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挺进电子业“万亿俱乐部”
经济观察报 特约记者 汤继强
在成都海关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中,有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上半年成都结关出口便携式电脑403.5万台,价值17.3亿美元;同期内销便携式电脑33.2万台,价值1.3亿美元,上述两项合计436.7万台,价值18.6亿美元。这意味着成都已经成为继江苏、上海、广东后第四大便携式电脑生产基地。
随着鸿富锦公司产能的进一步提升和仁宝、纬创等IT企业的陆续投产,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放量增长。
英特尔等国际巨头企业2003年以来的相继落户,促进成都乃至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换代,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收入有望超过1万亿元,迈进电子信息产业“万亿俱乐部”。
英特尔的“空降”
2003年8月,英特尔公司将芯片封装项目落户四川。英特尔的这次西进,被看作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真正拐点。
之前,在IC设计、芯片制造等产业中,成都虽然有研发基地和人才优势,但由于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缺乏带动产业的龙头企业,产业发展互动效应不足,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英特尔的“空降”对西部地区的芯片产业产生了强大聚合作用。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英特尔的落户迅速产生了“蝴蝶效应”,吸纳了国内外有关芯片业上下游企业到成都办厂。
紧跟英特尔的脚步,成都高新区内目前已聚集起众多中外电子信息产业巨头。集成电路产业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2005年5月,成都市正式提出将软件产业作为全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重点扶持、重点发展。此后,成都正成为承接和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新高地。
随着富士康、戴尔等电子巨头西进,为成都迅速累积起1.3亿台笔记本电脑产能的同时,也让尾随其后的大大小小配套企业面临“搬家”之考。
对于配套企业自身而言,是否西进取决产业环境、市场容量和新设厂的成本权衡。给仁宝和纬创做配套的台湾尚达集团成都设厂筹备处负责人张承平坦承,“如果仅有一家客户到西南设厂,我们肯定不愿意跟着过来,因为市场风险很大,万一哪天客户又搬到其他地方去了呢?”
而这一忧虑如今显然已不是问题,按照四川省规划,到2013年四川产的各类电脑产能有望达到8000万到1.3亿台。
进军万亿俱乐部
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116家电子信息配套企业签约四川,同时,各地还有储备目标企业近200家,正在积极跟踪促进。
此一轮国际巨头掀起的西进热潮,也为成都市和四川省本土电子信息企业的“脱胎换骨”带来了契机。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巨头的入驻,促进了成都本土配套企业加快换代升级。
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此前曾透露,到2015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有望主营收入超过1万亿元。目前仅有江苏和广东两地属于万亿俱乐部成员。
目前,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已基本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主要沿成都经济圈布局的产业发展格局。而包括东芝、伟创力,甚至黑莓等IT界知名企业已经被列入成都市下一步引援目标。
而随着成都物流环境的极大改善,区位已经不是制约国内外巨头落户成都的决定性因素。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作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中国第5大城市机场,已初步形成了辐射欧美澳亚地区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

提交
国家重大装备企业齐聚高交会 中国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举行
东土精彩亮相华南工博会,展现未来工业前沿技术
ATMS邀请函 | 以智驭新,协作创造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议程抢先看|揭秘行业热点,引领技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