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浙江制造该向德国“工业4.0”学些什么?

浙江制造该向德国“工业4.0”学些什么?

2016/10/11 14:39:00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异曲同工。德国目前正在通过实施“工业4.0”进入下一个创新阶段。本质上讲,“工业4.0”是将生产自动化的现实世界与信息技术的虚拟世界相结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其他国家都在朝这一方向迈进,并基于本国国情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例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不同的是,德国在许多工业领域已具备高度自动化能力,并使用最新的创新生产技术。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德国“工业4.0”战略主要是由企业“自下而上”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落实。

“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挑战,最主要的是中国需要同时完成“工业3.0”和“工业4.0”的“弯道超车式”发展。从技术上来说,大型创新型企业是有可能实现这一转变的。但要将这一转变辐射到整个工业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革新,还需要组织形式的创新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德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已经有很多智能生产方案和生产技术可供使用,许多问题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具备可操作性。但转变的难点在于,如何重新构建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并创造出新的智能生产、智能工厂及商业模式,且不损害社会和生态利益。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生产要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角度全面考虑。   

  中国工程院院士、“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副组长邬贺铨:      主攻智能制造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智能制造将是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只有通过智能制造,才能带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无论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都是对其产业基础设施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整体测试及考验。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较弱。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中国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      “互联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实体企业才是主体,核心还是把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提升到中高端。实体企业发展起来了,跟互联网的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这一点上,必须分清谁是主体。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推动“互联网+”,有些领域单靠企业是做不到的,并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能推动的,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支持。政府要发现并解决那些关键的基础性的问题。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      创新驱动转型      在工业4.0时代,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主题是“创新和跨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制造的增长和美国制造的增长越来越同步,这意味着什么?近几年的研究可发现,中国已很深地卷入到世界市场中,中国制造和世界制造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制造体系之间产生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从过去不相关,到依附,到现在有了一点中国自己的创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下一阶段,我们会面临更多挑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价格和利润在不断地下降,产能过剩越来越明显,产品的复杂性越来越增加,这当中会面对很多的困难、问题,当然也有新的机会。      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新的驱动力是什么?人口红利,每年千百万大学生的毕业带来了更多高素质的劳动人口,成为新的人口红利;研发投资,这几年增长非常迅速,现在是全球第二;海外并购,2014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超过引进外资规模;国内市场,内需不断增加。(据《经济日报》等)      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张志坚:      工程教育撑起德国制造      工作的需要,我每年都会去德国两三趟。最近一次是2015年10月下旬,专程去德国考察工业4.0,两周时间先后去了德国巴斯夫、大众、宝马等德国制造的标杆企业。      在大众公司参观了一条相当智能化的汽车生产线,与普通生产线不同,它上面生产的每辆车都是客户提前下单的个性化订制品。智能制造、个性制造,这应该是对工业4.0最好的诠释。      这些年游走德国,它的教育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德国大学主要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研究方向,一类是应用方向。后者有点类似于国内的技工培养。不管是研究还是应用方向,都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德国半工半读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每周在学校学习三天,到公司上两天班。      我还了解到,德国高校每一学年都会安排企业实践,如果上一学年的实践学习不达标就无法升入高一年级。德国的企业也非常乐于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将实验室建在高校,真正做到产学研融为一体。这样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这一点与国内有很大不同,但正是这一点,对德国制造长久不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实话实说,我觉得这些年中国制造突飞猛进。不少企业在智能化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就以中国巨石为例,我2007年进入中国巨石工作,当时公司玻纤产能只有40万吨,拥有上万名员工。如今,公司产能超100万吨,工人只有8000人。产能提升了两倍多,员工减少五分之一。如果没有智能化,这简直无法想象。      我常年世界各地跑,在我看来,中国制造业尤其长三角的制造业,水平并不差。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在资源合理分配和环境保护上多下点功夫。      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投资处陈波:      让企业自发认同和参与      2014年11月份,我参加国家工信部组织的“工业强基工程管理高级培训班”,赴德国学习考察了21天。学习考察过程中,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德国的政府、企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方对工业4.0有高度一致的认识,几乎每到一处,接待人员都会十分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工业4.0,以及他们对工业4.0的理解和已经开展的工作。      有一次在莱茵美因大学,听联邦政府《高科技战略2020》顾问委员会成员ThomasHeimer对工业4.0的介绍后,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工业4.0是由西门子等大企业和协会提出的,虽然成为国家战略了,但4.0的推动者们,是如何调动其他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来参与到这个框架下的?”      当时,我想到的是我省正在大力推动的“机器换人”工作,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共识。ThomasHeimer回答:“德国的确有很多大企业,但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精简。西门子已经不造手机了,戴姆勒公司也剥离了通讯技术。因为我们发现,创新往往来自于分散,所以德国有很多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小企业。分散的企业必须进行合作,才能保证竞争力。”      对这个回答,我的理解是,德国中小企业普遍认为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正是在这两种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广大企业自发地认同和参与了工业4.0战略。因为工业4.0符合创新精神,符合合作精神。      也因此,德国工业4.0从2011年提出,不到4年的时间里,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一个民间的概念迅速演变为国家产业战略,并正从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 (原标题:【视点】浙江制造该向德国工业4.0学什么?)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