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控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控系统

2025/9/10 15:07:33

传统农业长期受“看天吃饭”的制约,土壤墒情靠经验判断,灌溉多了涝、少了旱;大棚温湿度凭感觉调节,作物病害发现时已蔓延;鱼塘溶氧量监测滞后,一夜之间数万尾鱼死亡。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感知、网络传输、智能分析”的技术闭环,将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土壤、环境、作物的全维度精准管控。从大田种植到温室大棚,从水产养殖到畜牧养殖,这套系统正以“精准、高效、绿色”的特性,重塑农业生产模式,成为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的核心技术支撑。

一、核心功能:构建农业生产的“数字神经网”

物联网智慧农业监控系统通过“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三层架构,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全面感知与智能调控,核心功能涵盖环境监测、作物管理、设备联动三大维度,形成“监测-分析-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

1.全维度环境参数监测:

实时采集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为精准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气象监测:通过部署在田间的气象站,实时采集空气温度(精度±0.5℃)、湿度(±3%RH)、光照强度(0-20万lux)、风速(0-60m/s)、降雨量(0-50mm/h)等数据,预测作物生长周期(如小麦灌浆期需≥12小时光照),提前规避暴雨、霜冻等灾害;

土壤监测:土壤墒情传感器检测含水量、电导率、pH值,判断土壤是否干旱、盐碱化;

水质监测:针对灌溉用水与水产养殖,监测水温、溶解氧、氨氮含量,避免用污染水灌溉或鱼塘缺氧。

这些数据通过LoRa、4G等网络实时上传至平台,生成动态曲线(如“近7天土壤含水量变化”),替代传统“凭经验、看表象”的判断方式。

2.作物生长状态智能感知:

突破传统目测局限,精准捕捉作物生长与健康状况:

长势监测:通过安装在大棚或田间的高清摄像头,定期拍摄作物株高、叶面积、果实数量,计算生长速率(如“番茄每周株高增长5cm”),判断是否缺肥;

病虫害识别: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叶片上的病斑(如小麦锈病、黄瓜霜霉病)、害虫(如蚜虫、红蜘蛛),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比人工发现提前3-5天;

成熟度判断:针对水果种植(如葡萄、草莓),通过光谱传感器分析果实糖度、色泽,确定最佳采摘期,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摘影响品质。

系统可自动生成“作物生长报告”,如“某地块玉米叶片发黄,可能缺氮,建议追施尿素5kg/亩”。

3.生产设备联动控制:

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控灌溉、施肥、温控等设备,减少人工干预:

智能灌溉:当土壤含水量低于阈值(如60%田间持水量),系统自动开启滴灌、喷灌设备,按作物需水量精准供水(如蔬菜苗期每亩30m³,结果期50m³),灌溉完成后自动关闭;

环境调控:温室大棚中,当温度超30℃时,自动开启风机、湿帘降温;CO₂浓度低于400ppm时,启动增施设备,促进光合作用;

精准施肥:结合土壤肥力数据与作物生长期,自动控制施肥机按比例(如氮磷钾1:0.5:0.8)施加水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

设备控制响应时间<30秒,且支持远程手动干预(如通过手机APP临时开启灌溉),兼顾自动化与灵活性。

二、应用场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落地实践

不同农业场景的生产需求差异显著,智慧监控系统通过模块化配置,适配大田、大棚、水产、畜牧等多元场景,解决个性化痛点。

1.大田种植业:

在小麦、玉米、水稻等大面积种植场景,系统实现“分区监测、精准调控”:

应用方案:每50亩布设1个土壤墒情站、1个气象站,结合卫星遥感数据(监测作物覆盖度),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

核心价值:

节水30%-50%:某小麦种植基地应用后,根据土壤墒情按需灌溉,每亩用水量从200m³降至120m³;

减少灾害损失:通过暴雨预警提前12小时排水,倒伏率从15%降至3%;

提质增产:精准施肥使玉米千粒重增加10g,亩产提升8%。

2.温室大棚:

针对蔬菜、花卉等设施农业,系统聚焦“环境可控、品质提升”:

应用方案:大棚内每100㎡安装1个温湿度传感器、1个CO₂传感器,配合AI摄像头监测作物长势,联动水肥一体机、卷膜器等设备;

核心价值:

降低病害:某番茄大棚通过调控湿度(保持60%-70%),灰霉病发病率从20%降至5%;

提前上市:精准控制昼夜温差(白天28℃、夜间15℃),草莓成熟期提前7天;

省工省力:1个工人可管理5个大棚,人力成本降低60%。

3.水产养殖业:

在鱼塘、虾池等场景,系统解决“溶氧不足、水质恶化”等核心问题:

应用方案:水下安装溶氧传感器(每2小时采集1次)、pH传感器,水面部署增氧机、投饵机,数据通过浮标式网关传输;

核心价值:

避免泛塘:当溶氧量<5mg/L时,自动开启增氧机,某鱼塘应用后再未发生死鱼事件;

精准投饵:根据鱼类生长阶段(如草鱼成鱼期)与摄食行为,自动调整投饵量,饵料系数从1.8降至1.5;

水质优化:实时监测氨氮含量,超标时启动换水设备,养殖水体达标率从70%升至98%。

4.畜牧养殖业:

针对猪、鸡、牛等养殖场景,系统聚焦“环境舒适、疾病早防”:

应用方案:猪舍安装氨气传感器(0-100ppm)、红外测温仪(监测猪群体温),配合视频监控识别异常行为(如扎堆、不采食);

核心价值:

减少疫病:氨气浓度控制在25ppm以下,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下降40%;

提高成活率:通过体温监测提前发现病猪(体温>39.5℃),隔离治疗使成活率提升10%;

溯源管理:记录每批畜禽的饲料、用药、环境数据,生成溯源档案,满足食品安全监管要求。

三、系统应用的核心价值:重构农业生产的效益与模式

1.降本增效:用数据替代资源浪费

节水节肥:精准灌溉施肥,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化肥使用量;

减少损耗:病虫害早发现,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水产养殖死亡率;

节省人力: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巡检、灌溉等工作,一个人可管理过去10个人的工作量,尤其适合农村劳动力短缺地区;

2.提质增值:从“产量优先”到“品质优先”

品质提升:通过精准控制生长环境,提升作物糖度、维生素含量;

品牌增值:全流程数据记录可生成“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查看“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增强信任;

标准化生产:系统输出的种植参数(如温度、施肥量)可复制推广,实现“千亩田、一个标准”,解决传统农业“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3.绿色可持续:推动农业生态友好发展

减少污染:化肥农药减量使用降低土壤与水体污染;

资源循环:结合气象数据优化灌溉,提升雨水利用率,畜牧场氨气控制减少大气污染,周边环境改善;

应对气候变化:通过气象预警与抗灾调控,增强农业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如干旱地区通过节水技术实现稳产;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控系统,重新定义农业生产的逻辑,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执行,从资源消耗到绿色可持续。推动农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跨越,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审核编辑(
王静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低代码云平台应用冷链物流

低代码云平台应用智慧电力

低代码云平台应用水务管理应用方案

开关量采集模块是什么

物联网智能化远程控制系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