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珠三角“机器换人”对标国际水准

珠三角“机器换人”对标国际水准

2015/10/20 9:27:41

当前,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机遇,珠三角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大小小的智能装备如同“大珠小珠”纷纷落入珠三角各大工厂的“玉盘”中。

面对“德国工业4.0”、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珠三角地区如何把握“中国制造2025”机遇,在全球智能装备制造业中实现弯道超车?在日前由新华社广东分社联合参考消息报社主办的“珠三角‘机器换人’与中国智造的未来专题会议”上,来自珠三角10多个地市约150名代表共同探讨了中国“机器换人”的机遇和挑战,并交流了珠三角“机器换人”生动实践,还对广东未来创建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建言献策。

现状

关键技术还是靠引进

会上,广东省副省长刘志庚一语道破当前广东制造业转型中遭遇到“大而不强”、“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的短板。“现在广东省机器换人的步伐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广东现在生产机器人和生产机器人零部件的企业已不少,但关键的技术还是靠引进,这是全省智能制造方面的短板。”

刘志庚道破的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在广东实践中遭遇的挑战。事实上,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在2014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的需求市场。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在机器人手臂已经出现在全球舞台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机器人万名工人占有率却未达到日、韩等国的1/10,国产机器人占国内市场比重还不到三成。作为中国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广东,转型的阵痛让与会的嘉宾尤为关注。

“数据显示,国际上机器人替代率约为5%,而中国只有约0.2%。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在自主品牌上的差距更大。”参考消息报社副总编辑汤华在会上表示。汤华的一番话触动了会上的一些企业家紧绷的心弦:面对全球企业在中国智能制造的布局已基本完成的现状,2015年高速增长的国内的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是国际市场标准的检验。

“我们要有中国500强的自主品牌,但珠三角的企业如果还依赖于外国的技术,我们只能是大而不强,我们怎么‘走出去’?”珠海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会上问道。

近期,广东出台的《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文件明确,到2025年,广东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在这场对标国际水准的竞争打响前,美、德、日等国凭借其技术积累,早已让其智能装备“飞入寻常珠三角”,董明珠对此不无遗憾,“格力的数控机床是进口德国的,我曾想支持国产品牌的,曾去探访我国数控机床方面最好的企业,但他们满足不了我们对精度的要求。”

国产智能装备在精度有待提高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最近我们花了3个月测了20多种弹簧,但没有一家国内的公司满足我们的精度标准,最后我们只能选择一家日本企业。”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公司总经理石金博无奈地表示。

靠“砸钱”买外国的技术和装备能在全球智能制造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会上,来自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何敏佳给出否定的答案。“日本发那科的数控机床在国内‘嚣张’了多年。十年前,我们买外国的数控机床,以什么价格买、怎么买等都没有谈判权,维修费高得离谱。如今日本还在凭借其几乎全厂无人、连续24小时生产的‘魔鬼工厂’,生产出钻攻机等产品卖到东莞。”

应对

加强技术创新

一位业内人士在会上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30年内30万亿元的超大市场容量和中央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度让珠三角众多的中小机器人制造企业趋之若鹜,但一些小的机器人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靠引进外国技术来进行组装,并依赖政府补贴来生存,他们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在价格成本上相比外国的并不具有竞争力。

“我们广东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这一块要加快努力,把短板补上,我们才有主动权。所以,下一步我们的主攻方向,是要把从国外引进的、价值最高的这一块补上,这才是根本。”刘志庚在论坛上针对广东智能制造发展中的短板开出了“药方”。“加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成为在场官员和企业家们的共同心声。

“佛山市目前已使用工业机器人4000台套,佛山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正每年增长30%-40%,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我们在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同时,也加强了核心技术攻关,对佛山市十大支柱产业,我们选取了107家企业安排专向资金扶持。我们将用三年时间重点培育这批企业,着力解决创新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佛山市经信局一位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他认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对此,董明珠持赞同观点,她在会上呼吁各位企业家成立国内机器人企业联盟,抱团应对外国竞争。

面对国际竞争,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学习才能知己知彼取得先机,这也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应对举措之一。

“30年前我们用非常破旧的机床,能制造非常精密的航天仪器。现在的机械水平都比当初好了几十倍,为什么还会遇到精度的偏差?这或许与我们是否严谨有关。我们太依赖于机床。面对国际竞争,我们需要知道国外好在哪里?”石金博表示。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