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工业4.0正在实现的未来 惠州正主动迎接

工业4.0正在实现的未来 惠州正主动迎接

2016/5/19 10:16:02

自动化窘境或者说“自动化的讽刺”,形容的是这么一种场景:最全面最可靠的自动化系统由于高度的复杂性也可能犯错,而由于太过于依赖自动化,缺乏对机器人等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系统操作的具体了解,当机器人犯错时,原本应该接手操控的工人却陷入无计可施的窘境。

   对于惠州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距离“自动化窘境”似乎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自动化窘境”的存在本身至少可以带来几点启示。      首先,自动化不是工业升级的全部,全部自动化也并非完美;其次,人的重要性不可或缺,人的不断学习是避免“自动化窘境”的必要途径;最后,也许是最关键一点:在智能化的工业4.0时代,人与机器通过网络互相理解基础上的人、机器和网络的融合,是目前条件下向着工业4.0或者“中国制造2025”目标迈进的重要途径,从某些方面看或许是唯一途径。      实际上,敢于吃螃蟹的部分惠州企业,已经看到了完全自动化可能带来的“麻烦”。      正如《惠州企业争相拥抱工业4.0》中所提到的,惠州中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燕在德国考察工业4.0后觉得,如果要实现完全自动化,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理想的状态,达到七八成的自动化是最优的。“这次看了德国的工厂,基本上看不到工人在里面。但如果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整条线就停下来了,对我们来说,这样全自动化不太现实。”      直面产业现状 小步快跑探寻两化融合      日前,笔者有机会到伯恩光学——这家供应六成以上苹果手机屏幕的巨人设在惠阳秋长街道的一间工厂参观。      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整个镀膜车间,除了清洗车间和投放原材料的工作间之外,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踪影。投放原材料的工作间简直相当于一个“马厩”,人只负责“喂料”,第五代全自动机械手臂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才是车间的主角,负责马的饲养、加工,最后加工成产品。这个感受也得到同行车间经理的认同。      这当然不是伯恩光学的全部。      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和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是一个拥有近8万名工人的企业,如果平均到40个左右的工厂,每间工厂的工人也大约在2000人左右。机器人在这里,工人去哪了呢?      如果了解这一点,大概就离理解惠州乃至国内工业生产的现状不远了。“很多环节用机器人不方便,还是需要人工,我们准备投入资金提升自动化,但估计也只能达到工业3.0的水平。”伯恩光学的相关负责人如此解释。      换句话说,在部分车间高强度使用自动化设备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也就是达到工业3.0阶段的时候,包括伯恩光学在内的很多工厂车间依然停留在工业2.0和3.0之间。      这种情况对德赛西威等企业来说,同样如此。更不用说,在这些与当今工业发展前沿联系相对紧密的大型企业之外,还有大量的小企业,甚至小作坊,遍布于惠州的城市乡野。      与此同时,资金有限、技术滞后,人力成本上升速度加快,产品迭代速度加快,这些制约产业升级的因素还在不断累积。      作为单个企业来说,几乎不可能从工业2.0直接跨入3.0乃至4.0,但按部就班的发展同样不可持续,唯有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特点,用“小步快跑”的方式持续探索在每个层面、每个环节、每个操作中人与机器的分工模式,并用创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解决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升级路径。      鼓励创新探索倡导学习型企业组织“技术可以改变,投资可以增加,但如果工作人员的思维不改变,最后所有的投入都会失败。”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的观点切中要害。      制造并使用工具往往被看成人与动物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如果人不能理解并充分使用工具,反而被工具所“使用”,不仅会造成上面所说的自动化窘境,还会在实际生产中大幅削弱自动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整条线就停下来了”这种情况,笔者相信不是全世界任何一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要适应产业进阶的浪潮,参与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每一位员工和管理者都需要接受持续的业务培训和观念更新。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甚至还要融合发展的情况下,对人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高级产业工人的缺乏状况很难改变。但笔者欣喜地看到,惠州的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比如,此前《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始主动适应惠州电子产业升级和发展汽车产业等需要,推动专业建设转型,将若干个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课程基础相似的专业,优化组合成为专业集群,努力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科专业群,以互联网 为核心的商科专业群等等。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这种融合,远非购买几条带有智能化元素的自动化生产线就能达到,如果作为操作者的人不能同时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就只能是浅层次的、低效率的、不可持续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惠州在大力度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鼓励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积极倡导企业向学习型企业组织转型,通过人和组织在转型中的相互促进,实现从思维到操作全部层面的“两化融合”。      立足产业优势 进军生产性服务业      惠州版本的工业4.0或者说“两化融合”的路径,还应放入更加宏观的发展视野中考察。      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更多产业的积极培育已经初见成效,但石化和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对惠州的重要性仍不言而喻。对于产业升级来说,已有产业不仅是GDP的基础,更是进一步发展的“金矿”。      从产业链延伸的角度看,惠州可以在已有产业基础上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比如,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石化产业基地,大亚湾拥有全市60%的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生产设备维修保养的市场需求也就培育了相应的维保企业。      在工业4.0的视角看,这一有些“俗套”的发展模式还可以有新的可能。比如,在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用分散式代替“集中式”,仲恺高新区打造的全球孵化体系就是用分散式的全球智力资源助力惠州本土产业发展的好例子。      从大数据的角度看,放在全球也不可小觑的生产体量,本身就意味着待挖掘的巨大“数据”冰山和配套产业的发展需求。      现在,从惠州工厂生产出去的产品大都交给其它厂商,承担的“代工”角色使得产业进阶格外艰难。可以设想,如果每一件产品都嵌入可以实现持续性、多维度互联的传感器,从而实现每个产品与用户之间,每个产品与车间之间,每个产品与研发人员之间,乃至人与机器之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互联,必将带动整个产业的重构和不断创新的浪潮。海量的生产数据一旦和研发、销售数据结合,就将为智能化生产提供可能,而个性化需求的实现正是来源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智能化生产的实现。      工业4.0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概念,即使在其发源地德国,也并非一套已成定规的标准,而是仍旧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产业未来图景。将未来变为现实,是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而惠州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各项政策已经站在产业进阶的风口上。实现人、机、网的深度融合,实现消费者、生产者、研发者的实时交流,实现人与机器动态的最佳配合,不仅将极大提升现有产业效率,还将不断引发新的产业增长点和经济蓝海。      工业4.0,正在实现的未来,惠州正在小步快跑,主动迎接。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