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广州市轨道交通浔峰圩站设计

广州市轨道交通浔峰圩站设计

2007/4/6 9:06:00
一、概况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呈东西走向,全长约31.44km,设 25 座车站六号线首期工程浔峰圩~燕塘段线路全长约 20.8km,共 19 座车站,其中浔峰圩站、沙贝站为高架站,其余均为地下站。 浔峰圩站是六号线首期工程起点站,位于广州环城高速公路沙贝收费站东侧,广佛高速公路下北环高速公路闸道交汇处的规划绿化带内,设有站后折返线;站位西南为车辆段地块,站前、站后均与车辆段出入段线接驳,西面为规划道路,南端有穿越环城高速的下穿道。 二、主要设计思路 1、高架线路及站位的设置,尽量贴近城市的待开发区及未来中心区,充分适应上述战略的要求,并通过站点的设立为城市区域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指引。 2、高架线路及车站的将对沿途区域景观产生强烈的主导作用,通过对景观的强化设计,使之成为突现于城市的人工景观走廊,并与城市的整体环境及建筑景观相融合,确立高架车站的积极形象。 3、作为公共交通设施的设计,高架车站设计充分考虑站位的地理及气候环境特点,尽量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高效的使用环境及照顾每一类使用者的特殊要求,同时降低运营成本使车站优美的造型产生积极的功用效能,力求通透、轻巧、简洁、明快,并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的建筑体。 4、随着城市区域的不断发展,车站周边的站位环境也在持续变化,相应的也要求车站具有适应这种变化的生长能力。力求使车站功能具有持续发展的灵活性,车站造型既要符合该地区的规划定位,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5、合理布置设备用房和站厅公共区,减小高架部分的体量,避免使城市环境产生封闭,堵塞的感觉。车站装修设计采用尽量明快,素雅的色调,突出车站在城市快速交通系统中的特点;充分体现积极向上,面向未来的独特个性和高科技的人文特征。 三、车站建筑设计 浔峰圩站为路侧两层车站,地面层为站厅公共区及设备管理区,二层为侧式站台。 1、总平面布置 由于站位长向(南北向)两侧均为城市道路,用地较窄,站前、站后均与车辆段出入段线接驳,限制较大。站位南端有穿越环城高速公路的下穿道,在要满足城市规划及方便旅客过街最大程度吸引客流的前提下,将乘客人流主要出入口设于南端,结合城市规划道路于站位南侧分别设置社会车辆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并在站位西侧设路边港湾式出租车站、公交停靠处,方便多种交通方的衔接换乘(图1)。
2、车站客流及客流组织 (1) 车站外部客流分为 500m 以内和 500m-1500m 两种: 500m 服务半径以内的旅客主要通过步行到达地铁站,由于车站位于北环高速公路东侧隔离绿化区域,车站紧密结合穿越环城高速公路的下穿道设计。 500m-1500m 服务区域内的旅客需要其他交通工具到达地铁站,其他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摩托车、社会车辆、公交车、出租车,利用地面高速公路隔离绿化带布置这些交通工具停车场地,实现地铁和其他交通工具的衔接换乘。 (2)车站内部客流组织分为:站厅付费区和非付费区之间的客流组织、站台和站厅之间的客流组织两种。 站厅付费区和非付费区之间的客流组织:站厅非付费区结合南端下穿道设于站台下空北部,与过街交通联系紧密、顺畅,平面空间完整,高度不受限制;站厅付费区集中布置在站台及轨道下部空间的中部,面积紧凑,与设于北部的管理用房联系密切,便于管理,也有利于车站外观的优美造型,付费区和非付费区通过自动检票机分隔,进站人流购票后通过检票机检票后进入付费区。 站台和站厅之间的客流组织:站台为侧式站台型式,通过楼梯、电梯、自动扶梯与站厅的付费区联系。电梯井和楼梯间在站厅中部集中设计。 3、车站建筑平面布置 (1)地面(站厅)层 地面(站厅层)在高架站厅下空远离穿越北环高速的过街道布置地铁站必须的设备管理用房,靠近过街道的南部设置乘客出入口(非付费区),两者中部设置站厅付费区;非付费区内设有自动售票机、公用电话等设施,都根据出入口的位置安排,合理布置售检票系统的位置和数量,尽量减少各向客流的交叉。 站厅中部付费区两侧各设置一组楼扶梯, 上至站台,首层中部站厅付费区成为车站水平、垂直交通核心(图 2)。 (2)站台层 采用两个 72mX2.5m 的侧式站台,开敞式设计,上部以轻钢结构顶遮盖,侧面以合金大百叶围合。 四、车站空间造型构思 立面造型主要包括三种元素: 1 红色基石:车站西侧设备管理用房外墙设计为较为封闭的红色实体,充分体现了设备房是车正常站运行的坚实基础。 2、白色“U”型线状造型:作为交通枢纽建筑,设计中极具表现的线状造型充分表达了交通建筑的性格特征:流畅,飘逸,动感,速度。结合站台雨棚,跨三层的白色倒“U”型线体现了作为起点车站应有其特有的到达出发单向特性 (相对于乘客),同时也外在直观体现了车站乘客进出站流线:水平进入站厅公共区 - 垂直上至站台 - 站台层水平侯车(出站相反)。 3、蓝色透明玻璃体: 通透的玻璃幕墙围合出宽敞明亮的站厅空间结合外部立柱,真实反应出车站内部空间和交通体系,是对交通建筑公共空间的完美体现(图 3)。
空间创造 车站站厅层及设备用房完全位于高架线路下部,由于线路下方空间较高,因此在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设置绿化夹层:设备层屋顶绿化庭园- 形成车站“绿色心脏”,与通高的站厅层处于同一空间,积极改善站厅室内空间小环境。同时站厅上站台的旅客垂直流线也围绕屋顶绿化展开,成为乘客的心情缓释空间(图 4 ̄5)。 信息来源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超越传统直觉,MATLAB/Simulink助力重型机械的智能化转型

新大陆自动识别精彩亮相2024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

派拓网络被Forrester评为XDR领域领导者

智能工控,存储强基 | 海康威视带来精彩主题演讲

展会|Lubeworks路博流体供料系统精彩亮相AMTS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