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AI带来人类失业无可避免 因噎废食不现实

AI带来人类失业无可避免 因噎废食不现实

2016/3/18 16:23:26

“阿法狗”成为近期最热的话题之一,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也更加火热。在人机大战开始之前的2月15日,情人节刚过,国外科技网站CNet就援引美国莱斯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摩西�瓦迪一条没那么甜蜜的言论,瓦迪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发展,到2045年人类的失业率将超过50%。

  

AI带来人类失业无可避免 因噎废食不现实  

2045年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是目前能看到这个言论的许多人的有生之年。难道在短短30年后,在很多人正摩拳擦掌准备达到事业巅峰之时,反倒失业了?      情感上让人无法接受,但人工智能如日中天的发展势头却不容忽视。机器人的工作领域早已不再局限于工厂流水线上,也已经“坐”进了办公室,从事某些以前人们认为只有拥有高级智慧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          “很快,你可能会成为半人半机器人的混合人类……另外,你可能将无事可干,整天吃吃喝喝,玩玩高尔夫,打打游戏,再呼呼大睡。”这是瓦迪教授在对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中描绘的场景。这听起来与很多人向往的周末或者假期图景并无二致,但瓦迪教授却并不认为这是人类能够承担的“幸福”。      “妖怪已经放出了瓶子。”      瓦迪教授解释说,虽然很多人认为如果机器人能代替人类完成所有的工作,那人便可以自由地进行休闲活动,但他本人并不希望这种事发生。      “这并非是一种光明的未来。”他说,“我也并不认为,这种只有休闲生活的未来很吸引人。我认为,工作对于人类的幸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瓦迪教授并非第一个站出来明确表示对人工智能担忧的人。有当代爱因斯坦之称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也曾说过,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事”。去年,在伦敦举办的Zeitgeist大会上,霍金表示:“在未来100年内的某个时间,计算机人工智能将超过人类。这一切发生时我们一定要确保计算机的目标和人类的目标是一致的。”他认为人类最终能移居其他星球,因此即使发生灾难,也能生存下去。但是同时也提出警告,未来数百年人类仍无法建立自给自足的外层空间栖息地,在此期间必须小心防范科技带来的风险。      SpaceX、特斯拉掌门人,现实版“钢铁侠”ElonMusk也对AI充满了不信任。早在2014年,他就在Twitter上公开发文称“我们得对人工智能十分小心”,“它的潜在危害性比核武器还要严重”。但对抗恐惧和不确定性的最佳手段显然不是逃避,ElonMusk也并不认为AI的发展能够被阻挡。2015年底,ElonMusk和几位投资人宣布了一项数额高达10亿美元的捐赠项目,目标是非营利性研究公司、名为OpenAI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小组。      瓦迪教授将一些大公司对于AI的向往和无所顾忌描述为与孩子将曼妥思薄荷糖放入可乐瓶同样的行为,世界变成他们的实验室,而人类正是试验中的小白鼠。人类正在走向机器统治的世界,而科技公司们却认为这是一个美妙的目标。          在不久前举办的“智能时代大未来”高峰论坛及科技预言家约翰�马尔科夫的新书《与机器人共舞》见面会上,中科院院士何积丰就机器人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解读。      他指出,机器人技术是一种颠覆性技术。而在科技发展史中,除了机器人以外,有很多类似的颠覆性技术产生,但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大家在讨论人工智能时也希望冷静一点,不要以为今天说到人工智能,5年后机器人就代替了广大市场上的劳动力。目前很多事情机器人暂时还做不了,机器人代表新的颠覆性技术,但是现在谈其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为时尚早。”      对此,科幻作家星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持类似观点,他提出,科技发展之路并不是简单的直线,中间会出现各种因素,可能有各种阻碍,也可能往其他方面发展。      “人工智能现在发展得很好,但是不一定就按现在的速度或加速度发展到一个必然的结果。所谓恐惧,不会来得那么快。”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曼纽拉�维洛索也曾指出,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存在的重大误解之一,就是觉得人工智能时代很快就会到来,而且还能制造出能成为类似“超人”的AI。“但实际上,我们距离这一天还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也有观点指出,就历史来看,人类丧失工作的悲观论调无一成为事实。事实是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一些老旧且低技能的工作被新鲜且价值更高的工作取代。而正是因为这些,人类文明才得以进步。      最简单直观的证据来自《一课经济学》的作者赫兹利特,“当今全球人口是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形成规模前的4倍,如果没有近现代机器,这个世界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我们当中3/4的人能有工作可做,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都要拜机器所赐。”要知道,1862年美国90%的劳动力是农民,到了20世纪30年代下降到21%,当下则是不到2%。      除此之外,AI也可以承担一些危险或者人类无法做到的工作。由此来看,AI带来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在所难免。星河举例说:“当年汽车出现的时候,那些骆驼祥子们、马车夫们认为自己受到了威胁,但担心有用吗?我不是一个简单的乐观主义者,但我认为现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机器动力代替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省下的劳动力进入工业;从工业领域退出的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比如金融、艺术类;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原先的智力产业也不太需要人类劳动,比如金融操盘手、工厂的工程师,很多分析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最后留给人类的领域只能是艺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科幻作家、“银河奖”得主江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AI带来的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世界可能变成机器生产、人类消费的高福利社会,“但要达到聪明制造、按需生产的地步,看起来还遥遥无期。我们只是才跨进门而已”。      科幻作家、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楸帆在采访中提出,如果说工业革命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就是把人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就像当年工业革命对产业工人的冲击是一样的,在所难免,需要靠政府来进行未雨绸缪的应对和调配。但是必然会有牺牲品,每一个大时代都会有牺牲品。但从文明整体的层面看是在往前进的,每一个个体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否得到伸张,是否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幸福感,这才是我们要去评判的。”       围棋人机大战李世石的失利,让很多人感到恐慌,AI远比人类聪明,会自我学习的机器系统加速度成长的话,人类能与之和平共处吗?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家BartSelman就曾指出,人们关于人工智能有一个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大家觉得无论我们开发出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机器,都不可能比人们更智能、更聪明。事实上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甚至比创造它们的人更聪明的计算机。      但这并不代表机器将统治人类。科幻作家、西安交通大学教师夏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之前我们所熟悉的科幻小说或者电影里的场景不同,人工智能可能正在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我们常见的是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人工智能也可以做到,且更有效率,会取代人,甚至消灭人,是这样一个逻辑;但今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可能会朝着和人不一样的方向发展,这可能导致我们也要对人工智能的看法进行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会发现分工在未来会不断细化,发现有一些东西由人工智能来做更能胜任,而另外一部分人工智能无法胜任,人来做更好。”      陈楸帆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并非一定会循迹人类的思维方式。他指出,目前人类对自己大脑运行机制的理解还远谈不上深刻,更不用说涉及到意识层面许多复杂精微的影响因素。      他说:“可以说认知科学在过去30年才刚刚起步,所以我倾向于真正的人工智能不是模拟人类大脑运行方式,它有可能会找到属于自己高速进化迭代的一条路径。感觉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很多大变革。”      夏笳说自己在从事相关题材的创作时意识到其中包含着一种非常迷人的东西——“归根结底我们尝试面对人工智能和人的前景时要做的,更多的是了解人。我们对人的智能和情感是怎么构成的,还只是非常简单的了解。AI带来的或许正是思考人的本质的新契机,人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