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购煤第一大单 中电投大胃口令外界震惊
通往香港机场的高速路上,澳大利亚人克莱夫·帕尔默(Clive Palmer)硕大的头像出现在路边的广告牌上,推销着他的源库资源有限公司(Resource House Ltd,下称源库资源),“源库资源公司是一家总部在香港的公司……”
香港人并不熟悉的帕尔默,其实是最新的澳大利亚“首富”。在此之前,他在中国进行的最大一笔交易,或许是向中信泰富出售Balmoral地区铁矿开采权。现在,这位身材肥胖、有“诗人”之称的澳大利亚矿业大亨,又积极向资本市场推销一个更大的中国概念。
源库资源2009年3月6日成立,旗下资产不仅拥有昆士兰“中国第一”(China First)动力煤矿项目,还拥有西澳和南澳的磁铁矿等资源。按照帕尔默计划,源库资源将在香港上市融资20亿-30亿美元,所开发的“中国第一”煤矿项目,将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由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下称中冶集团)负责项目建设,生产的煤炭则销给中国的电力公司。
如果帕尔默的计划能够顺利实现,无疑将成就他个人生意的又一次高峰。来自中国伙伴们的积极回应,令帕尔默充满信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热情仍然高涨,资金仍然充裕,而且胃口仍然很大。
“最大海外煤炭交易”
1月29日,星期五,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里,帕尔默代表源库资源,与中冶海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维民、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下称中电国际)副总裁赵亚洲签署合作协议,确定了三方参与“中国第一”项目。
中冶总裁沈鹤庭、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二部总经理李济臣和机电商会会长张钰晶等,当天出席了签约仪式。
“中国第一”动力煤项目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煤炭储量超过10亿吨,由源库资源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70亿美元,包括铁路、港口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产优质动力煤4000万吨。
根据合作协议,中冶作为项目的总承包管理商,将参股持有源库资源一定比例的股份,以及年产3000万吨煤炭销售的4%固定佣金权益。
源库资源则承诺,“中国第一”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以低于国际市场的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每年向中国出口3000万吨6370大卡的高热值优质动力煤,以偿还银行借款。
在北京度过接下来的周末以后,帕尔默有些迫不及待地对外公布了签约消息,声称他与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02380.HK,下称中国电力)达成价值600亿美元、为期20年的合约。从2014年开始,源库资源每年从“中国第一”煤矿向中国电力提供3000万吨煤。
一个意外插曲是,中国电力随即否认了与源库资源签订了协议。帕尔默也随即更正,签署协议的是中电国际,而非中国电力。
中电国际、中国电力,其实是一家人。中电国际是中国电力的控股股东。此外,李小琳不仅是中国电力董事长,同时也兼任中电国际董事长。同时,她也是中电国际实际控制公司、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副总经理。而中电投实际上是中电国际的控股股东。
根据媒体披露,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向“中国第一”项目提供56亿美元融资。接近此次交易的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也向本刊记者证实了帕尔默的说法。“像源库资源与中国公司签署的这种协议,一般是由母公司签订,所签订的是一个标准合同,不是意向性或者备忘录,具体执行的时候会由它的子公司进一步签订分协议。”
一位中国进出口银行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这个项目几个银行都在抢。“此次交易的利率由双方商定,市场化定价,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浮动利率。”这位知情人士说。
尽管帕尔默对外高调宣布了与中国几家伙伴的协议,但对于煤炭定价始终秘而不宣。业内人士猜测,双方最多签署一个浮动定价,因此所谓600亿美元交易金额并不可靠。
煤炭净进口时代
帕尔默的高调显然不乏有为源库资源上市炒作之意。“因为帕尔默要在中国香港上市,必须要有中国公司进入。”一位曾与源库资源接触过的投资者告诉本刊记者。
2009年年底,源库资源遍寻国内投资机构,试探投资意向,并计划在香港IPO,但是最终被迫推迟,对外给出的理由是“赶上过节”。
尽管帕尔默后来在澳大利亚否认将在香港上市,但一位接近源库资源的投行人士透露,源库资源仍然希望在3月前在香港上市,中冶集团和中国电力都有兴趣成为基石投资者,但是仍在商谈。
中电国际亦对外声称,只是与源库资源签订框架协议。不过,这个协议显示出的这家电力公司对海外煤炭的大胃口仍令外界颇为吃惊。
按照销售利润计算,中电投在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位列第二。2008年,中电投完成发电量20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煤炭产量3705万吨,同比增长36%;集团销售收入715亿元,同比增长21%。
“五大发电集团在去年进口动力煤都超过了往年,其中中电投海外购煤最多,这也使中电投成为运营最好的发电集团。”国内一位证券公司煤炭行业分析师告诉本刊记者。
国家开发银行一位能源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尽管中国是第一产煤大国,但是资源大都集中在西部。“从成本上算,煤的运输不如从海外进口。以动力煤为例,中国这几年每年动力煤告急,说明原来从西部内蒙古、宁夏安排的煤供应的线路都饱和。从海上进口的话,有时候价钱相对还便宜。”
2008年,中国险些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当年中国煤炭出口量达4543万吨,进口量达4040万吨。2009年以来,国际煤炭价格一路走低,国内煤价却不断上涨,进口自然成为中国企业消化成本的选择,这也导致产煤大国中国由此进入煤炭净进口时代。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多达1.25亿吨,比2008年增长211.9%,出口2240万吨,同比下降50.7%,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
“2009年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的价格差。”中国煤炭市场网研究员李朝林告诉本刊记者,尤其是2009年国内电煤谈判失败,合同未签,同时国际市场煤价下跌,导致国内煤炭价格高于国际煤价。而国内由于煤炭整合,产能恢复受限,加上铁路运输垄断,亦使供应受到影响。
“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企业追求的,如果从国外能买到更加便宜的煤,我们没有理由不买。”华能集团国际燃料公司一位人士说。他还透露,2010年华能会加大对进口煤的采购。
银河证券煤炭分析师赵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进口的煤炭中,工业用煤即焦煤占的比重最大。“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钢铁产量不断增加,炼钢用的焦煤一直处于紧缺状况,而澳大利亚的焦煤和铁矿石一样,在价格上有很多优势。”
进入2010年,即使国际煤价略高于国内煤价,中国煤炭进口势头不减。根据银河证券1月报告,秦皇岛港煤炭价格在800元/吨左右,国际动力煤价涨至99美元,比国内煤价高10元-20元左右;进口焦煤价格为1480元/吨,比国内价格高出180元-270元。但是,今年1月中国煤炭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长437.5%,达到1610万吨。这个数量尽管较去年12月创纪录的水平下降1.9%,净进口量仍然稳定在大约1400万吨。
李朝林预计,2010年中国煤炭净进口量还将增加,“近几年煤炭净进口的状况很难改变,但净进口的数量会有所波动。”他分析说,随着中国经济复苏,中国的电力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从而拉动动力煤的需求;随着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的消费快速增长,对焦煤的需求也将加大,供应紧张状况进一步加重。
由于对中国煤炭供需紧张的预期,除了澳大利亚、印尼和越南等传统煤炭供应基地,中国发电企业已经开始向传统基地外的哥伦比亚购买煤炭。
赵柯认为,由于许多企业在海外购煤签的都是长期协议,锁定了价格,即使目前国际价格略高于国内价格,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和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价格上涨的趋势明显,到时签订的国际长协价格也将低于国内价格,煤炭进口局面不会改变。
中国国家能源局近期预计,2010年中国各省的整合计划可能会使中国国内煤炭产量增长率从2009年的12.7%下降至5%。中信证券预测,考虑到下游需求复苏和供给有限的影响,预计2010年均价同比上涨15%至20%。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在2月24日撰写的报告中,也表达了上述观点。她认为,随着能源需求继续迅速膨胀,运输难度和煤矿整合仍然制约着供应,以及政府日益向保存国内资源倾斜的政策,预计中国今后几年依然会是煤炭净进口国。“虽然中国月度煤炭交易可能会因季节性条件和价格波动而波动,长期趋势显然是对进口更加依赖。”
投资海外煤炭
在上述预期下,中国企业对海外资源的收购,开始从此前热炒的铁矿石进入到煤炭领域。






提交
中国联通首个量子通信产品“量子密信”亮相!
国家重大装备企业齐聚高交会 中国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举行
东土精彩亮相华南工博会,展现未来工业前沿技术
ATMS邀请函 | 以智驭新,协作创造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