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浅谈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之路

浅谈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之路

2010/11/18 10:45:13
        2006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8年8月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志”。绿色建筑被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如今,上海世博园里的绿色建筑,以真房实物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建筑才是节能建筑。

        游走在房地产中的节能建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主要建材产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还将具有更加广阔的绿色建筑市场,绿色建筑技术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和相对较小的国际差距,将成为支撑我国新能源革命,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有力保障。

        于是,房地产市场上的生态住宅、绿色住宅、智能建筑、太阳能建筑等等层出不穷,但是目前市场上鼓吹的这些项目,多数只是采用了一两种节能技术和产品的“伪节能”项目。例如采用了太阳能热水器,就称为节能住宅;采用远程安防系统,就叫做高科技建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开发商目前关注的着眼点,还停留在单项的节能技术和产品的运用上,对住宅整体性能指标的考量还有待提高。有专家指出,侧重单项节能产品和技术运用的项目,不但会提升建筑成本,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运用,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的节能建筑还停留在高端项目上,这其实反映出节能建筑市场的一个认识误区。有关专家指出,真正实用的节能建筑,首先是通过软件模拟测算,然后依据测算结果,选用最适合的产品和技术。此外,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成用户的负担。在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掉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绿色建筑往往只能成为高档住宅的尝试,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应该是产品设计遵循的第一要义。现在之所以会有普遍的“伪节能”现象,除了开发商对节能住宅的“理解片面”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严格执行也是刻不容缓。

        两大抓手:政策和资金;政府和市场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在节能减排上效果显著的低碳型绿色建筑已成为解决资源瓶颈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SGBC)估计,与常规建筑相比,典型的绿色建筑耗电要减少32%,总能耗减少36%。因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建设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已达成共识。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发布的《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强调,近年内要对200万所美国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近200亿平方米的城镇房屋,其中约有40亿平方米属于危房、旧房,在未来10年、20年内部分建筑寿命将到期,部分建筑质量必须要改进。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各地“旧房改造”已纷纷启动。重庆计划2009年完成553万平方米、115个旧房片区的改造;2010年前,沈阳要完成 620万平方米的旧房热计量改造;“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完成旧房改造3000万平方米;广东计划2009年完成500万平方米旧房节能改造任务。

        200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节电、节水等改造的资金来源,居住建筑的改造费用,由政府、建筑所有权人共同负担。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现有存量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使建筑的节能改造之路面临着巨大压力。

        从实际推行来看,资金来源不足仍是改造缓慢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部门规章,行政约束力与法律效力有限,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还缺乏有效的民用建筑节能激励措施。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为拓宽资金渠道,近年来各地积极调动产权单位、供热公司、物业公司、能源服务公司、居民业主等出资参与改造。尽管各地在努力探索融资模式,但目前多是“零敲碎打”,尚未形成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以热计量改造和节能改造为例,《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完成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1.5亿平方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全国共完成改造面积约9000万平方米,只占“十一五”总任务量的60%左右。

        因此,成功搭建起与节能建筑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分节能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等,是目前政府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让节能建筑走出“贵族化”误区

        我国的节能建筑已经在探索中走过了10年。如果说我国早期的节能建筑还带着“贵族化”的倾向,那么发展期的绿色建筑则应该呈现出标准化、产业化、系统化的特点。专家指出,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这应该是下一个10年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曾表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是建立在国家觉悟基础上的、市场驱动的和旨在加速推进绿色建筑开发和实施的绿色评价体系。这意味着在房地产行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指导者、监督者和推动者,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将推行绿色建筑的宏观动力真正转化为微观动力。

        从英美等绿色建筑推行较为成功的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推动和扶持是引导市场绿色之路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其绿色建筑相关产品的推广首先是从政府办公楼和公共建筑项目开始的,政府的积极支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此外,英美等国政府为支持绿色建筑,

        纷纷为本国绿色建筑的评估和实践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开发商和住户的额外支出,促使绿色建筑被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

        公用建筑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耗的大户,建筑节能如果将公用建筑作为一个突破口,其示范作用将是显著的。

        有专家建议,对于公共建筑的节能,采用“能效公示”或是良方。南京市建委发布的《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在施工、销售阶段实行公示的实施意见》,规定了开发商必须进行公示的内容,包括“屋面隔热保温、墙体隔热保温、外门窗性能、遮阳、暖通、电气节能以及其他节能措施”,购房者可以借助公示内容,对住宅的节能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因此,能效公示可以对整个公共建筑和商业地产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这种强制手段对开发商而言是政策上的约束,从而推进整个房地产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与科技化的节能必由之路。

        建筑节能还有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是农村市场,实际上,我国农村340亿平方米的村镇房屋改造需求潜力巨大。现有农村房屋大多采用简单的办法来建设,没有推行商品化管理,很多时候是房屋拆了又建、建了又拆,能耗和材耗很大。如果能将这部分村镇房屋因地制宜地转变为绿色建筑,就可能创造巨大的绿色建筑需求。这些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使用,除了大幅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外,也为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寻找到了最为关键的突破口。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