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安钢1#烧结机提高烧结矿质量生产实践

安钢1#烧结机提高烧结矿质量生产实践

2012/7/30 13:49:07

安钢1#360m2)烧结机投人运行后,前期运行操作控制水平较低,且波动较大,远不能满足2200m3高炉冶炼对烧结矿产质量的要求,为此进行了提高烧结操作水平工艺技术研究,解决了机头除尘灰的稳定配加和生石灰配消器皮重校验等技术难题,使烧结矿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改善。转鼓指数达到80%以上,最高达到83.89%,满足了大高炉冶炼对烧结矿产质量的要求。


  1、机头除尘灰的稳定配加

  提高烧结矿产量和质量的措施首先要稳定配料,烧结矿产量和质量的高低一般由烧结矿的矿物组成、粘结相的性质、粘结相的数量及浸润性、矿物组织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矿物结晶状况等因素决定。而这些因素与烧结料的原料结构、烧结矿碱度的控制水平、混合料的水、碳控制、熔剂和固体燃料的性质、烧结工艺及其参数的控制等密切相关。

  1.1现状及存在问题

  安钢1#烧结机配料室未设计专门的除尘灰仓,除尘灰不能够按照配比参与配料,而是直接放在皮带上,影响配料精度的控制。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采用分时段集中放灰的作业制度。造成放灰的间断性明显,放灰时间集中,放灰量大且流量不均匀,加水润湿困难,而且容易造成部分卸灰阀内除尘灰积留,造成阀体堵塞结块。

  2)除尘灰本身细粒级含量较高,加之本身不易润湿,粘结性差,造球效果不明显。在分时段集中放灰的作业制度下,短时间内部分混合料内除尘灰含量过大,在烧结过程中造成局部料层透气性严重变差,过湿带加厚,炉条糊死。更严重的是,局部透气性差,风量不足,燃烧不充分,造成在环冷机冷却阶段二次燃烧,排矿温度过高而损坏设备。

  1.2解决办法

  为解决上述难题,技术人员在提高放灰操作的均匀性上进行了多种探索,仔细研究了现场卸灰阀的分布情况,对每一个卸灰阀的灰量大小、输送距离长短进行统计和整理。针对其特点,对机头24个卸灰阀每次开启两个,其中A区和B区各一个,并考虑输送距离长短搭配,灰量大的一电场搭配灰量小的三电场,二电场与二电场搭配的办法,使全部卸灰阀放完一遍的时间为30min。实现了24h连续不间断放灰,达到了均匀连续放灰的效果。采用了循环均匀放灰的作业制度以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放灰给烧结生产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生产过程趋于稳定,同时烧结矿的各项指标也得到了提升。

  实施循环放灰制度前后烧结矿的质量和理化性能见表1、表2

  1:循环放灰前、后烧结矿质量水平(月平均)

  %



  项目

  TFe稳定率

  R稳定率

  FeO平均值

  合格品率

  一级品率

  循环放灰前

  95.47

  85.78

  8.11

  87.07

  58.91

  循环放灰后

  97.12

  90.27

  8.17

  90.71

  65.61

  差值

  +1.65

  +4.49

  +0.06

  +3.64

  +6.7

 


  2:循环放灰前、后烧结矿物理性能水平(月平均)



  项目

  粒径<5mm的占比/%

  比例低于或等于15%的粒径510mm的合格率/%

  转鼓指数/%

  返矿率/%

  返矿消耗/kg·t-1

  循环放灰前

  4.34

  51

  81.45

  9.74

  103.43

  循环放灰后

  3.83

  71

  83.89

  8.70

  65.34

  差值

  0.51

  +20

  +2.44

  1.04

  +38.09

 


  由表1和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实施循环均匀放灰制度以后,烧结生产过程更加稳定,碱度稳定率、一级品率、转鼓指数等质量指标大幅度的改善,烧结矿的实物质量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比例低于15%的粒径510mm的烧结矿合格率提高幅度最大,充分满足了高炉精料的需求。

  由于采取了循环放灰的措施,除尘灰流量均匀,加水控制难度下降。稳定性的增加,也使得配料精度大大提高。同时,减少了单位时间内混合料的除尘灰含量,稳定了造球过程,细粒级物料减少,烧结料层的透气性得到改善,成品烧结矿的质量和产量均有提高;炉条糊死现象得以避免,环冷机下红料次数大幅降低,成品皮带寿命大幅延长,烧结机作业率提高。

  2、生石灰配消器皮重校验

  2.1现状及存在问题

  安钢虽制定了生石灰进厂中检验及验收管理制度,规范生石灰质量验收工作,建立了生石灰供应商淘汰机制,并成立专门的熔剂验收机构进行验收把关,稳定和改善了进厂生石灰质量有效地减少了生石灰化学成分的波动,稳定了烧结矿碱度。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配料室熔剂系统设置为星型卸灰阀—螺旋秤—消化螺旋,生石灰在消化螺旋内遇水发生消化,且采用添加热水来强化消化效果,消化效果的变好伴随的是产生大量水蒸气,这些蒸汽极易倒流入螺旋秤体内及软连接处引起积灰的粘结—脱落—再粘结,从而导致螺旋秤失准,生石灰配比调整频繁,影响烧结矿碱度的稳定。同时生石灰受生产厂家不同以及焙烧过程控制水平的影响,灰质波动较大,给主控室远程判断灰质好坏带来难度。此外,在生产过程中查看皮重时容易造成下灰量波动等等,都是影响烧结矿质量的不利因素。

  2.2解决措施

  结合360m2烧结机机组的自身特点,通过长期在生产中的实践与探索,实施了下列有效措施。

  2.2.1减少秤体粘结

  采取缩短消化螺旋内的消化水管的方法(由3m缩短为1.7m),使螺旋内的生石灰消化尽量远离螺旋秤连接处,并加大出料端消化水管出水口的直径(由4mm扩大为6mm)。这样既不影响生石灰的消化,又消除了消化螺旋与螺旋秤的软连接部分蒸汽聚积的问题。

  其次在消化螺旋内进料端处增加三道蒸汽隔离板,从而对消化螺旋内进行了概念上的分段,划分出了重点消化区域和蒸汽隔离区域。通过对消化时产生的蒸汽实行层层隔离,逐步解决的方法,彻底解决了螺旋秤的出料口结块而影响生石灰螺旋秤稳定的难题(应定期检查更换隔离层,防止隔离层磨损后蒸汽回窜进入螺旋秤体)。

  2.2.2正确判断灰质

  在生产中不考虑仓位影响的情况下,以灰仓星型卸灰阀的转速来判断生石灰的灰质好坏,并作为参考,调整生石灰配比。在灰质不好的情况下星型卸灰阀的转速均表现为降低(配料现场验证:消化水温相同情况下,灰质差时产生的蒸汽小,除尘管道温度低。皮带上取灰观察:消化慢);与之相反则可以判断为灰质好。

  2.2.3减少看皮重时下灰的波动

  鉴于360m2烧结系统设置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常常要查看配料室螺旋秤皮重以及进行校皮。看皮重时需要倒换至备用秤后,空开螺旋秤来进行,但在换仓时由于下灰量产生变化,极易引起一混的水分波动,对后续生产操作产生影响。因此减少看皮重时的下灰量波动,也就消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可参考以下操作方法。

  目前,正常生产中两个灰仓为11备,以下以7#仓为运行仓,8#仓为备用仓为例进行说明。准备看7#仓皮重时,先将8#仓星型卸灰阀自动控制器打至手动控,把转速设定为7#仓卸灰阀的转速值后,自动启动8#仓。当8#仓开始有下料量时马上取消7#仓料线。观察8#仓下料量正常后将控制器打到自动档,并通知配料工手动开7#仓的消化螺旋和螺旋秤,查看7#秤皮重(灰面多时应关闭扇形阀,防止灰面自动流入螺旋秤体内,引起皮重波动)。看完皮重后再倒换7#仓时,与上述操作相同,先将7#星型卸灰阀转速手动调至正常生产时的转速值,再启动7#仓,同时停8#仓,7#仓下料量正常后将控制器打回自动档,看皮重操作完成。

  通过统一规范实施该操作方法后,最大程度减少了班中以及交接班时碱度的波动,使烧结矿碱度稳定率及其它经济技术指标得到稳步提升。

  2.3效果

  对比数据发现:改变操作方法后碱度合格率逐年提高,2006年较2005年提高4.91%2007年较2006年提高3.92%2008年较2007年提高2.16%。转鼓指数更是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保持100%的合格率。返矿率也呈总体下降趋势,产量不断提升,烧结矿实物质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成品烧结矿R(±0.12)合格率创该厂历史新高,达到95.30%R(±0.1)合格率达到93.10%,同比提高了2.90%;转鼓指数平均值达82.39%,转鼓指数大于或等于77%的合格率达100%,位居全国同类型机组前三名;返矿率降至8.41%,位居全国同类型机组第五名;粒度小于10mm的合格率小于22%的烧结矿稳定率平均值为96.21%,总体指标取得了改善,从质和量上满足了炼铁需要,为增产创效做出了一定贡献。

  3、结语

  在做好配矿、工艺参数控制的前提下,通过机头除尘灰稳定配加,并采用对生石灰配消器皮重校验等更为规范的精细化操作技术,对提高烧结矿质量有明显效果。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ATMS邀请函 | 以智驭新,协作创造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重磅议程抢先看|揭秘行业热点,引领技术潮流

光亚论坛·2024 智能产业聚合高峰论坛举办!

新讯受邀参加华为Redcap产业峰会,并荣获RedCap生态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