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被重新认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着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中国制造2025: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
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于2015年5月出台“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驱动,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企业组织、产品模式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制造业企业同时面临着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从外部环境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主导权,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社交化、3D打印、机器人等技术发展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跨界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也日益显着。
参与者、产品、生产是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在新价值网络中,它们均被赋予了“智慧的”的新内涵,并通过协同互联,形成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价值网络。本文作者针对每个角色的战略重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互联关系,甄别出企业需要具备的相关核心能力,并运用国内外案例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同时,作者还提出了新价值网络参考实施路径,帮助企业根据自身已经具备的能力和战略目标,确定发展和转型的路径。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解读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从2010年至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为12.6%、10.8%、7.9%、7.6%、7.0%。(如图2)由于国内资源、环境、成本等多种要素的约束日益趋紧,传统扩张式发展道路越走越窄,只关注产量规模,忽视质量品牌、缺乏技术创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一,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在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中国制造业亟待突破大而不强旧格局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应运而生。

提交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光亚论坛·2024 智能产业聚合高峰论坛举办!
新讯受邀参加华为Redcap产业峰会,并荣获RedCap生态合作奖!
2024年斯凯孚创新峰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召开,以创新产品矩阵重构旋转
禹衡光学亮相北京机床展,以创新助力行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