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上海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重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上海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重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2016/3/24 9:31:16

未来五年,上海制造业占全市GDP力争保持在25%左右。打开年初出炉的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这条首次被写入上海中长期规划的内容,格外引人关注。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制造业占GDP比重还在30%左右,25%目标的提出,真实反映了上海制造的现状。从30%到25%,从当下开始的未来五年,上海制造是一路退守,还是寻找全新发展路径?

又到不得不变之时

随着二三产业此消彼长,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上海制造业比重退坡就已形成明显趋势。今年前两月,从相关部门和企业反映的情况看,上海工业受内外部需求低迷、前期投资减速等影响,下行压力加剧。

上海“十三五”规划起草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规划总体淡化了经济发展领域的量化指标,但对于制造业,在反复讨论、斟酌后,还是提出了25%的比例目标。“制造业关系着上海的就业稳定,更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没有一定比例的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会受到影响,科技创新中心也会失去依托。”

保持25%的GDP占比,上海制造靠什么?显然,仅仅依靠过去雄厚的工业基础,被动守住存量,已经举步维艰。

上海制造中,强如宝钢,也开始了关乎生死存亡的转型。去年宝钢湛江项目高炉点火,近千万吨钢铁产能从上海向广东转移,在转移过程中,还有一大批相对低端或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能被主动淘汰。钢铁巨无霸的转型,必然对上海制造业的产值比重造成巨大影响。

宝钢的转型是一个信号,它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上海经济突飞猛进的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到不得不变的阶段。

新增长极并不罕见

因为提前布局、提前转型,足以支撑上海未来的新动能,在制造业中并不罕见。

今年年初,浦东金桥,上海第一座豪华汽车工厂凯迪拉克生产基地在寒冬中竣工投产。时隔8年,上海投建的又一座汽车工厂,拥有国内首个生产全铝车身的车间,其中386台机器人成为工厂主力,展现着未来智能制造的雏形。

同在浦东,中国商飞的张江研发中心和祝桥总装基地,正在合力为第一架C919国产大型客机研制、安装最为复杂的“神经系统”。今年年底,第一架国产大飞机即将飞上蓝天。

另一个举足轻重的重大项目豪华邮轮,又排上上海制造的“日程表”。目前,中外各方已在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拟在上海建造中国第一艘豪华邮轮。虽然造船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但全球豪华邮轮产业却存在严重供不应求,这一难度比建造航母还高的产业,必定在未来给上海造船业带来脱胎换骨的影响。

上海制造的新旧动能转换不是第一次。改革开放初期的1992年,拥有50万职工的上海纺织工业年利税,被只有2.4万职工的汽车工业一举超过。那时,裹挟着市场经济大潮的重化工业,彻底取代了作为计划经济代表的轻纺工业,实现上海制造的第一次动能转换。中外合资、市场换技术,带来的大工业浪潮,引领上海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如今,又一次的动能转换已经开始。大飞机、豪华汽车、新能源汽车、燃气轮机、豪华邮轮等等,它们所代表的新一代制造业,虽然才初露端倪,但前景不可估量。这些智能制造、极限制造,取代传统重化工业在上海的分量并成为新增长极,只是时间问题。

动能转换不只是产业更替

新旧动能转换仅是新产业取代旧产业吗?

如果只是一条生产线代替了另一条,一座工厂取代了另一座,而研发、生产、经营的理念与模式没有改变,那么新的产能很可能再度变成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过剩产能。专家指出,上一次上海制造动能转换,实质是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而这一次,产业革新更替,背后必然是从不健全的市场体制,向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哪怕上海承担的国家战略项目,它的发展也不会游离在市场机制之外,也需要依靠企业和企业家,不断试错。”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表示。

这种转变,在国产客机项目中尤为典型。中国商飞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成立,直到如今第一批支线客机即将直面市场,世界却已经进入“后危机时代”,市场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从ARJ21启动之初,我们就没有去游说政府帮忙卖飞机,而是选择问计市场,问计客户。”中国商飞客服公司专家咨询组高级顾问、原中航商飞公司总经理汤小平介绍,虽然ARJ21和C919是国家战略项目,但项目团队一改过去“技术自恋”的习惯,转而和客户形成关系紧密的“战略同盟”。因此,虽然客机项目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但研制过程始终紧紧贴合客户需求。“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国际民机研制决策通用规则的实践。”

当上海传统汽车产业向互联网汽车、新能源汽车转型,也并非只是产品模式的转变。随着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业日渐成熟、第一辆互联网汽车即将问世,其产品背后的创新氛围、创新机制都在发生质变。“我们鼓励工程师去创业,他成功了,上汽可以对其进行收购或开展产业链合作;若是失败了,可以回到原先岗位。”上汽集团总工程师程惊雷介绍,这种大胆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机制,在上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机制,未必适合传统工业需求,但在‘互联网+新实体’时代,却是推动产业转型的有效动力。”

重大战略项目的兴起和其背后蕴含的变化,是上海制造实现根本性转变的缩影。占GDP总量的25%,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到“十三五”末期,上海制造规模比重还可能进一步减小,“大而全”的标签将成为过去,曾经泾渭分明的产业规划、重点行业导向模式也将发生根本转变。届时,占上海经济四分之一天下的制造业,拥有哪些产业或许并不重要,核心问题将是: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以企业为真正市场主体等,能否成为未来上海制造业的特征与内涵?

“从这个角度看,上海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需要为短期回落过度担忧,也不需要过于期待短期内出现回升。”陈宪认为,上海制造要突破供给侧瓶颈,不在于短期内新增多少投资,新开工多少条生产线,而在于立足长远,聚焦体制机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