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能源互联网:权衡利弊 正视风险

能源互联网:权衡利弊 正视风险

2015/12/11 11:19:27

  2008年,美国学者里夫金提出“能源互联网”概念,不过彼时并未在我国能源界激起多少涟漪。随着我国能源革命的提出与推进,能源互联网一跃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政府部门也制定了《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毫无疑问,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将给能源行业带来许多契机,但其背后隐匿的风险也应予以正视及理性应对。

  今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全球能源互联网已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不仅对能源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而且有助于塑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格局。

  不过,笔者认为,面对新的变革和潮流,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思考其中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

  能源融合互联网——

  本末有序 以道驭术

  能源是根本,是道;互联网只是手段,是术。两者结合的本质是互联网与能源的融合与创新,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能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能源革命的目标,即高效、低碳、安全及可持续。能源互联网的重心应是解决当前能源行业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将能源简单地互联网化。

  能源互联网对能源高效、低碳转型具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首先,通过互联网对能源全产业链的重塑和高度智能化管理,能够解决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问题,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促进能源需求侧管理。其次,能源互联网可有效解决能源分布和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最大限度实现供需均衡;还能把能源消费者和生产者融合在一起,个人既是能源生产者又是能源消费者,实现产消一体。再次,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之前的体制障碍将逐步消除。能源互联网可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等,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推动未来能源应用从高碳向低碳转变。

  相较之下,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能否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则有待商榷。电力、油气的发展对中游管网依赖程度高,安全、可持续利用要求极高。尽管当前我国能源体制存在不少问题,但在保障能源的安全、可持续利用上,既有体制的作用及已取得的成就绝不输世界发达国家。而能源互联网意味着能源市场供应主体大量增加,交易方式更加多元,政府监管的难度也将随之加大。例如,“售电市场放开”是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售电侧放开后,如果一家售电公司经营不善倒闭或者跑路,谁来兜底?另外,可再生能源供应持续、稳定性差,如何将之转化为稳定性强、波动不大的能源,也是一大问题。

  低碳物美不价廉——

  欲思其利 必虑其害

  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并不必然导致提供给社会的能源成本更低。我国富煤、贫油、缺气,而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仍处于产业初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就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价格高于常规能源,是真正的“贵族能源”。尽管11月18日天然气门站价格下调,但油气比价仍为0.6∶1,石油、煤炭、电力较之天然气仍有价格优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若无补贴,仍没有经济性。如果一味弃煤并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比例,能源价格水平肯定将整体抬升,致使我国社会总成本提高,进而造成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

  目前,我国制造业与美国相比已无明显成本优势。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BBG)今年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指出,比较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若将美国的制造成本定为基准指数100,那么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与美国相差无几。因此,在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同时,我国能否承受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所需付出的高成本代价?能否经受住能源成本攀升带来的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冲击?能否适应由于成本上升而引发的产业转移?

  红利背后隐风险——

  “危”“机”并存 三思而行

  如果说能源革命是对我国原有能源体系的颠覆性变革,那么能源互联网所带来的就不局限于针对能源技术的变革,还包括针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能源消费与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大的变革带来的往往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从商业及市场投资的角度看,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的确会催生新的、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因为它能彻底改变能源行业自然垄断的特性,将一个集中式的、单向的、生产者控制的能源系统,转变成大量分布式能源辅以部分集中式能源的、与更多消费者互动的能源网络,将原来封闭运行的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划分,并最大限度实现开放和共享。这其中肯定会产生新的利益区块,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前景十分诱人。

  但从政府角度看,由于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技术、ICT和互联网的融合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它不仅存在技术、安全、标准等问题,还需要解决消费者、发电企业、电网、售电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协调问题。巨大的红利往往意味着潜在的风险,比如互联网金融在塑造传统金融业态、带来普惠红利的同时,也因其方式及手段衍生日益复杂、新异而带来很多新的金融风险及乱象,不得不需要政府出面加强监管。

  历史经验表明,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变革往往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在“互联网+”的浪潮下,能源互联网所推动的能源革命,即使穷尽我们所有的想象力,也难以预测其到来速度有多快、影响有多深。因此,我们在顺应潮流的同时,也需提前做好应对问题的准备。(作者:刘满平,为能源经济学者,经济学博士)

  专家视角

  泛能网技术促进能源价值最大化

  提高效率是最大的节约。我国能源效率若提高1%,单就煤炭而言,每年就能节约4000万吨;若提高5%,每年就能节约2亿吨。

  深谙此道的能源企业已着手在提高能效上布局。新奥集团自主创新的泛能网技术,改变了能源的利用方式,将能源效率提高20%。同时,泛能网技术能实现多种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环境势能等的输入,以及气、电、冷、热等多品位能源的输出,将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由传统热电分产的40%至60%提高到85%以上,实现了能源、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不断调整能源结构,挖掘存量资产的节能潜力,同时运用新技术大幅提高增量资产的节能水平,到2020年,若我国综合能源效率能提高10%左右,那么一个现代化的能源体系也将随之建立。

  ——王高峰 《能源》杂志副总编辑

  “全球电网”必要性值得商榷

  总体而言,电力来源广泛,既能用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发电,又能用波动性较高的风电、太阳能等发电,存在着较多的选择。

  由于电力不宜储存、需要供需实时平衡及运输损耗大的技术特点,因此其价格存在地区差异与时间差异,较小地理范围内(大致为1500公里)的独立区域市场是电力市场的常态。超越这一范围的电力潮流即使存在,也主要是需求特性不同带来的交易性机会,仅发生在个别时刻与地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可再生能源大发展的地区,这一点也并没有性质上的改变。

  因此,电力市场一直是一个比较区域化的市场,电力在较小的区域市场才符合规模经济与竞争力原则,没有任何“全球电网”的必要。可转换为电力的能源资源随处可得,物理上的绝对稀缺不存在,过长距离输送的高成本电力,也注定在大部分时间无法与本地电源类型相竞争。这也是欧美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力系统均相对松散的根本技术原因。

  ——张树伟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