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销量世界第一 回顾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历程

销量世界第一 回顾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历程

2010/9/21 21:20:36

              1769年,法国陆军技术军官居诺花了6年时间研制并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一辆蒸汽汽车,时速为4km。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研制成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同年,德国另一位工程师哥德利布·戴姆勒也同时研制出一辆用1.1马力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四轮汽车。两款车被业界誉为世界的最早汽油发动机汽车。1908年,汽车史上第一辆在生产线上大量装配的四轮汽车福特T型车在美国诞生,标志着批量造车的开始。相比于欧洲有数百年的造车历史,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造车历史,只有区区几十余年,但发展迅速。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汽车产销1149.06万辆和1158.26万辆,同比增长39.27%和39.02%。由于美国汽车销售继续持下坡路,内地车市继续成为全球车市的“一哥”。当前,中国车市已形成品牌云集的汽车消费市场。在佛山的车市中,也云集了欧系、日系、韩系、美系和自主品牌等完整的车系。在我们汽车世博会上,我们将带你一同感受国内车市的前世今生,了解中国汽车工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强的发展历程。 启蒙中国自制汽车开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造车历史,只有区区几十余年。据史料记载, 1929年3月,张学良在辽宁迫击炮厂尝试制造汽车,聘美国人迈尔斯(Myers)为总工程师,并从美国购进一辆“瑞雪”号整车,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他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历时两年后,到1931年5月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此后,阎锡山在山西等尝试仿造汽车。但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使当时的中国基本丧失了建立汽车工业、生产汽车的条件。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又曾尝试批量生产三轮汽车,也只是昙花一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创建民族汽车工业的夙愿始终未能实现。探索1958年内地第一辆自制轿车诞生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0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期间,中苏双方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第一个载重汽车厂。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首批12辆汽车试制成功。这12辆解放牌汽车的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1958年5月5日,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轿车——“东风”在一汽诞生,从而开启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新篇章。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

            发展1985年内地第一家合资厂出现1985年,内地第一个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轿车工业的开端。当时规定,中德双方投资比例分别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德国大众汽车集团40%、大众汽车投资有限公司10%。随后,广州标致汽车公司成立。此外,我国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车型,一汽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部件。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而车价大幅度下降,轿车开始迅速进入百姓家。1998年,我国轿车产量达到43万辆,大约占汽车总产量的40%,汽车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成熟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跃居世界第一从1998年之后,乘用车销量开始超过商用车销量。汽车工业也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发生重大变化。此外,以中外合作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我国轿车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分别引进了最新的高档车型雅阁、别克和奥迪A6,这几个车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轿车产品和生产技术赶上世界的发展步伐。1998年前后,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也开始成立,自主品牌开始探索自主造车之路,并迅速发展壮大。中国汽车工业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并向汽车产销大国迈进。2009年,我国汽车全年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梅卡曼德第四代Mech-Eye LSR工业级激光3D相机全新升级

​复购案例| 赣锋锂业选用旷视“四向车+AMR”系统

IT翘楚齐聚海南博鳌 2022全国CIO大会盛大闭幕

诺丁汉大学与摩马智能科技携手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

设计驱动创新价值,施耐德电气多款能源管理产品斩获国际设计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