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材料产业如何进行创新?
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新材料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类,分别依托资源、需求和技术而发展。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但并非一路坦途。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先进基础材料品质不高,出现产能过剩;关键战略材料供给不足,严重依赖进口;前沿新材料创新不足,转化率较低,它们横亘在新材料发展之路上。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新材料产业对建设制造强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值得认真研究。
基于此,有必要完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开展先进基础材料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关键战略材料应用保障工程,推进前沿新材料率先突破工程。
完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
建立新材料产业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担当委员会成员,按细分领域成立若干专家小组,对国家新材料产业开展战略研究,为重大政策的制定和科技创新方向提供咨询建议。
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整合现有材料科学的研究平台资源,统筹国内优势科研资源,分门别类摸清家底,盘活存量,积极发挥各类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现有创新载体的作用,打造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将新材料知识产权产品按产业化的不同阶段分类,及时发布相关交易信息,让处于技术端、产品端、商品端的知识产权产品都能进行方便及时的交易,使两个“死亡谷”的跨越变得更加容易。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培训等方式,为新材料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开展先进基础材料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新材料产品认定与统计工作。系统梳理新材料产品的门类、品种和标准,制定新材料产品认定标准,并动态更新,及时剔除产能过剩产品。
推进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优化产品工艺,促使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基础材料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推广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的示范应用,利用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实现多批次小批量个性化定制。
实施关键战略材料应用保障工程
对下游用户进行广泛调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方向,对所需新材料产品的性能指标、需求量等进行调研,定期发布指导目录。
组建上下游一体的细分领域产业联盟。鼓励科研机构、材料生产企业、下游用户企业组建细分领域产业联盟,并通过相互参股、设立基金等形式展开联合开发及产品推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大成套关键技术开发。发挥新材料产业专家委员会及相关行业协会作用,从国家层面制定成套技术开发目录,组织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承担相关项目,开展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成套技术的联合攻关。
推进前沿新材料率先突破工程
加强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实施新材料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端人才。采取引人、引智并举的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和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加大原始创新投入力度。在新材料领域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避免“撒胡椒面”的方式。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开展深入研究与广泛讨论,科学设计科研评价体系,落实国务院精神,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研发机构和高校绩效考评体系,改变目前高校及科研院所几乎完全以发表论文或专利数量为评价依据的现状,促使产学研用联系更加紧密、科学。

提交
直播定档!见证西门子与中科摩通联手打造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新范式
光亚论坛·2024 智能产业聚合高峰论坛举办!
新讯受邀参加华为Redcap产业峰会,并荣获RedCap生态合作奖!
2024年斯凯孚创新峰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召开,以创新产品矩阵重构旋转
禹衡光学亮相北京机床展,以创新助力行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