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智慧化建设:物联网水质安全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高层建筑占比突增,二次供水系统成为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传统二次供水管理模式依赖人工巡检、定时消毒,存在水质监测滞后、设备能耗高、应急响应慢等痛点。在此背景下,智慧水务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AI算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二次供水向“全感知、全联动、全智能”转型,成为破解行业困局的核心路径。
一、痛点:传统模式的四大“卡脖子”难题
水质安全盲区:物业主导的维护模式导致消毒记录缺失、水箱清洗周期超标,部分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使用超15年未更新。
供需失衡矛盾:用水高峰期水厂压力不足导致缺水,低谷期富余产能浪费,单日水泵功率波动超40%。
管理成本高企:人工巡检覆盖率不足30%,单次抢修平均耗时4小时,管网漏损率长期高于12%。
技术孤岛效应:SCADA系统、水质传感器、能耗监测设备数据割裂,无法形成协同决策。
二、功能:物联网驱动的六大核心能力
1. 实时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
多参数感知:部署御控物联网网关,实时采集余氯、浊度、PH值、菌落总数等,结合超声波液位计监测水箱水位。
智能预警机制:在御控工业云平台预设水质阈值,通过短信、御控APP、微信小程序多通道推送,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内。
2.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数字孪生建模:构建泵房模型,实时映射设备运行状态。
预测性维护:分析振动、温度传感器数据,提前7天预警轴承磨损,减少非计划停机80%。
无人值守模式:AI摄像头识别非法入侵,温湿度传感器联动通风系统,运维成本降低60%。
3. 多端协同管理平台
GIS一张图:集成泵房位置、管网拓扑、水质数据,支持按区域/设备类型筛选查看。
移动巡检APP:运维人员通过手机接收工单,上传现场照片、维修记录,流程闭环率100%。
公众服务平台:居民扫码查询水质报告、缴费记录,投诉处理时效从72小时压缩至4小时。
4.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能耗分析看板:可视化展示电耗、水耗趋势,定位高耗能设备,指导设备更新计划。
漏损定位算法:通过压力波动分析,精准定位管网漏点,漏损修复效率提升3倍。
三、意义:从“保障供水”到“创造价值”的跨越
社会效益:水质合格率提升,居民投诉率下降。
经济效益:小区年节约运维成本降低,设备寿命延长。
行业示范:形成可复制的“硬件+平台+服务”模式,推动二次供水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提交
数字赋能农村智慧供水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数字孪生赋能水务管理:智慧水务解决方案
智慧水务二次供水管理:物联网解决方案
智慧水务平台调度系统:自来水调度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