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专访

>

共治共创,研华启动新阶段发展战略

共治共创,研华启动新阶段发展战略

——— ——gongkong®总裁潘英章对话物联网布道者/研华董事会执行董事何春盛
2017/10/17 15:29:10

“慎思行远,”何春盛先生如是说。过去三十余年,不论是IPC,还是IoT,研华总能在时代洪流中敏锐地做出预判,顺势开创产业先河。对于智能化未来已来的机遇,善思且果敢的研华创始人又做出了怎样的布局?近期研华宣布的“共治”与“共创”概念如何解读?这一重大转型对研华意味着什么?带着一系列的疑问,中国工控网潘英章先生应邀拜会了研华董事会执行董事何春盛先生,让我们从中一窥研华面对工业巨变的定位和格局。

gongkong®总裁潘英章(左)和研华董事会执行董事何春盛(右)合影

“共治”架构在于传承

潘英章:上一次我们的正式交流是2012年,那时您出任研华全球总经理三年并带领研华取得了 IPC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可以说是研华也是华人工控品牌的一个标志性大事件。这一次,研华发布别出心裁的组织架构,推行“共治总经理”。这次调整有怎样的意义?

何春盛:这次调整不止是我个人的重要转变,也是研华的重要传承。2009年10月我调回总部任总经理,从那时起研华启动了物联网的变革,包括组织变革,人才储备和全球布局;之后我兼任欧洲总经理,在2012年欧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研华的欧洲市场保持了连续三年25%的增长速度,到今年欧洲市场一直在增长。从我接任总经理到卸任,研华市值增长了5倍,由10亿美金增长到50亿美金;股价也由不到80元台币增长到最高峰时280元台币。

研华能够一直保持持续成长,正是“道天地将法”多方要素的综合作用,即顺趋势、应天时、拥地利、得人和、行策略。而这次调整重在其中的“将”,在研华战略、策略就绪的基础上,我们正式着手培养接班人和管理团队,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地方,让大家放手去做。

选择这个时候进行调整,可以说是最为恰当的时机:研华三大业务板块已经鼎立,顺势而行的发展方向业已确定,交接过渡的年龄和时间非常充裕,创始人也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企业文化、精神传承上。

潘英章:早在2003年,研华就提出Connected eWorld的概念,当时您指出未来将会有数以亿计的电子设备与人或设备相互之间连接协作,通过互联网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务与功能。这可以说就是物联网概念的雏形,之后研华也早于同业明确开始推进物联网战略。因此,您被视为物联网布道者。而在这次调整中,您个人在升任执行董事的同时,将对内作为研华的共治和文化导师、对外作为物联网的布道者履行公益职责,有从“舞台”转到“讲台”的意味。

何春盛:从Connected eWorld到物联网,一路回顾,是研华一直在探索未来的价值方向,也是研华从开辟IPC到物联网市场的差异化发展所在,很荣幸我们一直站在了“道”之前列。到了2010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概念正式提出来,可谓物联网的“天时”开启。我专程从北京赶回台北邀请台大无线传感领域的教授到研华做演讲,并且聘用他以顾问的身份帮我们共同启动物联网战略。也因此,大家说我是物联网的布道者,我很乐意布这个道。为什么?因为那是可以持续发展的新事物。

这次我个人从总经理升任研华董事会执行董事,确实是个人的重要转变,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实现不一样的目标,创业人从业务一线退下来以后要更多地发挥公益价值。目前,我个人在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具体负责全球分公司的运维,主要抓组织和文化方面的事务,一是看分公司有没有植入研华文化,这是重点;第二是人才梯队是否健康,有没有断层,人才要加速提升;另外还负责新兴市场的拓展,包括在印度、越南、泰国、印尼、土耳其、西班牙、瑞典、墨西哥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布局。

在物联网的布道方面,我希望能留出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我的感知和实践经验分享给更多产业界同行,促进产业界共荣发展。

 业务践行“智能推手”

潘英章:在物联网之后,工业4.0、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成为新的风口,就大势而言目标都是智慧。以研华对于产业趋势辨识的敏锐,请您详细解读一下在新的大势下研华的业务走向,未来您认为有哪些机遇是研华能够借力发力的?

何春盛:物联网发展到现在,还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最重要的是大家对数据的理解和对数据价值的理解不一样了。多年来,物联网架构一直没有变化,都是按照“采集-通讯-计算-呈现”的路径在进行。但是,每一个元素都在进化,数据采集的数量更大,传输速度更快,应用也越来越多元化,这都将给研华带来很多机会。

未来对研华最大的机会就是工业4.0。过去研华最大的业务来源是基础设施建设和OEM工业设备制造商。面对工业4.0,研华有机会直接服务垂直行业的终端用户,凭借在软体、服务器、传感器等物联网全案优势和工业自动化及服务等方面的深厚积累,研华已经在这些板块取得两位数的增长,这也再次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中国处于智能制造升级转型时期,缺工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巨大,同时中国拥有600万家制造企业,制造业产值占全世界24%,中国GDP中有33%来自制造业;欧洲有210万家工厂,日本有48万家,美国25万家,韩国25万家,台湾8万家。这些都是工业物联网的机会,我们正在加速寻找第三方合作伙伴,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寻找新的机会。

从更加长远的眼光看来,人工智能(AI)提供了第三次发展机遇。因为,AI不仅能够促进业务开展,更重要的是具有内化作用,对企业的业务、管理、制造等各方面可以进行从内到外的优化。研华新近成立了AI DATA研究室,通过实际数据分析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举个例子,台湾有开放数据给企业做资料研究,我们把所有公司按照行业分类,对合作客户和未合作客户进行行业、业务模式等属性分析,分析结果交给业务团队,用AI可以找到新客户。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一家公司用AI做员工忠诚度的分析,通过面部表情、打卡记录、登录记录、总结提交等行为分析员工的状态和表现。

潘英章:看来AI对研华而言,不仅是可以给客户提供相关的产品和平台服务,还可以衍生更多新颖的业务模式,同时可以改变、优化自己管理。

何春盛:对,AI将颠覆各个领域的管理。从业务拓展来看,未来经营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层的应用一定会用到很多AI的技术,这一层规模化以上的公司会自己开发,研华在这一层已经制定了计划。AI开发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使用推理系统(inference system)训练算法(Apriori),第二步是实际运算,研华IPC下一步将重点布局这两方面。

“共创”绘制巨幕蓝图

潘英章:刚才我们聊到了两个方面,一是研华在业务层面保持着前瞻趋势的洞察力和与自身结合的行动力,这是研华发展之成功所在;二是研华内在特质的培养和传承,包括组织和文化,这恰恰是研华长远发展需要的基因。对一个长远发展的企业而言,这种内外兼修的特质都需要保护和持续,这次组织结构的“共治”创新是否算是研华的谨慎过渡?

春盛:总结得太好了,研华的传承有两阶段:从创业到现在是第一阶段;现阶段由于研华业务的多样化和人才培养需要,采用三位总经理共治的路径;将来研华会进入CEO向董事会汇报的第三阶段。

传承是每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课题,都要经历企业经营管理由创始人全部交付给职业经理人这一过程。研华目前处于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于研华的业务涉及范围太广,并且希望通过共治能够培养管理团队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业务能力,建立研华结构完整的人才梯队。

从创业人来看,内地企业家的魄力和气度都很好,尤其是现在热议的“合伙人制”,说明新一代企业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任正非能够把一个600亿人民币体量企业97%的股份分给员工,是非常了不起的。在传承方面,欧洲企业最值得学习,欧洲企业以家族企业居多,但是经营权和所有权能够分开,职业经理人都是超短线,获得最大的授权并直接对经营效益负责。

潘英章:“合伙人制”是许多创业企业“共创”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得到有效传承一定是卓越企业,比如华为。同样,职业经理人的接棒也有及其成功的,比如美的。希望研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传承模式。

研华还有一个“共创”的合作模式,我们知道研华提供的是平台和基于平台的解决方案,但并不是方案的实施者,因此离最终用户有“最后一米”的距离。不论自动化、物联网,还是AI,应用都极为广泛,需要不同的合作伙伴,这是研华共创合作模式的背景。能否分享一下研华在这方面的探索所得?

何春盛:研华一直致力于平台的打造,在工业4.0的浪潮下,研华“共创”理念的第一步是面对智慧零售、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不同的产业领域积极接洽,向PaaS层寻求合作伙伴共同服务最终用户,通过资本合作和业务整合实现共创。希望未来3年计划实现10个共创案例,这是极大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复杂的财务运作,另一方面需要在业务方面交叉融合。

这方面内地的企业比较先进,内地有很多合资公司,能够兼顾合作方彼此利益,这需要很大的气度。坦白讲,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研华用这个方式进入PaaS层应用领域,合作伙伴可以利用我们的技术和方案提升自身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准。

激活物联网应用是“共创”理念的第二步,研华成立的IoT.SENSE组织承担这一重任。合作伙伴自己开发PaaS应用,研华提供服务、咨询和产品,甚至还有定制化服务协助开发。

我对这一模式很有信心,原因在于研华拥有工业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和行销部门,凭借对工业4.0以及工业物联网的正确认识,实施的时候一步一步来,跳跃不会太大,让客户能够体验到安全的4.0解决方案,再继续深化,能够看到显著的成果。例如,研华针对客户的重资产设备,半小时读取设备数据,分析出运行状况和生产效率,这样的做法使客户非常安心。

潘英章:这点很重要,物联网、工业4.0、智能制造这些概念,更多的是政府在倡导,供给侧厂商在营销,真正需求侧的用户端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就是心存疑虑。其实简而言之,关键看从用户端出发,这些技术为生产和经营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希望研华提供更多落地的案例,传递给用户作为借鉴。

结语:对于布道者的称谓,何春盛先生说,前沿的理念、技术与时代趋势的结合,就是产业“大道”,能够推动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很愿意布这个道”。

格局决定广度,胸襟决定高度。成功的定义,于何春盛这批扛起工业民族品牌的创业者们而言,是如何实现基业长青,是如何提升商业价值之外的价值,是如何最大化的回馈产业和社会。“慎思行远”也应当是同行者的座右铭。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物联之星五大榜单揭榜!中国物联网Top100企业名单都有谁-IOTE 物联网展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短波/中波/长波红外热像仪助力高温过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