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一体化之争
过度一体化会造成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突出矛盾,企业应形成在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一体化,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多数能源企业运营模式向多元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煤电”、“煤电路”、“煤化油”等一体化的企业。毋庸置疑,一体化模式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短缺行业的生产规模,协调行业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大益处。但在当前形势下,过度一体化同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如何合理地实施能源企业“一体化”,使得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相一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化模式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初,原煤炭部提出了煤炭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三个主体的指导方针,支持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开始起步。由于当时一体化发展大多没有形成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国家每年投入30亿元煤炭多经发展资金形成的企业绝大多数以倒闭或转产告终。
之后,为解决煤、电、运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缓解运输压力,国家赋予了神华集团煤、电、路、港、油化一体化开发的职能,进行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探索和试点。经过20多年纵向一体化的实践,神华集团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主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1年,煤炭销量已达5亿吨,电力装机4000多万千瓦,经济效益在央企中名列前茅。
正是在神华集团这种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带动下,从2005年开始,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迅速推广和发展,其中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成为主流。2010年营业额排名前10的煤炭企业全部开发了煤化工项目;7家实施了煤电一体化;6家经营现代物流贸易;5家从事装备制造。同时,其它行业也大量进军煤炭业务,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投资经营煤炭开采的企业达到22家。涉煤央企的煤炭产量持续大幅增加,已由2005年的2.8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7.11亿吨。
分析当前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快速推广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部分行业实施价格管制,导致行业间利益差别拉大,上下游产业之间投资回报相差甚远。尤其是近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电价受到国家的管制,跟不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价格总体上涨,随着发电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利润差距的不断扩大,促使发电企业纷纷投向煤炭生产。
其次,运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其它行业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煤炭运输是制约我国煤炭供给的主要因素,到去年底煤炭运输已占到全国铁路总运量的60%左右,部分运煤通道如大秦、丰沙大、石太铁路等,能力利用已处于超饱和状态。运输资源的限制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一些煤电企业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掌握运输的主动权,纷纷投资兴建铁路以求获得更多的铁路运力。
再次,一体化经营的成功经验使更多行业尝试一体化经营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神华集团经过20多年纵向一体化的实践,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主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1年,煤炭销量已达5亿吨,电力装机4000多万千瓦,经济效益在央企中名列前茅。神华集团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受到国内外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成功,给其他企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使得其他行业企业积极尝试一体化发展,推动了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经营的发展。
同时,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5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同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作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重要基本原则之一。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导下,国内各煤炭企业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从事一体化运营,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成为主流。
过度一体化会造成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突出矛盾,企业应形成在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一体化,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多数能源企业运营模式向多元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煤电”、“煤电路”、“煤化油”等一体化的企业。毋庸置疑,一体化模式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短缺行业的生产规模,协调行业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大益处。但在当前形势下,过度一体化同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如何合理地实施能源企业“一体化”,使得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相一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化模式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初,原煤炭部提出了煤炭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三个主体的指导方针,支持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开始起步。由于当时一体化发展大多没有形成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国家每年投入30亿元煤炭多经发展资金形成的企业绝大多数以倒闭或转产告终。
之后,为解决煤、电、运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缓解运输压力,国家赋予了神华集团煤、电、路、港、油化一体化开发的职能,进行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探索和试点。经过20多年纵向一体化的实践,神华集团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主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1年,煤炭销量已达5亿吨,电力装机4000多万千瓦,经济效益在央企中名列前茅。
正是在神华集团这种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带动下,从2005年开始,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迅速推广和发展,其中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成为主流。2010年营业额排名前10的煤炭企业全部开发了煤化工项目;7家实施了煤电一体化;6家经营现代物流贸易;5家从事装备制造。同时,其它行业也大量进军煤炭业务,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投资经营煤炭开采的企业达到22家。涉煤央企的煤炭产量持续大幅增加,已由2005年的2.8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7.11亿吨。
分析当前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快速推广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部分行业实施价格管制,导致行业间利益差别拉大,上下游产业之间投资回报相差甚远。尤其是近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电价受到国家的管制,跟不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价格总体上涨,随着发电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利润差距的不断扩大,促使发电企业纷纷投向煤炭生产。
其次,运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其它行业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煤炭运输是制约我国煤炭供给的主要因素,到去年底煤炭运输已占到全国铁路总运量的60%左右,部分运煤通道如大秦、丰沙大、石太铁路等,能力利用已处于超饱和状态。运输资源的限制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一些煤电企业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掌握运输的主动权,纷纷投资兴建铁路以求获得更多的铁路运力。
再次,一体化经营的成功经验使更多行业尝试一体化经营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神华集团经过20多年纵向一体化的实践,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主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1年,煤炭销量已达5亿吨,电力装机4000多万千瓦,经济效益在央企中名列前茅。神华集团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受到国内外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成功,给其他企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使得其他行业企业积极尝试一体化发展,推动了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经营的发展。
同时,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5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同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作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重要基本原则之一。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导下,国内各煤炭企业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从事一体化运营,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成为主流。
一体化与边际成本
能源企业是选择一个行业以专业化为主的经营模式,还是选择多元化、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主要取决于边际交易费用和边际管理费用的大小:当边际管理费用大于边际交易费用时,也就是说企业新进入一个行业实现一体化而比专业化多付出的成本,大于由此节约的交易费用,企业就不会选择一体化;而当边际管理费用小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就会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而实现一体化,进入新的行业。因此,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会充分发挥作用,自动调节企业一体化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在企业获利的情况下,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由于目前我国市场体制不完善,尤其是一些产品的价格受到政府的直接管制,如电价。有些能源产品的价格虽是市场化的,但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按上述理论来决定是否一体化显然会出现偏颇,使得市场自动调节一体化范围和程度的能力减弱甚至失效。在完善的市场体制情况下,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应该是一致的,但目前并不都是这样。
从社会整体来看,某些一体化是一种高投入获得低产出的方式,本不应选择,而对于某一特定企业而言,收益都是大于成本的,该企业还是会选择实现一体化的。由此可见,企业虽然能做到对自身有利的合理决策,但这选择都不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出现了偏差。
如何一体化
在目前的情况下,要使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得到健康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放开电价和煤价,让煤电价格由市场来确定。这样煤电企业都会集中资源提高生产率,努力寻求在自身专业领域做精做细,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会轻易进入上下游行业从事一体化。特别是大多数电力企业就会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电力行业上,不会轻易进入他们不熟悉且竞争力不强的煤炭行业。
其次,政府对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引导应适度,不能造成过度一体化。在目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并不完全一致。过度鼓励企业选择一体化经营模式,必然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不能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当前特别要限制中小企业的一体化,提高一体化的门坎,一体化必须是在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前提下的一体化,不能再次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
应进一步加大能源企业整合的力度,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基础上的一体化。对于现在已经一体化而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产业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适合方式进行整合,原来的电力企业从事少数煤炭生产的,要尽可能按市场办法将煤炭产业整合给专业化的煤炭大公司,原来的煤炭企业从事少数电力企业生产的,可将电厂整合到电力企业等。
另外,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实现专业化管理。对于产权交易仍比较困难的,利益影响较大的企业,可在产权利益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委托管理、租赁经营等方式,最大限度实现专业化的管理;也可在对目前比较紧缺的煤炭、运力资源给予保障的情况下采取托管、租赁等办法,这样可提高效率,保证一体化企业的利益,又可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界定企业一体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影响的因素很多,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正确引导和把握能源企业一体化规模和深度,避免过度一体化现象的发生。同时,企业必须加大整合力度,力求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一体化,使企业的一体化行为与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一致,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提交
东土精彩亮相华南工博会,展现未来工业前沿技术
ATMS邀请函 | 以智驭新,协作创造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议程抢先看|揭秘行业热点,引领技术潮流
光亚论坛·2024 智能产业聚合高峰论坛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