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利润一半搞研发 民企科远说“值得”

利润一半搞研发 民企科远说“值得”

    每年投入利润的一半搞研发,很多企业老板都会“舍不得”。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老总刘国耀却说“值得”。
    正是因为坚持每年将利润的一半投入研发,这家民企已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十几人小公司,成长为拥有3家子公司的国内自动化行业领先的上市集团公司,20年资产达到9个亿。前不久,省科技厅公布了全省首批11家企业省重点实验室,在宁企业有4家,科远成为南京唯一一家入选的民企,负责牵头建设“江苏省热工过程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而以往,这种实验室只有高校或科研院所才有能力建。
    被市场所逼,拿出10年利润做研发
    科远创始人都是东大老师。当时刘国耀和“伙伴们”想法很简单:整天做研发,有时候离产品真的只有一步之遥,但还是在成功发表论文后结题,然后束之高阁,“太不经济,不如出来干”。
    1993年5月,刘国耀夫妇满怀激情地选择了创业,在江宁开发区注册成立了南京科远凯易斯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几个人凭借以前的技术很快捣鼓出了产品。正当他们信心满满找市场时,发现自己做的产品却是“中看不中用”。
    当时,国内火电厂大多用的是进口控制系统,科远选择了为这些进口系统做国内集成。“实际就是为国外的系统进行应用开发。就像买一个计算机,安装好windows系统,按用户需要配套或开发各种应用软件,才能使用一样。”刘国耀说,之后10年,公司一直靠着这个谋生。
    很快,市场风云突变,进口系统的价格一降再降,对科远无疑是致命打击,“价格降了,等于压缩了利润空间,我们后期集成的甚至连一杯羹都分不到。”
    公司决定,用前10年的利润来搞研发,开发属于自己的控制系统。“做研发可能是找死,但不做研发是等死”,这个决定全票通过。
    “不惜血本”招研发人才
    研发烧钱,而且烧大钱。
    公司副总沈德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目前600多员工,研发就占了近200人,每年光工资支出就是2000多万元。去年投入研发创新约2600万元,占了年销售收入的10%以上,而整个公司近3年平均每年的利润也就4000多万元。
    “不投不行。”沈德明说,2003年,公司50人的研发团队,一年几百万元的投入,开始做一代产品。虽然原型机是做出来了,但自主研发的系统稳定性较差,无法推广使用。
    之后,公司就开始了研发的“烧钱之路”。
    招聘研发人才也是不惜血本,开出了优厚的待遇。最近,公司就花了几百万元招贤,目的是为了推出高性能的新产品。有的人才用钱吸引不来,公司就成立合资公司,让核心人才持有20%—30%的股份。
    很快,第二代、第三代产品相继问世,公司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能在市场上和进口系统PK,越来越多的火电厂选择了科远的控制系统。
    有了重点实验室,企业产品创新如虎添翼
    这次江苏省推出首批企业省级重点实验室,进入门槛很高,而且要挂上这个重点实验室的牌子,企业这3年至少要在实验室上投入2700万元。
    “即使没有这些硬杠杠,我们也会投,而且会投得更多。”沈德明说,公司以前就有工程技术中心,但主要是考虑如何将技术变成产品,而重点实验室的谋划更为长远——未来企业的产品方向、发展所需技术。实验室设在企业,能更好地兼顾企业需求。“实验室对专利、课题、人才培养都有考核。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发表论文,企业则能通过课题谋求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两方的需求点在这个实验室完全交集,皆大欢喜。”
    “第一个10年我们集成创新,第二个10年我们注重产品研发制造,下一个10年,我们将主攻产品创新。经过多年研发积累,我们已拥有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69项。”刘国耀说,国际上通常以R&D(研发)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前,这件事都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做,今后,包括我们民企在内的企业,将更多承担起这个责任。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科远EmpoworX工业互联网平台

管窥工业互联背景下的智慧环卫建设

工业互联,开启“智慧水务”新时代

科远 MES制造执行系统

科远股份制造执行系统(MES) 迈向工业4.0时代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