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确定性穿越周期,菲尼克斯电气PHIIDF2025峰会释放了什么信号?
在地缘冲突、关税博弈、技术脱钩与人工智能浪潮叠加交织的当下,全球制造业正在穿越一个前所未有的多重周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最稀缺的能力,不再是“快”,而是“稳”;不是“全能”,而是“精准聚焦”。在这种剧烈动荡中,哪些企业还在坚持“长期主义”?又有哪些理念能够为制造业找到穿越周期的“锚点”?
2025年5月20日在深圳举行的菲尼克斯电气PHIIDF2025大湾区特别峰会,以“数智无界・链动全球”的主题思想给出了值得行业深思的样本。此次峰会选择第二次在深圳举办,既是对“创新之都”长期深耕的回馈,也是对中国工业未来潜力的战略性确认。菲尼克斯电气在中国发展的30余年,几乎是与深圳成长同步的30年。深圳不仅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试验田,更是产业生态浓度最高、科技创新密度最大的一座城市。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储能系统,还是高速通信与边缘计算,深圳都已成为工业变革的策源地。这不仅是一家百年德企在中国30年的总结与展望,更是一次关于“工业未来形态”的前瞻性集结。菲尼克斯电气向业界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已经不是“制造的工具箱”,而是“创新的发动机”,而菲尼克斯电气也不再是“供应商角色”,而正在转型为“系统共创者”。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价值:从“制造基地”到“创新中心”
“我们不仅坚定投资中国,更坚定地相信中国将引领全球制造体系的重构。”菲尼克斯电气集团CEO Dirk Görlitzer 表示。这句简短却意味深长的话,背后是菲尼克斯电气对全球制造格局深刻理解后的战略转向。作为一家诞生于德国工业腹地、成长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企业,菲尼克斯电气并没有因欧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而“收缩”,反而在中国加大投资、加速布局,其原因绝非短期权宜,而是基于对中国制造升级潜力的系统性判断。
菲尼克斯电气集团CEO Dirk Görlitzer
过去10年,菲尼克斯电气在中国的角色早已从“工厂”变成了“研发中心”“解决方案实验室”“数字化样板地”。与此同时,工控网看到的一个趋势越来越清晰:中国制造业不再只是追赶者,而是在诸多领域引领未来需求定义。这种“需求倒推创新”的模式,倒逼像菲尼克斯电气这样的技术型企业必须更靠近中国、理解中国、融合中国。这不仅仅体现在表面的“本土研发团队”,而是在工业操作系统、协议标准、架构接口这些“底层协议”上与中国企业共同演化。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菲尼克斯电气的充换电系统、智能供电解决方案,正在服务国内头部整车厂。再如在光伏、储能、数据中心等新兴赛道中,菲尼克斯电气不断迭代面向直流工业的新架构方案。这些都表明,菲尼克斯电气已不再是“全球产品在华销售”,而是通过中国场景推动全球技术进化。
这场从制造基地向创新平台的转型,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全球工业企业正在中国寻找新起点的共同趋势。
本土化的底层逻辑:从“卖产品”到“共建系统”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对自动化企业的需求更多是“降本提效”,那么当下更多是“重构流程”。这对工业自动化企业提出了结构性的新要求,不能只提供工具,更要能搭建系统;不能只满足功能,更要协同生态;不能只停留在项目交付,更要走向长期运营。菲尼克斯电气正在经历的,正是从“部件提供者”向“平台型系统集成者”的演进。
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执委、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顾建党
在本次峰会上,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执委、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明确提出:“菲尼克斯电气已经在二次‘创业’的道路上进阶一步,未来要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的系统合作者、平台组织者、生态连接器。”这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具体战略,例如PLCnext的生态扩容、“直流工业”标准建设、创新业务架构等系列方案正在逐步落地,中国市场已成为这些全球级创新的先发地。
工控网注意到,菲尼克斯电气在服务中国制造的过程中,并没有延续传统“德国模式”的强工程师导向,而是主动适配中国企业的快速项目化、柔性部署、跨部门协同的特征。在多个行业项目中,菲尼克斯电气不仅提供平台,还参与客户从控制架构、供电系统、能源回收、数据总线到边云融合的全链条设计,并基于中国客户的定制需求开发模块,这正是本地适配化的关键一环。
而且,菲尼克斯电气不是简单的“把总部方案引入中国”,而是基于中国需求重新设计,再输出到全球。这是一种“双循环”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全球共享中国经验”的平台自信。
未来制造的新范式:协同智能、平台赋能、生态连接
从峰会现场嘉宾的发言来看,有一个高频出现的关键词是“平台化智能系统”。无论是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提出的“两提四节、双安全”,还是中控技术创始人褚健探讨的流程工业AI (L3-L4)半自动化路径,核心其实都指向一个方向:用系统级架构来解决传统自动化“孤岛化、割裂化、烟囱化”的顽疾。其实,这也是菲尼克斯电气极力推进的“从组件到平台”的变革逻辑,实现“工业边缘智能”能力的开放式演进。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还能够吸引生态伙伴共建行业应用。
工控网认为这恰恰击中了当前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痛点,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差异化工艺、非标系统、定制需求,若没有平台化开放架构做支撑,转型的成本将高得难以承受。菲尼克斯电气的平台能力、工程化能力和模块化能力,提供了一种更具“适配弹性”的智能化落地路径。
更深层次的说,菲尼克斯电气不是一个在工业4.0时代后知后觉的传统企业,而是始终在从“连接”向“控制”,从“控制”向“计算”拓展的企业“打通全链”。这种“软硬件一体、平台开放协同”的战略选择,不仅是菲尼克斯电气适应中国市场的结果,更是其在后工业互联网时代进行企业范式转型的主动布局。这样的平台思维,或许才是真正适配未来工业生态的底层能力。
作为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全球化企业,菲尼克斯电气正在对技术、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协同的长期理解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出海行动力。此次在深圳发起“大出海合作深圳倡议”,不仅是其“赋能全电气社会”战略的延续,更是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系统回应。从推动资源协同到培育国际化人才,从加速数字转型到践行绿色发展,菲尼克斯电气正牵引着中国工业由“产品出海”迈向“价值出海”。也印证了当下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共创、链动全球的新阶段。
工控网总结:在技术和产业生态风暴中寻找“新确定性”
在峰会上,著名经济学家、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教授用“国运之战”来形容中美制造竞争的结构性格局转变。而工控网更愿意用“范式突变”来形容当前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企业不是在做“数字化的涂装”,而是在重新定义生产方式、系统架构与价值链条。这种变化,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由某一家公司独自完成,它需要平台型企业、生态型思维、系统型能力的协同共创。
菲尼克斯电气所代表的,正是一类具有工程支撑力、系统协同力、平台开放性的“新工业力量”。它不是来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外来者”,而是愿意与中国工业共同演进的“构建者”。其本土化的深度、系统化的布局、生态化的思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连接中国、服务全球”的技术范式正在成型。
那么,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机会在哪里?PHIIDF2025这场峰会给行业带来的启示是,中国制造已经不再依赖“量的规模”,而是走向“质的内核”;不是靠“成本洼地”赢得竞争,而是靠“系统能力”构建壁垒。
未来10年,真正能够在全球舞台上留下价值印记的企业,必然是那些既懂中国,也懂世界;既有平台,又有工程;既有生态,又能落地的企业。菲尼克斯电气,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正在“以确定性穿越周期”的典型样本。

提交
中国菲尼克斯发起“大出海合作深圳倡议”,共绘全球工业新图景
当数智工业邂逅大湾区,看PHIIDF2025如何破界,链动全球!
PHIIDF2025大湾区特别峰会|一键收藏,完整议程全掌握!
让线缆管理
深耕中国工业32载,架设中德产业合作桥梁:全国劳动模范顾建党与中国菲尼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