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体系力促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
2009年债务问题袭来,欧洲多国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枝独秀;2014年,恢复中的欧元区陷入“危机后遗症”,唯有德国屹立不倒。究其原因,强悍的制造业和其背后完善的社会经济制度支持,是其抵御债务危机及外来风险的铜墙铁壁。
一枝独秀
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姚铃向国际商报记者回忆说,正是金融业等虚拟经济泡沫破裂,经济杠杆效应放大,引发全球经济衰退,进而点燃欧洲暗藏于风平浪静下的巨大债务风险,部分欧洲国家财政纪律松弛,导致赤字过高,债务水平严重超标。
姚铃指出,相比之下,德国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制度上保守稳健的作风,成功躲开了债务问题的风暴眼;之后又凭借实体经济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在全球需求疲软背景下,继续保持难得的增长。
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最疲软的那几年,德国经济只有在2009年出现5.1%的大幅衰退,2010年就开始强劲反弹,全年增长3.6%,创 17年来最高增速。2011年,德国经济增长3%,失业率降至5.7%,为1991年以来最低点。此外,2011年德国进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出口额较上年增长11.4%,首次突破1万亿欧元。
此后,2012年、2013年德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来自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德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0.8%,是2013年第四季度的两倍,并且为3年来的最高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月19日发布报告指出,德国经济目前处在一个相当健康的状态,政府预期2014年可以取得1.8%的增长率,并在2015年加速至2.0%。2014年第一季度德国有3.3%的年化增长率,相比之下,欧元区18国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8%。
德国模式
敬佩“德国增长”的同时,也发现同样以制造业强国的中国,尽管在危机中抵御了一定冲击,但仍出现了沿海地区有企业倒闭、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窘境。那么,“德国制造”长“胜”不衰的原因是什么呢?
姚铃强调,先进、高端是表现,长期的创新和质量保障是根本。
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对国际商报记者指出,德国模式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得益于德国科技创新、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及双轨制的职业教育这三大体系保障。
首先是科技创新体系。姚铃认为,“德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先的产品技术含量。历届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 (002001,股吧)果转化,常常是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坚信创新立业的德国人从不吝惜对研发的投入。
据统计,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德 国大众汽车公司年度研发费高达58亿欧元。即便在欧债危机爆发期间,订单有所减少,德国企业也没有减少研发投入,反而逐步增加。以先进制造业为强大支撑的德国经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甚微,反而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而更具生机和活力。
其次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封兴良介绍,“德国制造”有着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标准囊括了安全技术、环境保护、运输、消防、家政等领域。德国每年都会发布上千条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保证了“德国制造”的上乘质量。
最后是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封兴良强调,区别于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只有30%左右的德国人会选择上大学,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为了鼓励本土人员走职业化道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几。也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产品,投放市场,才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

提交
打好3.0工业基础迈向4.0工业强国
物联网和智能机器将引爆下一场技术变革?
《穹顶之下》背后折射的不合理能源结构
外资制造业接连撤离中国 人口红利渐失
被疯抢的智能马桶盖与中国制造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