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人工智能创业调查:招聘百万起 人才荒成最大壁垒

人工智能创业调查:招聘百万起 人才荒成最大壁垒

2018/3/9 10:13:54

无论是AI领域的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能够获取顶级AI人才并且有人才的持续输送能力十分重要。而在抢人层面,初创公司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由于算法突破、政策支持、资本蜂拥,人工智能行业在2017年迎来跨步发展,AI创业公司不断涌现。但眼下专业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阻碍AI创业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人工智能创业调查:招聘百万起 人才荒成最大壁垒

人才短缺几乎是所有AI初创公司面临的挑战

2017年12月初,腾讯研究院联合BOSS直聘发布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全球AI领域人才约30万,而市场需求在百万量级。全球共有三百多所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每年供给AI领域的毕业生约为2万人,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种供需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创业公司、巨头公司间的人才拼抢日益激烈。用人单位为招募人才,甚至动辄付出年薪百万的代价。对创业公司来说,该如何发展自身优势,吸纳更多的AI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爆发 培养体系不完善下的人才荒

“由于过去缺乏足够的存量企业和教学资源,导致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现有的人才储备不足。”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自富指出,尽管这一新兴产业出现人才缺口属正常现象,但它反映出我国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消费互联网创业是“英雄不问出处”,人才只要对产品有洞察力、对商业模式有所思考,就可以创业。但AI创业的技术性门槛较高,人才来源也会相对集中,大多来自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方面的顶尖院校。

在全球范围内,设立AI专业系统化进行人才培训的院校并不多。在十年、二十年前,人工智能甚至是很相当冷门的专业。即使有人学AI的细分方向,毕业后也大多选择了转行。

“这是由于AI技术在2013年以前是达不到实用指标的,所以很多AI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就转行做搜索、推荐等,留在视觉、语音等AI相关行业的人非常少。这也导致了现在,很难直接找到已经有工作经验的AI人才。”深鉴科技CEO姚颂认为,原有的人才储备数量远远不能满足AI产业爆发后的需求。

事实上,除了高校培养体系的不够完善,AI人才缺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相关产业基础的相对薄弱。

人工智能创业调查:招聘百万起 人才荒成最大壁垒

“在国内,完整做过一整款处理器芯片的架构师屈指可数。但在美国的英伟达、英特尔等公司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人才。”在姚颂看来,中国进入行业相对较晚,能挖人才的池子也就比较浅。

那么,哪类的AI人才最为稀缺?顺为资本执行董事孟醒把AI的人才梯队分三批。第一梯队是最强的算法科学家,他们自己做框架和前沿性研究,这类人在全球范围类也是非常少的。

第二批人才或许还不能独创框架,但能够在比较流行的框架上去做适配、改进,为项目做定制化的调整,这类人由于不断训练而逐渐开始增多。

第三批是完全基于已有的框架进行参数的调整的人才,这类人相对较多。许多以前不是AI行业的人,能够通过公开课或培训很快上手。

由此可见,目前AI领域最缺乏的是有创新性的算法科学家。他们是在最上层去解决根本性问题的人,学术界、产业界都在大量的争抢。另外,随着AI创业向落地应用的方向转变,能够同时理解应用需求边界和科技能力边界的AI产品经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各施手段 创业公司的人才争夺战

人工智能大热,巨头自然不会放过机会。为争夺入场券,BAT早早跑马圈地:百度聘任陆奇大刀阔斧重构AI业务,腾讯设立AI lab并在西雅图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去年10月,阿里的“达摩院”创立,人才阵容史无前例。

人工智能创业调查:招聘百万起 人才荒成最大壁垒

互联网巨头们把持着世界顶尖的AI人才

对AI领域的创业公司、大公司来说,能够获取顶级AI人才并且有人才的持续输送能力十分重要。而从抢人层面来说,初创公司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BAT等大公司不惜代价的挖人和争夺人才,而初创公司在知名度上显然不及BAT,要想挖到人才就必须付出更高的的代价。

一位刚从985高效毕业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刘佳佳对OFweek人工智能网表示,她周围的同学只要是专业、研究方向和AI相关的,都很容易找到工作。但他们一般选择进入了比较知名的创业公司,因为对方更舍得给钱。

“据我了解,对硕士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些知名的创业公司普遍给的年薪在30-35万元之间,博士学历的话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可能给得更高,五六十万也是有可能的。”刘佳佳说,她知道今年有一个硕士应届毕业生年薪拿到了60多万。

事实上,AI领域还是创业公司多,来自于极客公园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国内人工智能产业链中,80%的企业属于B轮或B轮以前的初创企业。

对于这些初创企业来说,薪资水平自然不占优势,他们往往会通过期权激励的方式招纳人才。一位来自于某深度视觉技术创业公司的内部员工表示,他们AI工程师的薪资水平每月大约在2万多,除此之外会再分给一些期权。

不仅是BAT,像快手、今日头条等手上有很多钱的互联网大公司,也在不惜代价地挖人。在这种竞争中,新的AI创业公司想找硅谷回来的人才,会很难说服人家加入。”

创业公司抢人主要还是“看人下菜碟”。比如有些人只注重钱,公司就需要在尽量合理的范围内调工资。大公司的薪资水平固定,创业公司会更加灵活;有些人不看重短期的工资,更注重长期带来的巨大回报,创业公司可以在股权、期权方面进行更充足的激励;有些人更注重自己的话语权、受尊重的程度,创业公司也能给到其更大的余地;还有些科学家更注重所做事情的意义,创业公司可以用公司的特色、理念来吸引人才。

国家推动发展,人工智能专业审批院校增多

事实上,除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AI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大,另一方面,作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交叉学科的人才同样是供不应求。以2015年设立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个专业为例就可以看出市场需求的旺盛。

据麦肯锡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预计到2018年,大数据或者数据工作者的岗位需求将激增,其中大数据科学家的缺口在14万到19万之间,对于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决策的分析师和经理的岗位缺口则将达到150万。

在拉勾网发布的《2017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中,数据开发以年薪20万名列互联网行业高薪职位榜单中的第一位。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的局面一时间还难以解决,从长远来看,必须从教育这个根本上出发才能补救。而在这方面,国家也正在不断推进来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017年3月,教育部《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介绍了2017年全国各高校新增备案和审批的本科专业名单。公布了第二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获批的高校,有32所。 而且获得审批的院校不乏名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企业率先领航。

从第一批才3所到第二批就32 所,全国高校纷纷响应,都在积极申报,因为这完全符合国家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

根据教育部解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强调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大数据人才。该专业人才一般需要培养以下专业能力:一是理论性的,主要是对数据科学中模型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实践性的,主要是处理实际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性的,主要是利用大数据的方法解决具体行业应用问题的能力。

可见,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不是简单地某一个领域,而是复合型的,是真正的三位一体人才。大数据人才除了可以驰骋编码领域,还应当具有数据分析和行业知识这两项技能。

随着高校有关人工智能专业的逐渐增多,人才短缺的现状有望缓解,但3-5年内来,AI初创公司抢人挖角的情况还将继续存在。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未来十年, 化工企业应如何提高资源效率及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2023年制造业“开门红”,抢滩大湾区市场锁定DMP工博会

新讯与肇庆移动圆满举办“党建和创”共建活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短波/中波/长波红外热像仪助力高温过程监控

派拓网络:ChatGPT——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