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科技攻关聚集绿色非木纤维原料领域

科技攻关聚集绿色非木纤维原料领域

2010/9/17 18:08:56
8月19日—20日,北京,中国科协技术协会联同中国造纸学会首次针对中国纸业举办了“中国科协第41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无污染制浆新技术”。

在沙龙上,众多非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技术先后亮相。

对此,中国轻工集团副总经理、中国造纸学会秘书长曹振雷表示:“这几年技术界比较活跃的领域是研发用非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技术。因为科学利用非木纤 维原料非常重要,在我国木浆和废纸进口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它直接涉及我国纸业原料产业安全问题。另外,我国占世界非木纤维原料制浆总量的90%。如果 中国绿色非木纤维原料制浆技术成熟,不仅能解决中国的非木纤维制浆污染问题,对世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也有重要意义。”

扩大非木纤维原料使用,解决原料紧缺难题

不少专家用“逼上梁山”一词来强调扩大非木纤维原料使用的必要性。中国造纸学会资深专家杨懋暹说,“十二五”期间,我国造纸产能将达到1亿吨,如果 我国按照国际原料结构发展,以木浆为主,需要木材5000万吨,将近1亿立方米。而我国年产木材只有八九千万吨,有限的木材不可能只给一个行业用。另外, 我国现在进口木浆量为一两千万吨,未来将达到3000万吨,已到极限。因为国际上没有那么多木浆资源专供中国。没有办法,我们必须用好非木纤维原料。

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张美云认为,2007年国家出台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以木浆、废纸为主,以非木纤维原料为辅”发展方针非常恰当,符合国 情。2009年,行业的木浆比例为23%,废纸浆占62%,非木纤维原料占15%。这个15%的结构也优化了——草类原料所占比例降低2.5百分点,优质 原料比例增加。这说明行业执行国策相当不错。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邝仕均分析,我国用的废纸原料大部分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成熟国家进口。这些国家的纸和纸板消费量很稳定,很难满足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

目前,国际上认同利用非木纤维原料造纸的经济价值、环保价值和生态价值。我国有丰富的非木纤维原料资源,制浆造纸业科学利用这一资源是明智的选择。

邝仕均举例说,丹麦的一家纸厂的生产经验表明,生产某些纸品添加部分麦草浆能改进质量。同样,在我国,通过实验和生产检验,用高白度的麦草浆部分替 代进口阔叶木浆,同长纤维木浆搭配使用,完全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纸。另外,用麦草半化学浆做出来的瓦楞原纸挺度很好,特别是受潮以后,仍能保持很好的刚 度。

只有污染的技术,没有污染的行业


“在全球范围,只有污染的技术,而没有污染的行业。”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侯庆喜一句话概述了非木纤维原料应用前景。

这句话寓意深刻,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院长曹春昱认为,非木纤维原料往往被描述为中国制浆行业最大的污染源。用非木纤维原料制浆污染问题是不是解决不了?我认为不是, 只是成本高一些。现在这种局面已大有好转。非木纤维原料应是中国必须保留的一种原料。因为现有技术能很好地控制污染。只是现在我们没有把它完全用好。

张美云副校长指出,我国针对用非木纤维原料制浆全流程进行科技创新,目前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但行业外的领导和专家将非木纤维原料混同于草类原料,认为其制浆生产是行业主要污染源。这说明有两个问题他们不清楚,一是非木纤维原料不等于草类原料,二是用草类制浆也不等于污染。

侯庆喜解释说,我国的非木纤维原料包括稻草、麦草、芦苇和竹子等。用竹子制浆是我国的特色。近几年,我国用竹子制浆技术取得可喜的进步,一些现代化 制浆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如贵州赤天化的年产20万吨的第二代紧凑型硫酸盐法连续蒸煮生产线、四川永丰纸业的年产16万吨间歇式低能耗置换蒸煮生产线等,不 光解决了环保问题,生产的纸和纸板也受到市场欢迎。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忠正称,近几年我国草类制浆技术进步很大,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以泉林纸业为主的企业进行了10项技术创新和改进,解决了草浆的污染和强度低问题。近日,这项技术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肯定。现在这项技术进入推广阶段。

不断创新,绿色技术升级


在沙龙上,一些技术发明人介绍了科技创新成果,包括“非木纤维乙醇制浆技术”、“超声无氯麦草制浆漂白一体化新技术”、“生物技术制浆”、“高效快 速清洁制浆法”、“自偶氧化清洁制浆工艺”、“IBMP环保制浆新技术”、“秸秆清洁制浆及综合利用新技术”、“一步法清洁制浆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应用 于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等。

这些技术绝大多数瞄准我国丰富的农业剩余物——秸秆资源。

河南滑县华森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刘洁介绍说,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其中可利用的秸秆为4.8亿吨,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缓解我国造纸工业原料不足问题。

由此,华森纸业、南京林业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发出了“超声无氯麦草制浆漂白一体化”技术。

该工艺流程较为简单,制浆和漂白同步完成,生产1吨浆仅用水30吨,筛选、挤浆废水COD浓度为662mg/L。该废水经简单的物化处理可达到国家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

另外,该工艺得浆率为68%—72%,浆白度为77.1%,抗张指数为40-50N·m/g,撕裂指数为0.5-0.6mN·/g,耐折度为50次,能够满足普通文化用纸和生活用纸的生产需要。

刘洁坚信:凭借投资省、用水少、能耗低和产品质量好的特点,超声无氯麦草制浆漂白一体化工艺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宋明信告诉与会者,泉林纸业目前草浆年生产规模达30万吨,采用的蒸煮方法为传统的NaOH-AQ法和亚铵法,碱法 制浆黑液将通过在建的1200Tds/d碱回收工程处理,铵法制浆的黑液100%通过浓缩生产木素有机肥,制浆中段水通过三级处理后,COD浓度 ≤60mg/L,稳定达标排放。

沙龙上,专家学者本着中国科协学术沙龙倡导的“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原则,逐个对新技术进行质询和讨论,并提出建议。

中国造纸学会顾问胡宗渊用“曙光初现”来形容行业可喜的变化。他说,一些新技术较传统的末端治理技术先进,因为它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这表现在工厂循环用水、不向天上排烟、不向地面排污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它符合《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能够节能减排。

胡宗渊认为,行业研发了一些新工艺,并配备了专用设备,不仅投资省,而且生产出来的纸浆也很好,正逐步走向成熟。这些技术符合中国国情。

难在产业化

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黄祖壬了解到的情况显示,国内外企业都在我国开发用草类清洁制浆技术,但真正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很少。芬兰的芬欧汇川公司和芬兰的科伯利公司曾打算合作在中国建甲酸法麦草浆商业生产项目,但目前暂停了。

黄祖壬表示,一般来说,一种新的制浆方法从开发到规模化生产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机理的研究、小试、中间实验和大生产实验等;另外,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杨懋暹发现,很多民营企业在搞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要工业化,要研制设备。但他们没有钱。杨懋暹建议国家科技部为民营企业开通一个专项资金申请渠道。企业可以去申请贷款、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

黄祖壬补充说,企业即使研制出设备,也要通过连续生产来检验。它需要建一个试验车间。这对于研发者来说资金压力很大。

对此问题,曹春昱回答:“科技部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就是针对这些企业。但这需要通过评审,要说明路线、前期实验可靠基础等问题。”

一位企业代表也插话说:“我们在2004年曾经申请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20万元,但最后钱没有到手。因为财政审计不合格,说没有连续生产和没有产生效益。”

产业化的另一个难点就是要过环评关。

山东金山环保科技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承绍称,他单单为一个项目办环评书就花了两年多时间。

在沙龙上,记者拿到了一家企业的新技术介绍材料。材料说,经过8年努力,企业自筹资金,自制设备,先后在北京、山东、四川和重庆等地建立试验、示范厂,但由于迟迟不能通过各省市的环评,项目无法推进。

产学研联合“破冰”


北京洁正源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军在沙龙上发言说,民营企业搞研究缺乏基本的设施,他建议国家研究机构、学院建开放性的实验室,有偿供民营企业实验。

杨懋暹则告诉王新军,华南理工大学有这种实验室,企业可以申请实验。

中轻集团造纸二次纤维利用协作中心主任顾民达则建议陕西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等研究单位和企业联合,建一个中试车间或小试车间,尽快使相关技术产业化。

张美云认为,行业应该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解决重大难题,如碱回收、中段废水处理等。

不少与会者与张美云有同样的想法——行业应该多举办这样的沙龙,集思广益,联合开发绿色技术,用好非木纤维原料资源,解决行业原料紧缺难题,实现绿色发展。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国家重大装备企业齐聚高交会 中国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举行

东土精彩亮相华南工博会,展现未来工业前沿技术

ATMS邀请函 | 以智驭新,协作创造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议程抢先看|揭秘行业热点,引领技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