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内卷困局,台达开出企业自救的“破卷”三策
内卷已成为多个产业的病灶,而一个共识是,内卷卷不出赢家,只会延长寒冬,但许多厂商却依然无法从内卷漩涡中抽身。
中国式内卷甚至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德国《经济周刊》在报道中称,这种内卷看似是充满活力的竞争,实际上正在慢慢吞噬中国发展的耐力与方向。尤其在汽车、新能源、光伏等战略性新兴领域,以低价换市场的路径会日益失效,乃至让越来越多的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病症。为求短期生存,忽视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之基,这种罔顾未来发展空间的集体焦虑行为,只会让整个价值链跌入低质量、低效率、低附加值的负和博弈。
针对这一顽疾,政策层面已频频亮剑。但治理内卷,不能只靠约束,行业侧更要找到自救的出路,敏锐的领先企业已在抢先探索破卷之道。
其中,“不做卷王,只做破局者”的台达在近日的自动化新品发布会上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判断:“内卷是在用内耗代替进化。”这句话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当下内卷困局的另一扇门。以先行者之眼界,为后来者破开旧局,工控网有幸邀请到台达-中达电通机电事业部产品总监王乃全做客全新播客栏目《智造墅》,从内卷的根源、破卷的路径,到企业能动性与生态机制的重塑,全面问诊行业内卷并开出良方。
把脉寻根
内卷的关键词之一便是产能过剩,产量盛极,则出清价格必衰,光伏组件低至每瓦六毛多,新能源汽车中超百款车型降价……同质化产品堆叠,部分企业为追求低价而牺牲品质。若要对这场内卷乱局追根溯源,制造业深陷“内卷”,并非偶然,王乃全认为,这是内外因素共同叠加演化的结果。
内部原因在于客户需求裂变,让服务模式被重构。过去,自动化行业客户只关注单一设备采购,如今却倾向于整线集成乃至整体解决方案。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客户对供应商的角色认知,也彻底重塑了产业分工逻辑,倒逼供应商能力全科发展。淄博烧烤大火时,闻风而动的小饼设备制造商纷纷转型为系统集成商,正是客户需求倒逼企业能力升级的典型注脚。
在这种趋势下,像台达这样的方案供应商,必须转变为客户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不仅要提供产品,更需参与设计、落地、协同优化,构建跨环节的系统能力,才能满足客户对定制化、模块化与柔性化的多重要求。
而与客户端需求进化并行的,则是产业资本与技术环境的剧烈变化共同构成的外部推力,其带来的影响需辩证看待。
首先,资本的推动具有双面效应。十几年前,工控行业上市不易,头部公司寥寥无几;而如今,变频器、伺服、PLC……几乎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涌现出大量资本玩家,可谓百花齐放。这种密集入局的量变带来了积极的一面,极大地丰富了客户选择,但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短期逐利行为,价格战愈演愈烈。资本涌入植入了只看规模、不看质量的祸根,让行业整体陷入同质化扩张的泥沼之中。这场量变终究没能带起技术创新的质变。
其次,通用平台的普及降低了技术门槛。以CODESYS平台为例,初创企业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快速完成PLC等“从0到1”的产品的开发工作。这种模式表面上看是帮助全行业加速入局,但实质上也在放大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风险。捷径在前,一批企业放弃自主研发的苦修。相比台达从底层技术一步一步打磨、积累出的深厚技术底座,今天的一些玩家若是依赖这种拼装式的创新,则容易丧失根本性的创新基因,遑论筑起差异化优势突出重围。
因此,内部要快速推出产品适应客户日趋多元的需求,外部资本逐利盲目追求规模,行业加速滑入“快而不优、卷而不进”的困境是可以预见的。
王乃全谈到,目前,反内卷旗帜已经举起,但真正破卷仍需时日,至少内卷局面不会终结在今年。行业本身的转型和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政策倡导到企业实践,尚需时间沉淀和路径探索。
破卷三策
对于企业而言,破卷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寻找自身穿越周期的路径。
在7月30日的自动化新品发布会上,台达围绕“从1到N+”的主张,集中发布了覆盖控制、驱动、感知、人机协作等多个环节的11款新品,也是自身破卷的方案答卷。这些产品的推出,不仅是台达产品线的横向拓展,更是对产业价值链的纵深打穿。
而在发布会上,王乃全也为破除内卷开出三张药方——以硬核技术击穿真实场景,以可信价值赢得客户信任,以价值共生重塑产业合作逻辑。这三条路径,均是通往长期价值的必经修行。
首先是技术深蹲。在王乃全看来,破卷的第一步,不是打价格战、堆营销量,而是将资源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技术攻关之中。唯有在“卡脖子”技术层面深蹲蓄能,才能将产品方案送至新高度,而这不只是方案供应商一人之责,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会事半功倍。
台达在与某半导体头部企业的合作中,就通过联合研发成功替代了该企业在温控工艺中的外资品牌方案。在这一环节,精度要求极高,稍有温度波动就可能影响晶圆品质。在多轮技术协同后,台达不仅帮助客户解决了关键痛点,也共同分摊试错成本,实现了风险共担与成果共享的双赢局面。
其次是全球化出海战略。面对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国内市场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出海成为许多制造企业的共识。但出海并非简单地产品输送,而是能力和生态的异地再造。台达是自动化行业全球布局的老兵,在泰国、印度等地早已构建起完整的本地制造和销售网络,凭借80多个海外据点和在地团队,台达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文化、政策、法律等方面的落地建议,甚至愿意将自身的供应链网络共享给出海企业,共同降低出海成本与风险。这种基于经验的出海辅导,远比纸上谈兵式的出海指导更有穿透力和可信度。
第三条路径,则是AI驱动的全链赋能。王乃全认为,每个人和企业都必须拥抱AI,否则必然落后于时代,它对整个自动化行业技术生态的重构潜力不可限量,更是行业破卷转型的关键杠杆。
为此,台达在内部成立了AI委员会,部署服务器并整合全球算力,并推动AI应用渗透至ERP、MES等企业管理流程,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向外则钻研客户切实需要怎样的AI产品,将投资回报率、数据安全性等作为重要考量。
在发布会上,我们可以看见台达在AI方面的显著进展。台达展示的虚拟机台开发平台DIATwin,通过覆盖售前概念设计、虚拟机台开发、虚拟调参的并行流程,大幅度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最多可节省20%的时间与调试成本。例如,在多功能包装机中配合台达可编程步序平台,AI可根据既定工艺流程生成关键程序,工程师只需在生成模板上进行拖拽式微调即可,省时而便捷。
上述的三条路径环环相扣,从根本上看,想要跳出内卷漩涡,关键在于学会场景选择,坚持长期价值。在技术深蹲、全球出海、AI驱动的三重路径之下,台达正尝试通过扎实的能力进化,践行本次发布会“不止迭代”主题之下的思维变革——从单点工具提供者,升级为规则改造者。
何为终极破卷法则?
从内卷的成因到破解路径,目前看来对于破卷问题的剖析已经非常完整和明晰,但我们依然好奇,是否存在破卷的终极法则?
对于这个问题,王乃全的回答中却没有一个“卷”字,而是说:“工业自动化的初衷是帮助制造业从规模驱动转向效率驱动、质量驱动和绿色驱动,是帮助我们企业突破卡脖子的技术瓶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进,是用技术创造的增量对冲行业周期的变量。”
是的,一切初心、战略、方法论的起点,还是要回归我们根植的行业中去,土育万物,万物竞发,或参天而立,或落叶归根,一切终归都要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提交
碳排放配额是什么意思?碳标签是什么?_绿舟
智绘绿色工业蓝图,恩德斯豪斯MICONEX2025“碳”路未来
西门子白皮书下载|流程工业数字化转型,40+解决方案应用案例集锦!
天硕工业级SSD固态硬盘接口技术详解
具身智能大热,工业自动化部署如何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