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在“曲线救国”中探索的国产CPU,曙光在哪里?

在“曲线救国”中探索的国产CPU,曙光在哪里?

2020/12/4 16:55:17

说起CPU,或许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英特尔的x86时代。的确,从1978年诞生至今,x86还仍然稳坐桌面及服务器领域CPU核心架构的宝座。而追溯国内的CPU自主化之路,起步就晚了近20年。

如今,以龙芯、飞腾、海光、鲲鹏、兆芯、申威等为代表的国产CPU厂商正在逐步崛起,并且产品性能正在逐步提升,应用领域也在进一步扩展。极大的扭转了中国长期以来无“芯”可用的尴尬局面。

近期,飞腾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桌面CPU单颗年出货量实现了百万级的突破;龙芯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桌面和服务器CPU市占率从去年10%提升至今年40%。这也意味着国产CPU的市场地位在逐渐稳固,同时也为安全、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计算机平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加快芯片生产制造进程速度,国家于今年设定了将在2025年将自研芯片提高到70%的目标。那么,CPU国产替代将如何替代的?自主可控又要控制哪些领域呢?

自主创新是唯一出路

要说近年来,国内CPU市场崛起的龙头厂商,谁最有望完全实现自主创新的国产化,还得从它们自身的核心架构说起。

CPU按指令集架构区分为CISC和RISC,而CISC阵营以Intel、AMD的x86架构为代表,而RISC阵营则包括ARM、MIPS、Alpha等架构。

对指令集架构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国产化的程度。在此背景下,我国在高端CPU芯片上严重依赖进口,国内CPU企业大多数选择购买国外的架构授权,完全实现自主创新的难度较大。

此外,生态的构建也是国产CPU发展的关键所在。所谓生态,指的是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所形成的一种紧密的分工协作的关系。

举个例子,在传统PC市场,英特尔引领着CPU的发展并领导着一批PC硬件和制造企业为其适配,而微软及合作伙伴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方面同x86芯片进行紧密协作。通常,微软新操作系统发布后,会拉动一波新的PC更换,进而带动新的CPU的需求,循环往复,双方都达成双赢的效果。

WechatIMG639.png

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国金证券研究所

飞腾是中国最早获得ARMv8指令集架构授权的芯片设计厂商,在基于ARM指令集架构下,集成全自主处理器内核,形成了覆盖桌面、服务器和嵌入式等领域的完整产品线。据悉,飞腾联合了国内1000余家软硬件厂商,累计研制了6大类900多种整机产品,将打造一个完整开放的国产生态体系,其ARM生态正在逐步丰富。

鲲鹏是华为计算机产业主力芯片之一,同样也是基于ARM架构,处理器核、微架构和芯片均由华为自主研发设计,性能优异。在移动领域、服务器和云计算领域均有广阔市场。在生态构建上,华为积极适配其他操作系统,从底层构建好鲲鹏生态。

龙芯坚持走自主创新与生态建设之路,基于MIPS架构,处理器核心的微结构和物理设计全部自主研发。但是,龙芯基于的MIPS架构在国内外基本只有龙芯采用,龙芯需要完全依托自身实力建设完善生态难度很大。

海光CPU由于引入x86架构IP内核授权,以芯片性能领先著称,在国家级超算等项目应用广泛。但由于主要指令集仍掌握在海外厂商手中,实现完全自主创新难度较大。不过,其产品性能和x86生态同样也是其最大优势,可以进一步借力发力。

兆芯CPU基于x86架构,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申威CPU基于Alpha架构,并进行了指令集扩展和微结构自主创新,成功应用在国产超级计算机中,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虽然申威CPU坚持自主创新可信,但生态建设存在难度,目前申威也在积极适配更多国产自主可控厂商,全力构建申威生态。

综合看来,国产CPU走出了三条不同的路线:

自主派:为了对抗x86架构,国产CPU在基于MIPS、Alpha原始架构基础上,从基础指令集出发,通过对芯片自主研发设计来实现对授权指令集不同程度的自主创新,建构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CPU。如龙芯、申威等。

市场派:基本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径,被迫采取迂回策略。但是,授权或购买基于x86架构的国产CPU仍然受限指令集,想要实现高度自主创新难度很大。如海光、兆芯等。

生态派:依托自有研发实力,在与x86的竞争中,试图利用新兴起的ARM生态,逐步蚕食x86存量市场。如飞腾和鲲鹏等。

看似三条不同的“曲线救国”路线,但是目标都指向一处,即为了实现国产CPU的完全自主可控。抛开性能等因素能不说,论自主可控程度最高的当属龙芯和申威了。

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大

研究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出货量为149.89万台,市场规模为92.77亿美元。其中,x86服务器市场出货量为148.09万台,市场规模为89.44亿美元。可见,在服务器市场,x86的市场垄断地位难以撼动。

据调查,在计算CPU领域,以x86为代表的CISC架构处理器,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在类似于手机、平板等移动端设备领域,以ARM为代表的RISC架构的处理器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下,留给国产CPU发挥的空间小之又小。国产CPU当前在党政军及重点行业应用较多,由于该类行业对安全性和定制化要求远高于消费级市场。如2016年申威推出的神威-太湖之光,堪称当时世界上运算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还有在科学计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较为出众的龙芯系列,销量也不错。

然而,由于CPU工作原理不同,用于这些特殊行业的CPU无法在消费级市场大展拳脚。企业级市场注重CPU性能,而消费级市场对CPU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基于主流架构的软件生态更加敏感,令人遗憾的是,国产CPU恰恰在这两方面均存在短板,因此与距离国际主流差距较大。

我国作为全球CPU主力消费市场,国产CPU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近年来,在国际环境压力下,国家大力推进芯片自主化进程,陆续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和优惠、科创板上市补贴资金等,为加速CPU国产化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制造的推进,CPU也有望迎来一波国产替代潮。

据中国通信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3.72亿台,其中,5G手机1376.9万台;2020年上半年,智能手机的总出货量达到了2.489 亿台,其中5G机型共计出货了6360万台。我国迎来5G智能手机换机潮,集成5G基带的CPU处理器也将得到较快推广。

据统计,2020年我国将有超过500亿个终端与设备联网,其中超过5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进行分析、处理与储存,而现有的网络带宽将会成为物联网网络发展的瓶颈。因此,在5G网络高速扩张的背景下,边缘计算服务器市场需求有望得到充分释放。

在工业、政府、金融等toB领域,云计算都将成为必然的选择。目前,国内以腾讯云、阿里云、浪潮、瑞友等为代表的云计算企业更是在5G时代获得蓬勃发展,并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国产化云产品,由云服务器拉动的国产CPU市场需求高涨。

随着工业4.0的推进,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过程中,智能化升级改造将成为重要方向。CPU作为智能化设备核心部件,将广泛应用于工控系统中。未来,工业控制领域对自主可控的国产CPU需求强劲。

工控小编认为,受益于“国产替代”大势中巨大的内需增长与政策支持,CPU国产替代弯道超车的空间较大,但或许只有当国产CPU全面打入消费级市场之时,才是其真正崛起之时。不过,CPU的设计和制造,是一个涉及多种尖端技术的全球产业链。完全实现CPU国产化不光要打破技术壁垒,还需要面对政策、成本、市场、用户习惯等诸多难关。总归,拨开了云雾,终会看见曙光,自主虽难,但探索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计算机行业专题:国产CPU全对比 飞腾有望异军突起》

《详解六大国产CPU处理器》

《谁主沉浮:国产CPU的三大路线之战》

审核编辑(
李娜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助力多个园区降碳,且看楼宇科技如何赋能智慧新工业

聚焦数智零碳,探秘美的楼宇科技水机数智零碳工厂

助力半导体行业发展,纳博特斯克推出真空密封单元HR

即将召开!OFweek汽车电子技术在线会议主题抢“鲜”看

蒋锡培出席第八届质量诚信万里行主题活动并做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