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行业风向标:工信部25个司局2016年工作布局

行业风向标:工信部25个司局2016年工作布局

2015/12/25 10:59:34

  12月24-25日,2016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会议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加快统筹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实施《中国制造2025》,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谋划“十三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促进工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平稳健康发展。   会议将全面总结2015年工作,部署2016年工作任务,动员全系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创新进取,促进工业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在2016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电子报独家约访了工信部25个司局长,详细畅谈了2015年工作情况和2016年重点工作与思路。独家干货,深度好文!   (本文包括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司、消费品工业司、军民结合推进司、电子信息司)   原材料工业司:落实《中国制造2025》 加快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 周长益   2015年主要工作   2015年,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原材料工业系统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各项工作,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组织提出了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全环保效益显著的重大投资项目,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城市钢厂搬迁等。组织研究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困难行业“僵尸企业”和低效产能退出机制。积极扩大高端铝材、绿色建材和钢结构市场需求。   二是加大行业发展指导和监管力度。组织研究编制石化化工、钢铁、有色、稀土、建材、新材料等行业“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化肥行业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作方案》,修订《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生产管理办法》等。联合住建部印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上报并已初步确定取消黄金生产批准书审批。严格稀土指令性计划管理,开展稀土投资项目核准工作,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研究提出稀土资源税改革方案。推进稀有金属立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稀有金属管理条例》,已列入国务院2015年Ⅱ类立法计划。   三是深入推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了符合要求的水泥、平板玻璃建成项目,认定符合要求的在建项目;就钢铁、电解铝项目清理情况征求国土资源、环保部门意见,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加快项目备案工作。印发轮胎生产企业公告管理办法、铅锌行业规范条件,制修订煤制烯烃、对二甲苯(PX)、钢铁、钨、锡等行业规范条件。开展轮胎企业符合规范条件审核,公告第二批铝和铜规范企业名单、第八批水泥和第七批平板玻璃生产线名单等。推进稀土大集团实质性组建,中铝公司、北方稀土、厦门钨业和广东稀土已基本完成组建工作,南方稀土已完成集团资产评估。   四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和立项工作。利用技术改造资金、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组织实施高端材料和新材料保障工程。加快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研究制定首批次应用重点产品目录,推动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风险补偿机制。研究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为政府制定政策、社会资本投资、用户选用新材料提供决策依据。制定扩大碳纤维在重点领域应用的工作计划,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成立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加大电子材料进口替代工作力度。   五是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制定《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2015~2018年》,将宝钢公司的热轧智能车间、联合水泥的水泥智能工厂等10个项目列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研究建立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和水泥、陶瓷智能工厂技术条件,在轮胎、陶瓷等行业积极实施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在稀土行业建设稀土产品追溯系统,研究化肥、农药开展电子商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启动智慧化工园区试点工作,为推动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原材料工业系统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紧紧围绕部党组确定的工作重点,把稳增长、调结构作为首要任务,把实施《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心工作,牢牢抓住转型升级这一“牛鼻子”,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布局调整、节能减排、两化融合和军民结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努力保持原材料工业持续平稳增长,不断提高原材料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是研究落实稳增长措施。密切跟踪和掌握原材料行业生产运行态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先进企业的经验做法,分析困难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政策需求,研究降低企业税费、减轻企业负担、调整进出口税率等对策措施。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专项行动计划,推进困难行业扭亏增盈、转型升级。继续组织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专项,加快推进城市钢厂环保搬迁改造、城区有色金属企业退城入园搬迁改造等重大工程。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严禁以任何名义备案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强对地方备案项目产能置换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定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僵尸企业”退出和低效产能削减工作方案,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跨区域兼并与区域内兼并相结合,打破资产所有制界限,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2016年,要完成大型稀土集团实质性组建,督促6家集团尽快落实组建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力争2016年6月底前整合所有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切实抓好稀土应用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三是加快智能绿色升级改造。落实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试点示范,推广普及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和做法。继续做好原材料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定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资电商发展及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开展建筑陶瓷行业“机器代人”工作试点。针对原材料工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开展主要生产工序对标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一批专项工程,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量。   四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编制发布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设国家新材料创新中心,重点做好新材料中试及工程化开发,突破产业化共性工艺技术。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建立新材料统计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夯实新材料行业管理基础。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条件成熟的关键材料,加快重点铝合金牌号开发应用;落实石墨烯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现石墨烯低成本化和工业化首批次示范应用;组织钢铁企业研发生产高铁、汽车、核电、船舶和海洋工程、机械、圆珠笔头等所需关键钢材。   五是加强行业引导监管。发布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稀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企业自我声明、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建设规范企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整顿规范稀土行业秩序,严格控制新设稀土采矿权,制定出台稀土产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标准。继续完善稀土行业管理政策法规,将《稀有金属管理条例》列入2016年国务院Ⅰ类立法计划,修订《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办法》、《稀土行业准入条件》。   “十三五”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原材料工业要认真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为工作中心,以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绿色低碳和环保安全为首要责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力推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支撑保障。   一是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严禁新增产能,加快存量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市场、物流、产业基础等综合条件,鼓励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间耦合化,推进原材料工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布局。   三是加快工艺技术创新升级。以提升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为目标,攻克和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原材料工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升级步伐,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努力实现清洁安全、高效高质、数字智能生产。   四是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专用装备和重点品种,完善新材料创新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新材料创新能力水平,着力实现材料先行。   五是提升绿色制造水平。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积极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提升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水平,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原材料工业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发展,努力实现与经济社会、人居环境的和谐共存。   六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保障水平,切实维护产业安全。   装备工业司:推动智能制造 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 张相木   2015年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装备工业司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绿色发展”,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加快发展高端装备,积极推动结构调整,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主动创新行业管理,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力推动智能制造   编制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后发布。启动实施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确定并公布了2015年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地区。制定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召开了第一届“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国际高峰论坛”。启动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重点支持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联合中国科协、北京市人民政府成功举办了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上海国际汽车城启动了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工作。   二、加快发展高端装备   启动实施了新型支线飞机产业化示范运营工程,自主研制的ARJ21-700飞机正式交付首家用户成都航空公司。组织实施了海洋工程装备4型自升式平台品牌工程。编制了《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在履行发布程序。推动产需对接,围绕民生文化领域需求,培育和扶持医疗器械、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发展。   三、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协调,推动重大政策落实。已出台购车补贴、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税收优惠,充电设施建设奖励,充换电优惠电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电动汽车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建立了从汽车研发、生产、购买、使用到监管等各方面较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制定发布了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超过3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汽车节能水平也有较大提升,2015年预计可实现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乘用车平均油耗6.9升/百公里目标。   四、组织实施重大专项   继续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2015年又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在成飞、沈飞等代表性航空制造企业,目前已有六类30余台国产五轴联动机床投入实际生产,中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继续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取得了阶段性进展,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实现总装下线,大客发动机验证机开展初步设计。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相关实施工作。   五、主动创新行业管理   为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应用,联合财政部、中国保监会三部门启动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2月印发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5年第一版)》,10月又修订发布了第二版目录。2015年签订保单100余份,保额累计140多亿元,保费突破4亿元。配合财政部研究制定了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3年滚动调整计划。继续推进船舶行业“白名单”管理和组织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组织实施了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铸造、内燃机、紧固件、电镀、热处理、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汽车动力蓄电池等行业规范条件(准入条件)。   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装备工业司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为核心,以加快创新发展为根本,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中心任务,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尽快扭转行业增速下滑趋势,实现机械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   继续组织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两机等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和短板装备攻关工程。加快创建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家创新中心。   二、加快智能转型   开展智能制造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发布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实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继续组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全行业推广典型经验。继续实施智能制造专项,加强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的创新应用,支持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工业控制系统在线监测预警等平台建设。   三、突出高端引领   组织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油耗管理。实施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工业机器人规范条件。加快落实增材制造产业推进计划。组织实施高端医疗设备应用示范项目。   四、强化基础支撑   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启动动力电池专项行动计划,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升级换代,加快动力电池研发测试能力建设。发布实施《船舶配套自主化推进计划(2015~2020)》。实施机械行业标准化提升计划。   五、推动装备“走出去”   扩大优势装备产品出口,推进以工程总承包形式带动装备、设计、施工全产业链“走出去”,加快行业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加快设立海外服务机构,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消费品工业司:促进创新发展 提升消费品工业质量效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 高延敏   2015年主要工作   2015年,消费品工业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部党组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积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进自主品牌建设、诚信体系建设、两化深度融合和质量安全工作,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品工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推进行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制定、落实规划。研究制定轻工、纺织、食品和医药等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宣贯《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二是开展运行监测分析。加强了消费品工业运行情况调研、会商、分析工作;研究提出了稳增长政策措施建议;发布了月度行业运行情况和质量效益情况。三是推进标准工作。主导制定了国际标准55项,主导提出了国际标准提案75项,共承担了ISO/IEC的技术机构秘书处18个;推动了两岸纺织标准共通互认。四是促进外经工作。组织召开了中瑞钟表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共同组织召开了中法高端消费品合作交流会。   二、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积极保障有效供给。一是推进品牌建设工作。联合财政部等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国钟表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10大产品品类中评价发布了70个产品品牌;组织发布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34个产品);组织交流中心城市纺织服装创意园区经验;编制了《2015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二是促进扩大部分产品消费。组织开展了家用吸油烟机“高效净化环保之星”评价和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宣传推广工作。   三、推进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行业准入管理。联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5年第一批符合铅蓄电池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公告了第二批符合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和第三批、第四批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印发了《再生化学纤维(涤纶)规范条件》。二是促进产业转移。支持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联合主办了2015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促进了京津冀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   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产业内生活力。一是落实《中国制造2015》。参与《中国制造2025》1+X体系实施方案研究和编制工作。二是推进智能制造。确定了8家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组织召开了江苏康缘药业、青岛海尔集团、山东康平纳集团、江苏五洋纺机公司等共4场智能制造现场交流会。三是推进互联网+。联合行业协会在广州、厦门、济南等地举办了消费品工业互联网+经验交流活动。四是促进创新联盟发展。支持电子一所组建了智慧健康产业联盟。   五、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民生改善。一是推进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参与主办了201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并在工信部主题日召开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会。二是推进医药储备工作。督促中央医药承储单位做好1000余种医药用品的轮储工作;完成了天津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应急药品调运保障工作。   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消费品工业司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落实《中国制造2025》相关任务,实施消费品工业创新提升行动计划,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产业转移和集聚、企业兼并重组、行业准入管理和企业技术改造,努力实现消费品工业总体平稳增长。   一、促进立法和履约工作,培育行业发展新动力。一是研究修订《医药储备管理办法》,参与制修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版)》等。二是牵头编制好第四份国家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报告。   二、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增加有效供给。一是继续推广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引导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产品、健身器材和产业用纺织品等新产品。二是实施消费品品牌建设专项。发布1~2批《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开展轻纺行业系列品牌宣传活动;开展重点行业品牌评价并发布品牌发展报告;创建纺织服装产业示范性创意园区;跟踪培育服装家纺重点品牌企业;创建10个以上传统(健康)食品创新升级示范基地;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实施,培育国产通用名药大品种。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产业向中高端升级。一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实施方案消费品工业相关任务;发布、实施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二是协调推进京津冀地区和“一带一路”消费品工业协同发展;落实《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指导意见》;支持办好2016年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三是组织开展符合铅蓄电池、印染、再利用(涤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企业名单公告工作。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内生发展活力。一是组织开展消费品工业创新提升行动计划,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二是加强消费品工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积极参与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工作,支持企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三是组织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互联网+”现场经验交流和人才培训活动;创建工艺美术行业“双创”示范性特色区域和大师工作室。四是推进生物医药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家电行业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联盟、智慧健康产业联盟的发展。五是制定发布《消费品工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方案》,推进相关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五、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一是发布实施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加强标准的宣贯培训;完善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建设。二是组织开展好2016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三是协调推进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试点,研究开展小品种短缺药和儿童药等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试点第二批产品招标工作;加强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四是组织开展2015年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实施2016年度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   军民结合推进司:深化务实合作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   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司长 尹卫军

  军民结合推进司负责同志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有关会议

  2015年,军民结合推进司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部党组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中心任务,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奋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全面完成年内各项重点任务,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主要工作   一、以专项行动为契机,凝聚力量、重点突破,推动军民融合取得标志性进展。年初,部党组在研究工业转型升级“6+1”专项行动时,决定启动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项行动”。通过一年的努力,专项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军民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后,我部召开全系统电视电话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部署工作。开展系列宣传,对专项行动进行深入解读,全系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热情更加高涨,贯彻军民融合要求的行动更加自觉。二是重点任务取得突破。专项行动确定的12项重点任务,涵盖国防科技工业、航空装备、海洋工程、集成电路、工控系统、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涉及部内和国防科工局16个司局。通过集力攻关,各任务均按计划顺利完成,有的还取得一些标志性进展:编制完成《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后续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印发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专业(产品)目录》,军品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启动工作试点,集成电路领域第一批25项军民通用国家标准已报国家标准委履行立项审批程序,军民通用标准建设开始“破冰”。专项行动取得的成绩,为解决军民融合发展更深层次的问题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三是全系统联动推进的格局进一步形成。我们建立了与国防科工局有关司、部内司局的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共同开展研究;组织地方主管部门因地制宜推进军民融合并给予指导,31个省(区、市)中有28个制订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各地工作亮点纷呈,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以有关改革方案论证为牵引,积极主动、加强谋划,宏观研究和协调得到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工作中,我们着力抓重大问题研究,着力抓统筹协调,把军民融合发展这项国家战略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军民融合改革方案论证工作富有成效。军民融合改革事关全局,影响重大。我部成立专题工作组,统筹部内和国防科工局的力量,深入开展研究,多层次、多渠道反映我们的改革主张,达成更广泛的共识,为中央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部际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发挥部际协调机制的作用,调动军政有关各方的力量,在推动军工开放、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民参军”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宏观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工作稳步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是新形势下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挑战。作为部内牵头司局,我们会同部内相关司局,落实涉及我部的40项有关工作,与军地各方通力协作,共同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三、以平台建设为重要载体,公开透明、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是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对此,我们搭平台、编目录、搞培训,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一是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和功能不断完善。针对平台前期运行情况,出台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规范平台信息征集和发布工作。新增供需信息和资源共享等模块,并将平台接入有关政务信息专网,实现与各地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各军工集团公司内网联接,充分发挥平台互联互通作用。平台的影响力逐步提升,运行更加规范,正从“能用”向“好用、管用”转变。二是“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更加突出需求导向。针对工业转型升级和海军装备发展急需,精心组织编制2015年度两本目录,推进军民用技术信息公开透明,为军民用技术转化、产业化打下基础。三是“民参军”政策法规培训广受企业好评。在广东、上海、河南、江苏等地举办4期“民参军”政策法规培训活动,就民营企业关心的准入政策、资质办理程序等问题进行讲解,提出“民参军”路径,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四、以保障国防军工重大事项为核心,当好桥梁、优质高效,服务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我周边外交大局。密切联系国家国防科工局,积极协调军队有关部门,认真承办军工领域相关领导机构具体联络与服务工作,确保重点工作顺利开展。发挥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中方对口部门作用,推动组织批准开展联合多任务小卫星星座和大学生小卫星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增强组织凝聚力。围绕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秘书长竞选开展扎实细致的工作,促成我候选人成功当选。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一些共性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统一领导、军地协调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军民之间供需对接不畅,重复建设仍然存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不够完善等,尚需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几点体会   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需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依法履行职责,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工作不断前进。   一要以胸怀大局的意识统筹谋划工作。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我们党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贯彻军民融合发展理念,支撑工业由大变强和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就是我们工作的大局。只有紧紧围绕大局、时时聚焦大局、处处服务大局,才能确保我们的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要以恪守使命的担当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部的一项重要职责,涉及军政主体多,利益关系复杂,战线长、跨度大。必须找准定位,加强统筹协调,才能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发挥计划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有效协调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两条腿”的步伐,为事业发展凝聚广泛力量。   三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工作难题。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在军民融合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更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务实推进改革、不懈创新进取,以思路创新带动工作创新,以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问题。   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深化调查研究,深化统筹协调,深化务实合作,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将军民融合发展这项国家战略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为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助力工业由大变强,贡献新的力量。   重点工作初步安排:   一是继续深化军民融合有关改革研究论证工作。围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等问题,深化研究论证,提出建议供上级领导决策参考。   二是发布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工业基础为目标,立足国家工业基础突破武器装备发展瓶颈,发挥军工技术优势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把握重点方向,推出重要举措,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是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机制。组织召开部际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系统总结国发〔2010〕37号文印发以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贯彻发展新要求,谋划未来发展方向。   四是完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做好与地方、军队有关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更好服务企业和社会。瞄准武器装备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国防科技工业的特色优势,定期编发“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研究军民通用标准建设中的政策和机制问题,深化试点建设。   五是继续推进核与航天等领域国际合作。以航天领域重大项目合作为纽带,促进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支持联合国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电子信息司:贯彻落实“五个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 刁石京

  电子信息司负责同志在第三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参观企业新技术展示

  2015年,电子信息司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部里有关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各项部署,突出产业“强基础、促融合、保安全、推合作”的发展思路,全面完成年度各项任务。   2015年主要工作   一、组织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一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组织开展了对生产线布局、存储器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论证,探索“十三五”发展思路。二是指导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推动金融政策支持。编制了《集成电路产业投融资绿皮书(2015年版)》,引导国家基金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投入力度。推动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与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中国推动国家基金与银行信贷政策协同支持产业发展。三是推动国发〔2000〕18号和〔2011〕4号文件落实。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专用材料和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推动落实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后后续政策衔接问题。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与教育部等共同发布《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支持第一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与外国专家局启动实施了软件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计划;举办集成电路先进技术及管理高级研修班,培训来自集成电路企业、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二、夯实产业核心基础能力   持续推动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会同有关司局组织实施“强基工程”,重点支持高密度覆铜板材料、多层陶瓷电容器用介质材料、各型滤波器和电容器等关键电子基础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弥补产业关键环节瓶颈问题,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稳步推进“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对集成电路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动专项管理改革,改善项目立项和验收管理。贯彻落实《2014~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引导产业集聚,统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资金等多种渠道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力度,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共建成高世代线(6代以上)10条,5代及以下11条,在建高世代线6条,进一步提升液晶电视面板本地化率。深入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联合有关部委发布实施《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实施方案》,研究推动光伏储能一体化设施应用推广,推动光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研究制定《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三、提升对智能制造、“互联网+”支撑服务能力   紧密围绕“互联网+制造”对电子信息产业提出的新要求,加强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强化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完善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推进智能制造核心信息技术设备产业化。重点围绕可编程控制系统、工业控制计算机、工业路由交换、智能控制设备等智能制造核心信息技术设备加强攻关力度,推动形成产业创新体系,提升工业控制安全防护能力。推动安全可靠金融IC卡芯片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示范,推动金融IC卡芯片检测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北斗时空服务”应用。突破北斗核心芯片、天线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持网络辅助北斗定位(A-北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导航卫星基准站国产化。按照我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和组织,选取彩电行业内基础较好、示范效应强的长虹、创维作为试点示范,对行业内起到示范带动效应。积极推进IGBT等核心芯片和器件产业化,支持在轨道交通、输变电、高压变频等领域应用推广,开展《2015~2017年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编制工作。   四、发挥整机牵引作用,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发挥整机牵引作用,推动供给端协同创新,促进终端与服务协同发展,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培育信息消费新增长点。加快智能终端发展,强化产业链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积极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大力发展4G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新产品。支持国内自主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安全可靠核心芯片在整机中的应用。稳步推进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创建工作,加快智慧家庭技术与应用创新,积极推动新产品、新业务推广示范。组织编制“新型智能硬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智能硬件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以硬件创新、融资孵化、众包众筹和创客、极客活动与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可穿戴、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智能健康、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硬件产业。加强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行业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生产企业检查,组织制定相关标准。   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司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我部的统一部署,落实好稳增长、调结构的各项措施,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确定的重点任务。   一、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发展   总结《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第一阶段进展情况,制定“十三五”发展计划,提出2016年工作要点。完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决策流程和工资机制,建立投资人协作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国家集成电路创新平台。针对超越摩尔定律的发展,提前布局关键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材料,研究制定超越摩尔定律行动计划。   二、加快构建传感器生态体系   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确定重点应用领域,以应用需求为牵引,研究制定传感器产业发展线路图,探索出台促进传感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建设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推动建立全国性的传感器行业组织和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创新联盟。以市场为导向,选择1-2个重点领域,突破标志性产品,形成示范应用。   三、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发布实施《新兴智能硬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智能硬件创新中心,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在交通、医疗等领域开展试点,积极发展自主智能硬件产业生态,服务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筹备建立全国性智能硬件产业联盟,研究制定基础共性标准框架,编制智能硬件发展绿皮书。组织实施“芯火计划”,以集成电路为核心抓手,选择3~4个产业集聚区,加强产业链协同,为“双创”提供技术、资金、人才方面支持。选择2~3个地方开展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丰富信息消费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提升信息消费水平。   四、大力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沟通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动成立应用示范领导小组和总体专家组,建立示范区工作协同机制,推进应用示范工作。积极落实北京、河北、重庆等地的应用示范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和示范区建设方案。加快落实浙江示范区建设方案,加快示范工程建设,做好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融合创新成果展示。推动成立由企业、协会、地方组成的全国性产业联盟,集中各方资源共同推动试点工作。   五、加快构建绿色计算生态体系   推动组建中国绿色计算产业联盟,建立和完善联盟工作机制和章程,组织成员单位深入挖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对绿色计算的需求,研究分析绿色计算产业发展和自主产业生态建设的路径。支持绿色计算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挖掘绿色计算架构的低功耗、低成本优势,组织开展绿色计算应用示范,推动绿色计算机构服务器向中高端应用领域拓展。   六、推动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   加强与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积极推动出台指导意见,加强顶层设计,扩大太阳能光伏应用领域,推动“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新应用模式发展。抓住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契机,积极开展光伏储能一体化应用示范,采用PPP等商业化模式运作,推动建设高速公路光伏储能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太阳能光伏企业“走出去”,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推动金融机构和骨干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鼓励企业海外布局生产基地,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