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专访

>

和利时圆梦:国产PLC产业化

和利时圆梦:国产PLC产业化

——— 专访和利时公司总裁助理兼PLC事业部总经理 徐昌荣博士
2004/11/22 11:16:00
多年来,我国工控与自动化领域的主流产品和主要市场均被国外品牌所垄断,目前世界工业500强中的自动化跨国公司悉数登陆中国,大刀阔斧地瓜分国内工控与自动化市场份额。国产化、自主品牌一度成为业内有志之士难言之痛。近年来,国内企业经过引进消化、合资合作,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高。一批国内制造商在DCS系统、IPC、仪器仪表、自动化软件等方面崭露头角,并在局部市场中有不俗的业绩表现,如和利时、浙大中控、威盛的DCS,研祥和华北的IPC,而在三大主流控制器产品之一的PLC领域里,仍旧难觅国内品牌“芳踪”。
中国工控网的2004 PLC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高达31亿的PLC市场中,国内企业所占份额尚且不足1%!这不到3000万的份额恐怕尚不足以支撑一个上规模的企业,更遑论PLC的产业化。国产PLC产业化,路在何方?
和利时公司从2003年开始进行市场调研;于2004年推出完全自主生产的小型一体化PLC-HOLLiAS-LEC。在技术、资金、市场运作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的和利时公司和此前推出PLC的其它公司有极大不同,“我们要做的,是将国产PLC产业化!”和利时公司总裁助理兼PLC事业部总经理如是说。




中国工控网:近年来,国产PLC受到了业内众多民族企业和热心人士的关注,和利时作为国内DCS领域顶尖代表,早在几年前就曾推出PLC产品。此一时,彼一时,和利时如今推出的PLC和当初的背景有何不同?产品本身有什么变化?
徐博士:
和利时公司多年来在过程控制领域(DCS)取得长足发展,是国内领先的控制系统公司。在此基础上,和利时公司希望在离散控制领域(PLC)也有所作为。1999年开始,我们和国外企业合作推出了中型PLC,其目的是为了认知PLC产品特点、摸清市场需求、了解发展趋势。
和利时公司彼时推出的PLC属于中型PLC,从几百点到几千点,主要应用于和利时的一些工程项目中,如水处理、自来水、管网、流水线的监控等。利用现场总线它可以与和利时的DCS无缝连接,因此,也与DCS配套使用,作为辅助设备控制。
2003年,和利时公司成立了专门的PLC事业部,并在中国工控网进行了小型PLC的专项调研,进一步了解了用户的需求所在,明确了发展思路和方向,加大了PLC业务的投入,正式启动了自主生产小型PLC的计划。
今年年初,小型一体化PLC-HOLLiAS-LEC正式面市。此产品可以说是在原基础上的拓展,主要面向单机设备和机械制造行业,如印刷机械、纺织机械、中央空调等。更重要的是,HOLLiAS-LEC是一款完全自主的产品,从芯片的采购、方案的设计到软件体系的构架,都凝聚了和利时人自己的才智。
和数年前相比,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和利时公司现在推出PLC产品何谓正当其时。

一、外部环境越来越成熟,在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到生产水平等方面,我国企业已经完全具备规模化生产PLC的条件。
市场需求强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对自动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有大量的设备面临自动化改造。作为成熟而可靠的控制器产品,PLC是中小企业改造的首选;另外,中国加入WTO后,逐渐成为下一个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对PLC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在中国市场中,PLC需求持续增长,这为和利时公司涉足PLC提供了市场动力。
纵观国际自动化市场发展历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LC占据了工业自动化市场总量的70%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也在50%,而在我们国家仅30%。随着量大面广的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PLC进入高速发展期。正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等国家的PLC得到快速发展,一度达到20-30%的增长速度。我相信中国的情况与此类似,在未来5-10年内,中国的PLC市场将高速增长。
技术平台开放
从技术角度来说,PLC技术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大量采用IT技术,硬件通用化、软件标准化,使得PLC的设计和生产不再存在技术壁垒。这为后来者提供了开放的技术平台,降低了进入门槛。
生产工艺水平提高
10年以前,我们有些模具的生产还要拿到台湾、韩国等地生产,而近年来,国内生产工艺水平大幅度提高,无论在设计、制造工艺还是在质量控制方面,都具备了高质量生产的条件。这种变化让需要高质量生产的PLC具备了国内生产的条件。

二、在内部环境方面,如今的和利时已今非昔比。从93年生产第一代DCS至如今第四代DCS产品出炉,和利时累积了十多年控制产品研发、生产乃至产业化经营的实战经验。和4年前的试探性生产不同,和利时对PLC产品的特点和用户需求如今有了充分掌握,对PLC的发展也有了相当成熟的看法。
技术实力雄厚
和利时公司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可谓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的技术中心,是人事部认定的企业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多项技术专利。这些都是支持PLC技术产品化的强有力后盾。
厚积薄发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自动化公司,和利时公司2003年的市场业绩为7亿,今年可望达到10亿左右。和5年前相比,和利时目前的资金更加雄厚,从98年的1亿到如今的10亿,极大满足了PLC的产业化需要高投入的要求。而成功的产业化经营也为PLC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多年的自动化深耕,为和利时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这些客户分布广泛,从核电站、市政交通行业,到机械设备与制造行业等,他们对和利时充分认可,是和利时的合作伙伴,对和利时的产品、服务乃至品牌都是间接的推广者。此外,和利时公司DCS产品的品牌效应对PLC产品的经营也有很大的帮助。
民心所向
多年来,国内PLC市场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价格和服务都与国内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大量的低端应用有一定距离,因此,用户迫切地期望可替代的国产PLC上市。在本地化服务和满足本地化需求方面,国内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国家产业化项目,PLC的产业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作为国家项目的承担者,和利时PLC的产业化可以说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发展机遇。

中国工控网:相对其它工业自动化产品国产化的实现,PLC国产化的进程可谓举步维艰,虽然早有产品面市,但市场表现差强人意。您认为其主要原因何在?
徐博士: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原因。原来的PLC技术相对封闭,开放性不够,缺乏一个通用的技术平台。当然,单独从技术角度而言,我国经过75、85攻关,基本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而且国内已经有些企业在做,但缺乏持续研发和生产的能力,无法形成规模经营。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是PLC产业化的软肋。
其二,资金问题。PLC既是专业产品,也是自动化领域的一个通用产品,在融资过程中有一定行业门槛,而且数额不菲。有人意识到了,但资金不够;有人有资金,却认识不到其长远价值,在投入回报和回报率方面,无法象某些热点行业那样容易实现投资目标。应该说,一些国产PLC产品有其独到之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无法形成规模化运营。作坊式生产或者受短期盈利目标的约束,使其无法形成再投入和扩大再生产,制约了产品的健康发展。
其三,制造工艺问题。在10年前甚至5年前,我们的生产工艺在模具制造、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仍旧存在欠缺。无法满足工艺要求较高的PLC批量生产。
其四,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与大批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成熟市场,如何有效地将我们的产品推广出去尤为重要,而我们恰恰缺少一支具有独到营销理念的市场队伍,市场开拓力量薄弱。
最后,体制问题。原来许多做PLC的是研究所或者国营企业,体制和机制问题限制了PLC的产业化发展。

中国工控网:客观地说,国产PLC产品和国际品牌相比,仍旧存在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的差距(如EMC),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徐博士:
从现有市场上的产品来看,这种差距比较明显,但并不是不可逾越。我们的任务是努力缩小差距,并尽可能超越。
首先,在设计源头上不断完善,充分考虑可靠性、稳定性和可生产性;在生产环节,加强工艺控制和质量控制。这方面在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中已经做到了,而且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要认认真真地去做,踏踏实实地去实行。
为了适应各种现场应用环境,PLC产品在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生产出来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测和测试,这种测试我们内部在做,还会拿到相应的权威检测机构去做。比如,我们即将对和利时PLC进行EMC测试,这种必要的测试和认证是此前国内一些PLC产品所缺失的,而我们认为必不可少,这是对产品负责,也是对用户负责,更是创立自主品牌的品质保证。
除此之外,我们和国际跨国公司的差距还体现在品牌知名度、丰富的产品系列、应用业绩以及多年的市场经验等方面。
我们会正面这些差距,并努力缩小差距。为了验证可靠性和稳定性,我们将强行技术认证。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我们会加大市场推广,如与包括中国工控网在内的知名媒体合作;加强营销推广,与各行业协会进行合作,让更多的用户认知并接受和利时PLC。逐渐丰富产品线,以适应不同应用的需求;建立样板工程,增加典型应用案例,让业绩说话,给用户以信心。我相信,通过3-5的时间,和利时的PLC产品和品牌将可以和国际跨国公司相媲美。

中国工控网:和利时PLC产品资料显示,和利时PLC在联网通信、编程语言、运算能力等方面几乎可以和国际品牌媲美,但是面对国际品牌垄断性的市场优势和越来越成熟的用户,和利时PLC产品的优势在哪里?有哪些市场机会?
徐博士:
优势与差距同在,扬己之长攻彼之短,和利时得天独厚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完全本地化的优势,恰恰是跨国公司鞭长莫及的不足。
了解用户,产品易用。首先,和利时是国内顶<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OCS工业光总线技术在山东瑞康精化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热敏纸张添加剂项目的应用

和利时携手陕投吉木萨尔发电打造全面数字化智慧电厂

HiaPlant智能工厂软件平台

和利时AT5000系列智能压力变送器

和利时LX“莱克斯”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