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重大机遇期 浙江智能制造一试身手

重大机遇期 浙江智能制造一试身手

2016/6/23 9:56:43

10多年前,浙江大学研制出“低成本快速脚型测量仪”。通过该仪器,可快速获取客户的三维脚型参数。皮鞋企业可根据参数为客户量身定制、生产出个性化鞋品。这项技术诞生的背景是——中国生产全球50%的皮鞋,2005年仅出口欧洲就达12.5亿双,但每双平均价格仅8欧元,只有意大利皮鞋的三分之一。10多年过去了,浙江还没有诞生能批量提供皮鞋定制的鞋企。在一次高端论坛上,上述测量仪诞生时正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潘云鹤院士,提起这桩陈年旧事,依然无比遗憾。      同样是10年前,青岛红领集团开始执着探索西装定制化道路。如今,该公司已积累了海量的版型、款式和工艺数据,囊括了服装设计行业的所有流行元素,建立了有超过百万亿种设计组合的数据库。有了大数据支持,一件私人定制的红领西服,从接单到出货,最迟10天能送达大洋彼岸的客户手中。      面对当下制造升级的重大机遇期,浙江能做些什么,让下一个十年不再遗憾?       智能制造一试身手      记者:前不久,中国巨石投资40亿元打造智能制造基地,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建设智造基地?      项茹冰:对追求持续发展的公司而言,投资都是深思熟虑的,当然也是水到渠成的。这些年,巨石一直走在探索智能制造的道路上。如今,我们认为可以一试身手。      当前,行业发展对产品有了更高要求,这是我们建设智造基地的最大推动力。同时,始终走在行业前沿让我们看到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市场需求将走向个性化、小批量的定制发展,因此需要企业提升产品与客户的黏性、计划与市场的柔性。此外,玻纤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当劳动力越来越缺时,我们必须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解决生产问题。      记者:不久的将来,一座可柔性化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的海康威视智能制造基地将诞生,请勾勒一下它的轮廓?      郑一波:参考德国工业4.0中的智能工厂模式及美国GE工业互联网等先进理念,海康威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建立起一套敏捷、柔性、高效的智能制造平台,它将是一座“设备自动化、人员高效化、管理信息化”的中国特色的智能工厂。      同时,海康威视已有工业相机、智能仓储系统等智能制造的产品及应用方案面世和投入使用,能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也就是说公司在实现自身智能升级的过程中,也有能力帮助更多制造企业实现智造升级。      有信心但不能操之过急      记者:按照工业1.0到4.0的主要特征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对照此标准,您觉得所在公司现在处于什么阶段?离智能制造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郑一波:海康威视处于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的阶段。目前公司已实现了生产、物流的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管理的高度信息化。虽然与高水平的智能化还有距离,但这个过程在加大投入、加速推进。      目前正是中国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约型、技术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制造2025、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化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强等作用力影响,中国制造将加速走向智能化。浙江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区域,这一过程也在加速中。      项茹冰:历经十多年努力,目前中国巨石已完成了工业3.0的阶段,正在朝着工业4.0发展。作为流程型的制造企业,中国巨石在管理模式和智造升级方面,在探索有巨石特色的工业4.0的最佳实践方案。      当前,智能制造在中国,尤其制造业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比如浙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阶段。但不能忽视,先进制造业国家已早于中国20至30年开展智能制造的研究和企业实践,目前也还在探索阶段。因此,要走完别人花了数十年走过的路,我们要有信心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工业3.0到工业4.0的实现是一次工业革命,是一种理想的企业运营最佳状态,需要企业自身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参与和推进。      鼓励龙头大胆先行      记者:在我省数量庞大的制造业企业中,尽管有不少企业自动化水平较高,正在向智能化阶段迈进,但更多的企业依然处在2.0,甚至1.0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浙江制造如何能顺利向智能制造迈进?      郑一波: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发展状况不同,对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也会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强求模式化。在智能制造进程中,既要考虑目前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大型企业,也要考虑目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智能化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却是必由之路,需要耐心。在这条道路上,鼓励龙头先行,推动批量复制,边复制边改良,打造浙江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进程梯队。      项茹冰:过去十多年,中国巨石一直在工业3.0道路上摸索、实践。正因为有了深厚的基础,公司当前走向工业4.0才是水到渠成的。浙江有着数十万家企业,每家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即便在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车间的制造基础也不尽同步。      走向智能制造过程中,需要加大分类引导,比如有的企业需要补上工业2.0的课,有的企业需要尽快普及工业3.0,还有的企业可以作为工业4.0的样板示范。但现在难就难在,需要厘清哪些企业要做2.0补课,哪些要做3.0普及,哪些要做4.0示范,尤其前两者。毕竟,浙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目前在工业2.0和3.0上有很多需要补课的内容。      人才缺失亟待解决      记者:当下,在向智能制造阶段迈进的过程中,企业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项茹冰:首先是理念的转变。未来任何的创新,都将依赖企业自身的大数据,以数据驱动、产业协同、开放共享为创新的主题。      其次是技术的短缺,智能制造需要信息技术全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以“智”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如智能装备、人工智能、智能穿戴、仿真模型等核心技术的国产化。      再次就是人才的培养,任何技术都需要人去实现,各个行业针对智能制造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需求,如何结合自己产业特色和企业自身的条件,企业需要有序、渐进地规划和推进智能制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持续优化需要大批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郑一波:智能制造各个层级的人才全面紧缺,在当下显得尤为紧迫和突出。另外,大笔资金和大量科研力量的投入,对企业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      记者:在浙江制造走向浙江智造过程中,企业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做些什么推企业一把?      郑一波: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再工业化,政府部门无疑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制造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制定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扶持政策至关重要。通过重视智造人才引入,聚焦科研经费支持,搭台技术交流与合作,营造好一个推动智能制造的生态链。      同时,鼓励典型示范。像海尔、红领、潍柴动力和长虹等是中国智造的典型,树立浙江智能制造的典型同样重要,对走在前列的样板企业持续加大投入,鼓励加快步伐;对其他大多数企业,创造机会学习样板企业,边学习边改良,为浙江制造升级营造一个好的产业生态。      此外,政府通过灵活的政策和机制,最大程度激发企业自主选择、自主迈向“智能化”的动力和热情,既要“帮扶”又要“放手”。      项茹冰:制造升级的过程,企业是主体,但绝对少不了政府的帮助。比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解决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资金困难。同时,建立智能制造的培训机制,解决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专业人才的不足和培养困难。另外,搭建更多的公共资源和产学研结合机制,解决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整合资源能力有限等难题。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