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太阳能,由世博园开始的新故事

太阳能,由世博园开始的新故事

2010/6/22 9:02:51
你可能不知道,刚刚过去的7天是我国第16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但相信,你一定正在身体力行这次宣传周的主题“节能攻坚、全民行动”。不得不承认,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忽如一夜春风,低碳变成了最时髦的词汇,主动抑或被动,每个人都不愿落后。
  
  而在我们身边,从5月开始,一场空前规模的“低碳实验”正在把低碳未来的种种可能展现在我们面前。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首次将世博与城市联系在一起,在城市越来越拥挤、越来越繁忙的今天,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无疑与低碳有关。
  
  世博园里的太阳能故事
  
  发电膜、LED灯、燃料电池、纸塑复合材料在世博园区,你一不小心就会和这些新技术亲密接触;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项目、世界上最集中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应用、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屋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展示在世博园区,你一不小心就会遇见科技之最。每个游客都能透过现象读懂低碳减排、节能环保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内容。
  
  日本馆被公认是本届世博会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展馆之一,可以说,日本馆将科技武装到细节。“紫蚕岛”美丽的紫色外衣好看又实用,紫色表层由超薄的“发电膜”构成,即膜状非结晶太阳能电池,这种材料除了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最大程度地透光外,还能够自主呼吸、自我洁净;展馆的门窗也安上了太阳能电池,膜状结晶太阳能电池就被安在两块玻璃间,白天可以发电、晚上提供照明。馆内的新能源展示就更多了,在踩一下就会发电的地板旁,形似立式空调的是松下公司的最新研发燃料电池,这是利用天然气发电的一种家庭用小型发电与储存装置,水在这里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燃料电池发电产生的多余热能又把水加热。由于没有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其能源利用率可达到75%以上,而普通火力发电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同样与火力发电相比,同等发电量,该种燃料电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37%。据介绍,多种绿色能源的互补在日本家庭已开始实现,一套白天用太阳能、晚上用燃料电池的家庭电力系统,尽管售价高达15万元,但仍受到一些中产家庭的青睐,因为,目前在日本家庭用不完的电能以比商业电价高一倍的价格“返卖”给电力公司,这样算来,一套设备10年就能收回成本。当然,很多的家庭选择它仅仅是因为“绿色”。
  
  再深入了解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一家被我们定位于“消费电子”的企业正向环保公司“转身”。日本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城阪俊郎毫不讳言,消费电子业务在松下的占比在未来会有所下降,松下将致力于成为一家环保公司,燃料电池将是未来的支柱产业。松下并购三洋电机是其转型之路上的重要举措,城阪俊郎表示,松下收购三洋电机之后,充分发挥三洋在太阳能和锂电池领域的优势,逐步扩大绿色产品在销售中的比重,预计到2018年可以达到占比30%左右的目标,“松下计划尽快将太阳能电池投放到中国市场”。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解读,许多企业愿意把最新科技的绿色产品带到世博会上展示,其背后的商业意图不言而喻,这些企业是聪明的,世博会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绝佳平台。
  
  在世博园,太阳能无疑是使用量最大的绿色能源,世博园因此也成为目前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其发电能力是北京奥运会应用量的7.5倍。某种程度来看,这也表明,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太阳能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角度,都具备了走入寻常百姓生活的基础。
  
  中国馆、世博中心、主题馆等建筑都在屋顶、玻璃幕墙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组系统;“沪上生态家”屋顶和外墙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一个月的发电能力超过4000千瓦时;比利时-欧盟馆的光伏组件屋顶,以其发电能力折算,每年可节省用煤39吨、减少碳排放87吨;瑞士馆外部缀着的1万个红色“小太阳”也是利用最先进的太阳能技术发出光亮的;江苏馆内的“七色花”则在灯光下向人们演示如何捕捉太阳能并反射出七色彩虹光谱资料显示,世博园内的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年均发电可达408万千瓦时,年均减排二氧化碳可达4000吨,在标准输出条件下,一天的发电量相当于150户人家一个月的用电量。更有意思的是,除了发电,有些太阳能电池组还兼具隔热和保温等功能。
  
  不夸张地说,世博园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大“秀场”,广泛地利用太阳能,照亮了未来城市的美好图景。
  
  “盛会效应”下的“阳光经济”
  
  早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阳光经济”就初露光芒,那届世博会展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建筑、光伏发电装置以及当时世界最大的太阳能游艇等。此后的每一届世博会,太阳能利用都会讲述全新的故事。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展示的多种太阳能电池至今让很多参观者印象深刻。
  
  短短10年光景,曾经的最先进如今已稀松平常,全球太阳能利用技术日新月异,太阳能产业也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目前,太阳能利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空旷土地建设大型光伏电站,此类电站在拥有较多闲置土地的国家发展很快,但它的缺点是,与传统的电站一样,需要长距离建设电网用来输送电能,投资成本高,传输过程损耗不少。另一类就是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这种方式是把各类建筑物当作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载体”,充分利用建筑物墙面、窗户、屋顶等作为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场所。由于这种方式更为“便捷”,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研发该类技术,并出台鼓励政策予以推动,而在本届世博会上多数场馆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都属于建筑一体化项目。
  
  太阳能在世博园区的成功示范,说明了我国光伏发电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已逐步成熟,并达到了大规模推广的要求。世博不仅仅只是展示,更重要的是引导,引导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盛会效应”将有力推动最新技术成果迅速产业化,进而走入寻常百姓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次,在全球从高碳时代迈向低碳时代转折点上召开的世博会,必定不同以往。
  
  据专家介绍,世博会上的太阳能应用涉及众多光伏建筑一体化关键技术,其中许多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如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技术、地砖式光伏组件、大面积透光式光伏组件、防水型光伏组件、异形光伏组件、大功率逆变及高效组合技术、大型光伏建筑控制技术、系统工程应用技术等。目前,我国已对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大型公共建筑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太阳能技术应用的国际趋势,也将是未来国内市场的最大增长点。
  
  除了节能,太阳能利用的减排意义也将是今后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动力,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根据国家发改委2009年的数据,我们每发一度电要排放860克二氧化碳,如果用太阳能发电,可以减掉约560克的碳排放。有一种说法更为形象:每销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就相当于多种了6-8棵树。
  
  知名咨询公司奥纬咨询日前发布的一份太阳能行业分析报告称,中国已成为德国太阳能产业的强劲对手。报告认为,德国太阳能产业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已成过去,与2008年相比,许多德企订单和利润均大幅萎缩,德国已由主要生产基地转变为成熟的太阳能市场,来自中国和美国的竞争以低成本优势将很快威胁到德国的行业领先地位。同样,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太阳能潜力市场上德国也遭遇激烈竞争。从目前看,德国企业由于成本高、国际化水平低而处于竞争劣势。报告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在太阳能产业上面的发展,但结合另一数据看,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仍相对落后:我国光伏板产量占到全世界的40%,而每年安装量仅占全世界不到1%。
  
  那么,有读者可能要问,上海在太阳能利用方面走到哪一步了呢?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的情况是:上海的太阳能应用市场开发主要聚焦屋顶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应用基地,2009年落实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应用项目67万平方米。伴随着生态崇明、绿色世博、节能减排等系列低碳工作的推进,上海在应用太阳能方面已经达到了国内的领先地位。具体来说,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2008年已建成崇明岛、临港新城、紫竹园区3个兆瓦级并网发电项目,累计装机容量3.8MW,到2010年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0MW;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2008年,累计安装总量达233万平方米,累计能源替代量达27.9万吨标煤;在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方面,已广泛开展生态建筑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示范工程,使太阳能多项新技术与建筑物有机结合,新能源集成度和替代率居国内领先水平,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示范建筑超过150栋。据悉,上海正在建设的虹桥枢纽商务区也计划大规模采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BIPV处在规模化前夜
  
  在世博会掀起一轮又一轮高潮的时候,上海的太阳能产业也在续写精彩篇章。就在本周,全国太阳能企业在上海兴建的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生产基地力诺瑞特(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顺利投产,该基地一期投资1000万元,太阳能集热装置可实现100万平方米/年的产能,可节煤2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45万吨/年。此前,力诺瑞特作为国内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企业,已在上海完成了多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如浦东国际机场太阳能工程、三湘四季花城住宅小区热水工程等。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管理局<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国家重大装备企业齐聚高交会 中国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举行

东土精彩亮相华南工博会,展现未来工业前沿技术

ATMS邀请函 | 以智驭新,协作创造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议程抢先看|揭秘行业热点,引领技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