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告别夜间人工观测,实行自动化

告别夜间人工观测,实行自动化

  或许在你的印象里,气象观测员应该就是那种每天拿着纸和笔,隔一段时间打开百叶箱,读表记录温度,半夜还要很辛苦守夜值班的工作状态……的确,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就是这样工作的。不过,从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气象局统一部署,开始实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取消夜间人工观测和部分观测项目。我市气象部门从今年1月1日开始也实施了这一项新的业务调整。

  项目观测智能化,取消人工夜间观测

  据了解,这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力度之大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涉及到观测、传输、资料、预报和服务等各个业务环节。比如,减少人工观测任务,增加了能见度等自动观测资料。调整内容包括,观测项目、观测时次、编发报任务、航危报业务、观测业务布局和完善观测业务功能和流程。

  “我们以前要观测项目种类繁多,操作复杂。”气象观测员徐杰说,那时候人工加上自动项目的监测总共19种,包括云、能见度、空气的温度湿度压力、天气现象、风向、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湿度、雪深雪压、浅深层地温和冻土等。

  仅一个云的观测,过去要观测云的总量、低云量、编报量、云的形状,现在取消了编报量、云状的观测,陈明说,其实云的形状观测本身对天气现象的预测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另外,就是对雪的观测,以前下雪还分米雪和冰粒,但现在只要记录下雪就可以。

  这几年,很多项目的观测都已经智能化,比如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压力,“现在大家的压力的确少了很多,这次除了取消部分大项目中的子项目,有些罕见和复杂的项目也取消了。”徐杰告诉记者。所有地面气象观测站保留能见度和雨、雪、冰雹、雾等34类天气现象观测,取消烟幕、极光等13类天气现象常规观测。

  在调整之前,我市气象站的观测人员每天夜里23点、凌晨2点和凌晨5点,都要出来观测一下天气现象、云的变化以及能见度。冷飕飕的寒夜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的那份痛苦,他们最有体会。2008年到2010年那段时间,曾经还实行过24小时每小时外出观测的制度。

   现在,基准站、基本站的云和能见度人工定时观测时次,已经由每日8次调整为5次,还取消了夜间人工观测;所有地面气象观测站取消地面气候月报、气象旬(月)报编发任务。

  象征着国家级荣誉的“250奖”,随之取消了

  在日常生活中,你要是犯傻,朋友会嘲笑自己是个二百五,但这个名称对于气象观测员来说,却是一种国家级荣誉。

  所谓的“连续250班无错情”也可以叫“全国优秀质量观测员”,也就是观测4500个基数没有差错。这意味着一个常州市的观测员观测一年多没有任何出错,在金坛市要两年多不出错,才可以获得这个荣誉。

  陈明说,常州市区气象观测站有5个气象观测员,都曾获得过这样的荣誉,“不过要获得这个荣誉真的太难太艰辛了”陈明说。

   现在考核制度依据这次的调整进行了改革,这个荣誉也随之取消了。

  日照图记录还需要人工进行整理和保存

  虽然很多观测项目已经智能化,但是还是有很多资料需要人工整理和保存,比如“日照图”。陈明说,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后,剩下的自记纸记录,目前就剩下“日照图”了。

  日照图又称日照时数图。表示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也可以说是可见光平均实际光照时间的地图。以小时为单位,反映制图区域年际、月际平均日照分布规律,多采用等值线加色层的表示方法。陈明说,就这样一个图纸,有时胜过一个气象观测员的生命。 

  早在几年前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北极光》,讲述的是气象工作者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有一个场景:原浙江括苍山高山气象站某观测员,在一个风雪天,更换日照纸时,因风速过大,更换下的日照纸被强风刮跑,于是他一路猛追。那天风雪较大,山路自然条件恶劣,雪天路滑,摔了几跤后,他在一个坑地追回了日照纸,由于坑相对较深,天气较寒,这个观测员体力耗尽,未能再爬出这个坑。

  陈明说,这个故事虽然比较极端,但充分说明了气象资料对于气象员的重要意义。就拿日照纸来说,一旦遗失或者损坏,即使只是一页纸,也算是重大恶性责任事件,是要被全国通报批评的。

  陈明说,现在不但取消了很多繁琐的观测项目,越来越多的项目变成智能化机器化观测,平时定时维护设备和机器就可以。观测员的观测压力减轻不少,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这就意味着观测员有时间和精力做一些研究,比如近些年的气候变化,本地的天气现象变化规律等等。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打好3.0工业基础迈向4.0工业强国

物联网和智能机器将引爆下一场技术变革?

《穹顶之下》背后折射的不合理能源结构

外资制造业接连撤离中国 人口红利渐失

被疯抢的智能马桶盖与中国制造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