度传感器,实时监控雷暴发展。

UPS及SPD设备联动,提前进入保护模式,降低瞬态过电压风险。

通过监测电磁脉冲,优化光纤和网络信号保护。

石化与能源行业

储油罐区布设电场监测仪与防爆雷电计数器。

系统与自动化阀门联动,在雷电红色预警时强制关闭油气管道进出口。

对可燃气体泄漏报警系统进行冗余保护,避免雷击引发连锁爆炸。

轨道交通与机场

在机场跑道和高铁站区布设雷电探测阵列,实现精准落点预警。

飞机升降与列车运行调度系统与雷电监测平台联动,避免设备在强雷电条件下运行。

与气象雷达融合,形成综合预警中心。

智慧城市与建筑物

在高层建筑、城市交通枢纽布设分布式电场监测节点。

结合智能楼宇管理系统(IBMS),雷电来临时自动控制电梯停运、广告屏关闭、照明切换。

与应急广播系统联动,向公众发出避险提示。

五、实时雷电监测的智能联动技术

电场强度监控

大气电场仪实时采集电场强度(单位:kV/m),一旦超过±5 kV/m阈值,说明雷暴云带电量达到放电临界值。

系统触发黄色或橙色预警,并将数据推送至行业防护平台。

电磁脉冲(LEMP)监测

部署在变电站、通信机房的电磁探测器记录雷电瞬态电流对电网产生的脉冲干扰。

当检测到电磁场强度超过200 V/m时,自动切换SPD进入快速工作状态,避免敏感设备损坏。

气象数据融合

系统接入气象局雷达、卫星云图、气压和湿度数据。

通过融合算法,预测雷暴单体的移动路径和强度。

实现从分钟级实时监测到小时级趋势预报的跨尺度覆盖。

智能联动机制

系统采用边缘计算+云平台架构:

边缘端:快速处理电场、电磁信号,触发本地应急措施。

云平台:融合区域数据,进行大范围预测并发布统一预警。

行业用户可通过API与系统对接,实现定制化联动。

审核编辑(
王静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2025防雷检测工程项目综合方案

网络电源二合一防雷浪涌保护器

雷电计数器的应用解决方案

智能防雷大气电场雷电预警检测系统应用方案

网络电信号防雷电涌保护器的安装部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