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物联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动力”

物联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动力”

2013/11/14 11:29:12
    近日,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2014年至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通知提出,通过示范工程区域试点,扶持一批物联网骨干企业,提高我国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引导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同时明确支持优势服务企业通过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提供工业制造、农业生产、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服务,而这些物联网应用领域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08年3月成立起就一直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按照国务院《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推出了系列化的务实推进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继2011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后,于2013年8月又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并特意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宣贯落实。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0余家部局联合发布了10大“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政府部门如此频繁地出台政策扶持物联网发展,再次清晰地表明,物联网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重要性。
    两化深度融合要实现
    三方面目标
    笔者从企业、产品和创新技术应用的角度解读国家和部委的相关文件要求,理解两化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务实措施。纵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全文,联系“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认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落实可依托以下“三化”的跨越:
    构建智慧化的生产体系。通过工业生产的信息化融合和强化,提升工业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信息化管控,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沟通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间的全信息化互动;通过信息化达到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高效管控和业务协同,实现企业生产降本增效和绿色发展。
    制造智能化的先进产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协同创新实现产品的智能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易变性形成产品快速推出、升级和换代。在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上嵌入信息化能力,可极大提升产品性能与用户体验,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也为今后开展增值服务铺垫好市场基础。智能化的产品充分应用泛在感知技术、泛在信息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空间协同技术,使智能化的产品“能说会道”。产品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可为产品的在线监测、实时诊断和维护提供重要保障,使产品的在线服务越来越现实和便捷。
    形成网络化的服务环境。在企业两化融合基础上构建网络化生产性服务环境,尤其是推动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纵深发展,实现企业以网络化的方式来低成本提升企业采购和销售水平、营销覆盖,同时通过网络化的电子交易、物流配送、网络支付等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工业生产大数据集成应用。
    物联网是实现两化深度融合
    目标的基础
    实现上述两化深度融合“三化”目标的关键基础就是物联网。因此,在工信部的“若干意见”和“专项行动计划”中25处提出并强调推动、推进、开展物联网等新一代核心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集成创新、融合发展、试验和应用示范的明确要求。物联网在我国经历了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到了可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实用性技术、软硬件产品和示范应用的时间点,因此定格物联网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内动力”是十分准确和合适的。物联网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内动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明:
    物联网可实现工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物联网可实现管理、产品和运营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目标的产业智慧管理,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还可实现信息协同共享,从生产体系上实现“物-物”相连。工业生产体系信息化要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制造、产品商用、销售服务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物联网技术正好是针对这样的需求发展和延伸起来的,天生就具备这样的优势。
    物联网可重构工业化价值链。物联网采用信息技术提取了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类“隐性信息”,使之综合处理和利用。传统制造业工艺过程中有大量分离的“隐性信息”没有得到综合处理和利用,但这些信息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功能、使用状态等,是产品差异化和演进的重要依据。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这一格局,各种智能化的生产装备(数控机床、汽车、输油管道等)和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集成(PDM、ERPSCM等),整合了生产的诀窍、成熟的工艺、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最后达到先进生产方式的体现,是创新管理模式的最佳手段,是重构工业化价值链的关键。
    物联网可提升产品形态。当前工业产品的结构日趋复杂,零配件越来越繁多,安装要求日趋精密,如发电和能源设备、高精度工作母机、大型航空器、大型船舶和重型运输设备等相继变得十分复杂。这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任何设备的故障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在这种工业化发展趋势驱动下,工业产品的智能化要求将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工业产品的在线监测、实时诊断和维护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由于工业产品在线服务普及,将衍生出许多基于在线维护的商业模式(增值服务),从工业产品的一次性商贸到长期商贸,继而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的服务体系的提升。
    物联网可构架产品服务业。物联网技术不仅可提高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更可提高产品的交易效率,便捷的电子商务和精准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复杂产品的总集成、总承包、总服务已成为工业化发展趋势。物联网打通了产品-管理-商贸的全信息化管控之道,特别是工业产品的服务正成为企业难以模仿、难以复制、不可完全转移的独特工业化发展的资源和能力,成为企业培育竞争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和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来源。
    物联网可引发工业化跨越式变革。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全面感知(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输(各类通信网络如电话网、移动网、互联网进行安全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处理,最后达到物联网海量信息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数据和信息协同服务,提升对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各种活动的大数据洞察,实现智慧化的决策和控制。相比互联网具有的全球互联互通的特征,物联网带来的促进作用无可比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物联网是当之无愧的两化深度融合的“内动力”。这从物联网经过国家的引领推动和企业的创新,在我国工业化产业与商贸流通中的应用已经遍地开花,并且日趋规模化和网络化,这从2013年国家物联网专项资金所扶植的工控领域项目多达20个,物流溯源领域项目多达22个,占到37.5%的比例,就能看出端倪。同时,国内外各大巨头纷纷推出具有信息化功能的可穿戴式产品等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