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余有成: 人工智能人才培育体系尚未建立

余有成: 人工智能人才培育体系尚未建立

2017/7/26 10:44:51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在7月22-23日举行的 “2017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规划》受到参会各方热议。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

  核心技术人才梯次尚未形成

  《21世纪》:人工智能已经出现了60多年,那么何谓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新在哪里?对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有何意义?

  余有成: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因为拥有体量规模比较庞大及较为完整的大数据样本和较强大的计算能力基础,加之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进入到一定程度的“休眠期”,那么,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亟待推动相关传统行业的转型和核心技术载体迈入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

  所谓“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提上新的发展高度,围绕核心技术和顶尖人才培育,行业机构拥有主动权。

  其次是随着超级计算、传感网和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深度学习、机器智能等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特征更加开放、显现。

  第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我国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标准规范等部署,也是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发展中掌握主导权。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政策出台,目的是要对可能出现的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科学、健康、生态和可持续的激励和引导,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21世纪》:你如何评价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哪些发展优势和劣势?

  余有成:我国学者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对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进行跟踪学习、研究,总体看来,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在信息科学、数学机械化、机器人学、认知科学、中文信息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控制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丰富成果,使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础,一大批基础性原创科学成果由过去的“跟跑”逐渐变成了“领跑”。

  目前,我国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的人才培育体系尚未建立,我国人工智能学界倡导多年的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问题仍待解决,核心技术人才梯次无法形成,海外优势人才被欧美机构抢走。

  其次是近些年来,我们在发展机器人过程中,部分机构“一哄而上”,对人工智能研究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机器视觉、定位导航、深度学习等融合发展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起步较晚。

  再者,由于受到人工智能三次“低谷”的影响,加之部分行业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或风险缺乏科学研判,国内原本具有领先优势的研究方向被“转行”,部分兄弟专业学科对人工智能这项颠覆性技术包容性不够,存在片面“挤压”智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构建全产业生态群

  《21世纪》:从人工智能的产业链来看,我们还存在哪些短板?应该如何补短板?

  余有成:过去的几年,国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并未将人工智能纳入新一代信息技术,这给当前制定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窗口期。但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工智能的领军人才缺乏,影响到重大原创基础理论成果突破得不够高、精、尖。二是核心算法和高端芯片在应用领域的推进力度不够,最起码面对市场化的重大产品与系统的技术标准尚未建立,部分技术领先的人工智能产品都想做行业第一,未能与产业链相关联的系列消费级产品的研发、标准建立形成合力。

  为此,我建议从政府的社会治理角度出发,建立人工智能的职能部门,以完善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财政支持等方面的管控。同时,要加快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等领域的宣传教育,让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认识到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时代意义。

  我们应把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摆到突出的地位,力争结合人工智能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一方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其次要实现高端引领发展的目标。结合当前的创新创业,应该把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提到新高度,一方面各部门应让人工智能的技术成果有“自由呼吸”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不宜盲目搞短期效益,过度拔高人工智能在产业应用中的预期。

  我们要多方合力,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技术标准、产品数据、商业应用和推进转型升级的全产业生态群。

  《21世纪》: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很广泛,你认为在哪种应用场景里面有望率先取得突破?

  余有成: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在推动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尤其在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金融和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能军事装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框架下,人工智能将率先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智慧家庭,从而带动智慧出行、智能语音、智能交通网、智能汽车、智能助手和新兴人机交互等技术产品的商用落地。

  杜绝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滥用

  《21世纪》:人工智能对就业、法律、伦理和社会安全等方面提出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余有成:我们要合理区分好政府和市场分工,既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又突出行业的安全防范、市场监管,从而督促相关领域的机构及专家,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的追溯、评估和管控、安全能力。最好是与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形成合力,加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推进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尤其应该杜绝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滥用,而发生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现象。

  《21世纪》:有科学家担心,人工智能有可能反客为主,变成超人类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这属于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

  余有成:即使将来人工智能的智慧超越了人类,它也不可能控制人类,因为人工智能本身并没有控制人类的动机,除非是人类自己有这方面的企图。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是由人类自己控制的技术载体,只是局限利用机器学习的能力达到模仿人类生产、生活,来解放人类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一种工具。

  另外,无论是电脑、机器人或智能硬件等,它都是非生命物质的结合体,不具有任何意识与动机,也不具有情感、意志、欲望等人类生命物质才能具备的心理、认知要素,所以,人工智能控制人类和超越人类可能是杞人忧天。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2023钢铁展洽会4月全新起航 将在日照触发更多商机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