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评论

>

工业机器人冲击劳动力市场

工业机器人冲击劳动力市场

2013/9/24 11:26:09

  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中国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是在“补课”,其对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带来积极效应,但可能附带产生的其他社会影响也需被理性对待

  2008年,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机器人总动员”勾勒了未来人类社会的蓝图:人类不直接从事任何生产活动,只需发出指令,各类智能机器人将完成所有的工作。可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机器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生产效率的飞速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是人类机器利用史的延续。从全球范围看,工业机器人本身并不算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工业机器人已经申请专利并试制;70年代ABB和KUKA等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开始拓展市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日、韩、德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至今,工业机器人其实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工业机器人实现了技术持续进步、控制系统智能化、外围配套设备协作能力提升,以及制造成本下降,为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技术经济条件,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在普遍增购工业机器人的背后,各国有着不尽相同的原因。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早已开启了资本代替劳动的产业升级过程,使用工业机器人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

  最为典型的就是缺少劳动力的日本,不仅较早地使用工业机器人,而且积极地探索工业机器人技术。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工业化国家在重塑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战略的指导下,出于生产设备“现代化”的需要,也引致了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扩张。

  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引入工业机器人。而这股工业机器人风颇具本土特色,客观认识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现状和趋势,比较中外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异同,是剖析工业机器人对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前提。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二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业机器人对于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系统性的影响。

  首先,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过去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适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低成本的劳动力从事生产制造活动。发达国家在使用机器人代替劳动力的同时,中国甚至出现了使用劳动力替代机器的逆过程。

  在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加之劳资矛盾升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使得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作为对资本深化的回应,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劳动力逐渐符合中国新的比较优势。通过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将有效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

  其次,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推动支柱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举措。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不同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工人)差别非常大。从国际经验看,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是汽车产业,其次为电器电子产业。例如,日本汽车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是1584台/万工人,为全球最高;其次为意大利和美国的汽车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分别为1215台/万工人和1176台/万工人。汽车产业和电器电子产业也正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工业机器人密度已经成为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我们对汽车产业的调研经验,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生产车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大部分工序由成套的工业机器人完成,仅有少数工序有工人参与,机器人密度比较高;而后者则保有大量的生产工人,工业机器人使用较少,机器人密度非常低。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性能正相关,是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提高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以提高制成品的性价比,是提升支柱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再次,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应有之义。工业机器人产业本身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其自身成长就能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创造出市场需求,进而带动自身产业的成长。中国特定的产业结构将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结构,为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机遇。

  工业机器人还是典型的复杂性产品,集成了诸多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它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多项基础技术的突破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

  此外,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仅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还有利于推动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长,具有较高的可重构性,除了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还是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最后,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是做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制造业从自动化转变为数字化的变革,先进的制造技术将对大规模流水线和柔性制造系统进行改造,对国家间竞争优势的重塑、二三产业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和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产生深远影响。而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添材制造等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智能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为了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有必要加快发展和推广应用智能工业机器人。目前,发达国家正在进行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改进和应用。

冲击劳动力市场

  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都保持较快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上的工业机器人销售也大幅增长。

  “十一五”期间,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翻了两番;2011年销量比上年增长51%,达到22577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13.6%,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的重要力量。

  不过,目前中国企业引入的工业机器人仍然以第一代工业机器人为主,即依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完成简单、重复和单调的动作,替代生产线上劳动力的投入,或者在危险、对人体有害的作业环境中代替人。这种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引入,虽然将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但并不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最终目标,而只是在沿着发达国家已经开辟的产业高端化道路上追赶。 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中国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是在补课。在此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问题,或多或少是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中曾遇见过的问题的再现。可以说,除了上述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积极效应,我们还应该正视机器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附带产生的其他社会影响。

  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一,生产线上引入工业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力劳动,但是不能静态地将此归纳为“机器吃人”。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的使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还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

  此外,使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也可能增加新的用工需求,还可以维持社区其他产业如一些消费性服务业的就业。因此,劳动力需求减少和就业创造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就中国而言,工业机器人的引入本身,就是企业对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节约的劳动力并不一定会造成严重的失业。 其次,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另一种影响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生产一线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换言之,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将使就业结构高端化。长远看,未来智能工业机器人还将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针对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对中国就业市场的影响,首先需要转变人才资本开发思路。

  工业机器人对开发者和使用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对人员技能和知识提升,还要求工业机器人及其配套服务的研发人员能够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工业机器人研发人才和知识型员工的缺乏,以及制约高端人才流动的诸多制度性壁垒,将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工业机器人时代的最大障碍。有利于前沿技术突破的科研体制改革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知识型员工培养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可提供最有力支撑,从而形成人与机器之间的高效协作。

  当然,上述分析都是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即工业机器人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已经可行。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关键技术的突破、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产业化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制造业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从使用传统工业机器人升级为使用智能工业机器人,则需要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作为发展中国家,虽有潜在的后发优势,但是中国需要突破更多的现实约束。

吕铁、黄阳华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