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解读《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

解读《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

2016/7/20 17:18:18

根据上海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5月23日,上海市政府第1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就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关于《规划》的编制过程

从2014年《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经过了前期预研(2014年3月-12月)、编制起草(2015年1月-10月)、衔接论证(2015年11月-2016年5月)等阶段。规划起草小组按照工作方案和时间节点的要求,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不断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解读说明

一是体现“开门办规划”,多次走访浦东、金山、闵行等区县,组织召开相关委办局、重点区县、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座谈会,深入各类所有制企业和重点园区进行调研,开展30余项专项规划前期研究,并通过微信、网站等平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规划编制过程中,四次发文书面征求市有关部门、区县、园区和企业集团的意见,共收到数百条反馈建议,基本予以吸收采纳。

二是关注重大问题和瓶颈短板,紧密联系上海制造业发展实际,围绕规模比重、创新能力、用地成本、工业投资等重大问题和瓶颈短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三是注重与国家和本市有关内容衔接,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上海系统推进全面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以及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对接本市科技创新等相关规划,并向工信部、市政协等进行专题汇报。

市领导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于去年6月30日和10月22日专题听取汇报,今年4月7日到市经信委调研,为“十三五”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全委认真学习领会领导要求,开展大讨论,深入进行分析研究,修改完善《规划》内容。5月9日,召开专家论证会并吸收了专家意见,形成了《规划(送审稿)》。5月23日,市政府第1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根据市领导要求又作了修改完善。

二、关于《规划》的总体考虑和主要框架

《规划》重点突出了三方面要求:

一是体现落实国家战略,强化发展新使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落实国家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制造业成为竞争新焦点,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新形势的背景下,《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业必须找准发展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体现上海制造业的实力。

二是体现支撑城市功能,形成发展新动力。制造业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到2020年,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重要载体,形成下一轮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三是体现推动转型升级,迈向发展新征程。上海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了产业组织和分工体系的明显变化,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规划》突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业必须以改革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强动力、增活力、补短板,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形成增长新亮点,持之以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在具体产业中体现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思路。

根据上述考虑,《规划》框架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攻坚突破的关键五年;二是聚焦重点,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克难奋进,实施转型升级新作为;四是强化保障,实现体制机制新突破。具体体现为“1、4、3、10、7”,即“一条主线、四化方针、三类产业、十大任务、七项措施”。

三、关于《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主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新型工业体系,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更大贡献。

发展方针。一是高端化,坚持走创新驱动、品牌引领、集约高效的发展之路,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大力发扬工匠精神。二是智能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和创新。三是绿色化,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四是服务化,加快制造与服务的系统集成与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主要目标。到2020年,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和规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持续深化,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制造业对资源环境友好程度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迈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力争成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高端智造中心之一。

具体指标。从质量效益、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列出15项具体指标。

(二)产业发展重点

《规划》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结合上海实际和发展趋势,明确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出重点领域、发展思路、重点项目和目标规模,注重发展“四新”经济,创新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制造业集群集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要是对接国家战略,聚焦产业链高端,立足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9个重点产业,培育行业新增长点。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15%增加到20%左右。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汽车电子、新型显示、卫星应用与位置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其中,集成电路建设成为国内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产业基地。智能制造装备,聚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及专用加工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传感控制与仪器仪表,提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水平。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现代中药和高性能医疗装备,建设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以引领变革、示范推广为重点,加强对新技术、新型产业组织方式、新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布局,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累计达到20万辆以上,突破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航空航天,推进新支线客机产业化,C919大型客机适航和交付,布局民用航空产业链,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平台等研发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建设研发设计、总装建造、关键设备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工程产业体系。高端能源装备,重点发展核电、气电、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高效清洁煤电、风电及光伏能源等装备。新材料,研发创新特种光纤等战略性新材料,培育提升高温超导等为重大工程配套的新材料,壮大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优势的新材料,突破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节能环保,以先进环保、高效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含量、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

发挥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优势,通过发展“四新”经济,推动汽车、钢铁、化工、船舶、都市等制造业,抓住产业变革机遇积极转型,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产品结构,形成发展新优势。

汽车产业,抓住汽车产业变革机遇,加快产业布局,推进组织模式创新,大力发展高端自主品牌新车型,突破驱动电机、汽车电子、智能控制等“三电”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钢铁产业,控制原材料规模,优化丰富精品钢材,提升钢铁制造智能化水平,拓展钢铁供应链,建设钢铁电子商务平台。化工产业,发展高端精细化工,提升油品质量和标准,建设化工行业智能化园区,完善和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大宗化工品交易系统平台。船舶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船舶产业布局,保持产能基本稳定,推进船舶智能制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船舶产业基地。都市产业,以创意设计、时尚引领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高附加值都市型产业,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

3、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发挥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制造与服务的系统集成与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发展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三分之二左右。

总集成总承包,以延伸服务,提升价值为重点,力争打造成为国内总集成总承包模式、业务和服务创新的高地。研发设计,以满足需求,提高能力为重点,力争培育集聚一批世界级的研发设计企业和机构。检验检测认证,以培育主体,健全体系为重点,力争打造一批面向国际、技术领先、资源共享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供应链管理,以提升效率,协同共享为重点,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集约、高效、社会化供应链管理体系。电子商务,以模式创新,产业应用为重点,力争打造一批在垂直细分行业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

(三)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强化园区载体作用,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布局,郊区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区优先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型工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创新引领、带状分布、集群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创新引领形成六大创新核,带状分布形成两大产业带,集群集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

一是创新引领。充分发挥张江、紫竹、杨浦、嘉定、漕河泾、临港等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作用,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成果转化,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逐步成为原创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策源地之一,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二是带状分布。推动浦东、奉贤、金山、宝山、崇明(长兴岛)等,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沿江临海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带。推动嘉定、青浦、松江、闵行等,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嘉青松闵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带。三是集群集聚。着力推动临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海洋工程等高端制造业,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推进化工区(化工和新材料)、长兴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祝桥(民用航空制造)等加快建设,打造一批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体现上海制造业能级水平的高端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推动嘉定汽车、宝山钢铁、金山石化等一批基础较好的传统优势产业基地,重点聚焦改造提升;推动桃浦、南大、吴淞等地区整体转型;推进高桥、吴泾等地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发展研究;着力推动新一轮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化布局,支持浦东集成电路、宝山机器人、闵行新能源装备、嘉定智能传感、金山新材料、松江智慧安防、青浦卫星导航、奉贤美丽健康等产业领域加快集聚,同时鼓励区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四)重点任务和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关键核心突破,推动转型升级新作为,提出10大任务和10大工程:

一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二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三是稳定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四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五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六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实施绿色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程;七是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实施存量资源要素盘活工程;八是推动园区集约提效,实施产业园区集约提效工程;九是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十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工程。

(五)强化保障措施

针对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和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精准施策,提出有针对性的七项保障措施: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符合产业创新的政府管理制度;二是强化土地统筹利用,保障制造业用地需求,积极盘活存量用地,降低工业用地成本;三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统筹联动机制,全面落实“营改增”等国家税收支持政策;四是推进产融深度结合,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作用,开展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五是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引进培养产业人才,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六是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推动跨区域融合的开放合作,大力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集聚;七是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完善规划实施推进,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四、关于《规划》的修改完善和征求意见情况

(一)落实市领导要求情况

根据市领导几次讲话要求,对《规划》做了仔细修改完善,全面予以落实。

(二)采纳各单位意见情况

在前期两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考虑到《规划》作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完善,4月25日和5月17日,又两次书面征求市有关委办局、区县、开发区、集团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对反馈的意见基本予以吸收采纳。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