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矿业时代“千年铜都”的县域经济百强梦想
大冶因“大兴炉冶”而得名,有着三千多年的采冶史、被誉为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近代民族钢铁工业摇篮,被列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近年来,大冶依托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和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两大机遇,在危机中转型,在转型中崛起。“千年铜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剧变。
站在“十二五”起跑线上,大冶人展望未来,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湖北已连续六年无缘全国百强县市!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大冶有责任、有信心也有决心成为湖北县域经济的领头羊。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同时成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排头兵。
后矿业时代大冶凤凰涅槃
2000年以前的大冶,矿业收入一度占到财政税收的70%以上,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专家发出警告:大冶矿产资源30年内后就将消耗殆尽。
城市的生命向哪里延续?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告诉记者:实现从单纯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全面发展的转变,全面推进经济、机制、生态、社会、文化五大转型,成为大冶人的共识。
随着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及被纳入“武汉城市圈”,大冶迎来了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为构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大冶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信心,举全市之力打造大平台,建设大园区,把省级工业园——城西北工业园、省管工业园——灵成工业园和乡镇产业园作为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新平台。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培植产业集群。
五年来,大冶市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32个,5000万以上项目50个,两年多时间引进外资102.3亿元,形成了以机电制造、食品饮品产业、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产业等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2010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400亿元。
一个个新项目的落户,一片片产业集群的崛起,大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税收连续4年超过采矿业,已成为大冶市的第一大产业;采掘业占工业的比重由51%降到32.5%;制造业占工业比重由49%上升到67.5%;养殖业占农业比重由40.2%上升到58.8%。2010年,大冶地方生产总值突破245亿元,同比增长约17.1%;财政总收入25.96亿元,同比增长40.2%;一般预算收入11.84亿元,同比增长6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1元,增长14.9%;农民人均收入6673元,同比增长19.1%。
大冶,已经从“一矿独大”中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以经济转型为核心的城市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强实镇域经济 壮大产业骨骼
做强县域经济,镇域经济是支撑;推进城乡统筹,镇域经济是纽带。以2010年新进全国百强的江苏省建湖县为例,2005年就有一半以上的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如今建湖县镇域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达到76.2%,蓬勃发展的镇域经济为建湖县进入百强提供了强劲支撑。
傅继成告诉记者,目前大冶市的镇域经济总量只占全市GDP的58%,乡镇财政收入只占全市财政收入总量的39%,镇域经济比重远低于全国百强平均水平;同时,大冶既有陈贵镇、灵乡镇、还地桥镇等多个湖北十强乡镇,也有殷祖、金牛等贫弱乡镇。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大冶经济发展的软肋。
为改变这种现状,大冶市调整了对贫弱乡镇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支持贫弱乡镇“工业强镇”:按照“选好、配齐、配强”的原则,加强落后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同时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及其它方面给予支持;给予落后乡镇各500万元的帮扶资金;连续两年给予1000万元贷款贴息扶持。各乡镇则围绕优势出特色,围绕特色创品牌,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经过努力,全市五大特色中心镇初具雏形:综合实力提升型的陈贵镇、园区带动型的灵乡镇、产业带动型的还地桥镇、生态旅游带动型的保安镇、服装业带动型的金牛镇。
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出大冶各个乡镇力争上游、开展差异化竞争的热情:经济开发区依托城西北新区,力争4年内进入全省地市级开发区综合实力前十强;金湖街办以新冶特钢、华鑫钢铁、成美建材为龙头,努力打造全省冶金、建材强区;金山店镇全力打造罗金线工业走廊,加快与城北工业新区对接;刘仁八镇将大力打造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和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镇;殷祖镇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打造古建设计,古建材料生产等配套产业;大箕铺镇积极打造工矿业、畜牧种养业大镇;茗山乡全力打造湖北省最大的烟花爆竹之乡;东风农场围绕环保安湖运动休闲项目,打造万亩国际休闲垂钓中心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目前,大冶市14个乡镇(场)、街办中,财政收入过亿元的有5个,5000万――1亿的有3个。乡镇经济的快速崛起,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统筹
转型的最终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近年来,大冶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城市转型的最终目标,以“三大保障”为基础,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基本生活保障。大冶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0%都投入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上,在全省率先实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失地农民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低收入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因灾因病等影响生活的,给予临时救助;建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参保人数已达2400人;将全市国有困难企业1.5万名退休职工和城市9.3万名低保人员全部纳入了医疗保障;60岁以上农村居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是住房保障。以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为着力点,连续三年把住房保障工程纳入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在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的同时,同步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并通过向城市贫困职工和低保户发放租赁补贴等多种形式,保障城市低保户和贫困职工家庭“住有所居”。同时,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安居工程,以“迁村腾地”的方式探索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子,使2万多名失地农民逐步住进了还建楼,由“农民”变成了“市民”。
据统计,近年来大冶廉租房建设投入1980万元,经济房建设投入6800万元,还建房建设15亿元,住房租赁补贴415万元,改善和解决了一大批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难问题。
三是就业保障。实施“创业促就业”工程,发放创业补贴500余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近1000万元,实现创业3500人,带动就业近万人;实施“培训促就业”工程,对全市2.5万人进行就业培训,帮助近万人实现灵活就业;实施“项目促就业”工程,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和园区建设,有效增加劳动力就业岗位。三大“促就业”工程,每年为大冶新增就业2万多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5.8万人。
经济实力的增强,民生的逐年改善,为大冶推进城乡统筹创造了良好条件。2010年5月,大冶被列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在前期试点探索中,大冶选择了10个村作为城乡一体化试点村,投入建设资金2.17亿元,全面展开规划设计、主导产业、公路硬化、林网绿化、农田水利、安全饮水、高产农田建设、村庄整治、便民服务、环境保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十一项工程建设。同时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思路培植试点村主导产业。力争到今年底,10个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八千元以上。
按照“科学选址、规划集并、配套建设、特色鲜明”的要求,大冶还规划建设了100个田园型、生态型、文化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中心村)。将具备条件的村改为新社区;将人居环境好、历史文化深厚、不宜归并搬迁的村,统一规划建设为田园村、生态村、文化村等特色村;将零星布局、人口少的弱村、小村、偏远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迁村腾地、合村并居。
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冶还进一步把公共卫生、基础教育、文体设施、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合和完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城乡路网建设一体化,对境内国省道、城区主要道路的拓宽改造,收购了大金省道的经营权并投资1.5亿元实施全面改造升级,解决了沿线50万人民的出行难问题;投入5.6亿元,对城区七条主干道进行了改造刷黑,对大部分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冶市正在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管理,倡导文明新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健康文明的城市风貌,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大冶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富有青铜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文明城市。
脚踏实地冲击县域百强
2010年,在经过充分调研后,大冶市提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经过3年努力,力争成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排头兵,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GDP达到375亿元,财政收入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1:1,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加快建设7个中心集镇,完成30个新型社区和特色中心村建设。建立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逐步与城市接轨,社会事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并轨。
冲刺百强,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实力;不仅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为科学论证冲刺全国百强的可行性,大冶相关部门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国县域百强县的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测算。同时,组织专班赴江西贵溪、河南偃师、巩义、新密、荥阳和湖南望城等六个百强县市进行考察学习。
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说,与全国百强县市对比,大冶在经济总量、人民富裕程度、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后劲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只要大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加速度”、“跨越式”发展,我们对3年内进入全国百强还是满怀信心的。目前大冶已初步具备了“冲刺”的有利因素:
首先是产业支撑。大冶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机电制造、饮料食品、新型建材和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逐年扩大,2004年以来年均增速超过40%以上,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强劲的动力。财政收入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年均增速接近30%。预计2013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达到700亿元。
其次是强有力的平台和项目支撑。近年来,大冶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多渠道筹资投入20亿元,拉开了大冶经济开发区城北工业新区20平方公里的园区框架,重点工业项目有了承载的平台。根据测算,3年内要进入全国百强,大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保持在30%以上,累计投资额要达到750亿元。据此,大冶将在积极利用政策优势同时,主要靠项目拉动投资。一是千方百计向外招引项目,力争3年累计利用市外资金560亿元以上。二是千方百计启动民间资本,力争3年启动内资90亿元以上。同时进一步强化镇域经济。力争到2013年全市有5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要达到70%和63%。
综合而言,大冶市近三年在年均速度上,GDP、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速接近百强后十位的水平。在绝对值上,除城乡居民收入外,其余指标也较为接近。依各项指标每年能够提速3—5%测算,大冶3年内有望超过全国“百强”后十位的发展水平。
面对历史机遇和挑战,大冶人自豪的喊出:冲击百强,我们有基础、有实力、有后劲、有信心,更有决心。(完)

提交
国家重大装备企业齐聚高交会 中国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举行
东土精彩亮相华南工博会,展现未来工业前沿技术
ATMS邀请函 | 以智驭新,协作创造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议程抢先看|揭秘行业热点,引领技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