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霍尼韦尔:深耕中国沃土,共筑创新生态

霍尼韦尔:深耕中国沃土,共筑创新生态

2025/7/15 16:22:28

近日,全球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在上海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增长峰会。此次峰会围绕自动化、能源转型和未来航空三大发展趋势,汇聚了超过250位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重磅嘉宾,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如何引领行业变革、实现有机增长。

 

图片1.png 

 

深耕中国市场,把握确定性机遇


2025 年,霍尼韦尔迎来进入中国市场的第90个年头。在当下中国GDP增长趋缓、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复杂环境下,霍尼韦尔却对中国市场信心满满。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放眼未来十年,中国仍将是全球GDP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论断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庞大体量所蕴含的增量优势,以及转型升级过程中持续动能的深入洞察。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余锋强调,作为企业管理者,不能被不确定性所困扰,而是要专注于那些可以把握的确定因素,明确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市场的发展可能超出预期,也可能不如所愿,但霍尼韦尔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情况。通过专注于能够掌控的确定性因素,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实现业务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为霍尼韦尔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这也是公司选择在中国举办全球增长峰会的重要原因。霍尼韦尔首席技术官施伟进一步补充说,“我们想通过实际行动向中国当地政府、广大客户以及众多合作伙伴发出信号,霍尼韦尔对中国市场坚信不疑,我们愿长期扎根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他强调,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进步显著,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此外,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丰富的工程师红利、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共同构成了霍尼韦尔创新发展的“沃土”。

 

霍尼韦尔将自身发展与中国战略方向紧密绑定。当前中国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低碳发展等领域的政策导向,与霍尼韦尔自动化、未来航空、能源转型三大核心业务形成高度契合。具体到细分领域,霍尼韦尔重点布局半导体、生命科学、新能源、储能、造船等赛道。这些领域既与民生需求紧密相关,又代表着高端制造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霍尼韦尔的技术强项所在。霍尼韦尔将不断开发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技术,利用全球经验与本土创新,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相关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图片2.png

 

 

扎根本土,构建创新生态


基于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与深度契合的业务布局,霍尼韦尔进一步扎根本土,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霍尼韦尔始终坚持“东方服务东方”的战略,致力于将全球经验与本土需求深度融合。目前,霍尼韦尔所有业务集团均已落户中国,并在中国建立起了覆盖创新、研发、制造、采购、销售、服务的本地化完整价值链,制造和运营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携手本土合作伙伴积极融入中国经济发展。

 

施伟详细介绍了霍尼韦尔本土化战略的演进过程。他提到,霍尼韦尔最早将本土化策略称为“BCC战略”,即“做中国式的竞争者”(Be Chinese Competitor),主要分为几个阶段:1.0阶段,主要是将国外成熟的技术引入中国;1.1阶段,即在中国构建供应链网络,利用本土供应链优势进行本土化生产;2.0阶段开始,霍尼韦尔不仅服务本土客户,更将创新成果推向全球市场。

 

“当下我们正在探索的2.2阶段是基于新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技术优势,而要与客户携手共进,以敏锐的视角关注行业动态,积极投身于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施伟说道。因此,霍尼韦尔投入大量资源深入了解目标客户和市场。例如,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精准把握客户痛点与需求。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让霍尼韦尔能够开发出满足市场独特需求的产品。同时,霍尼韦尔积极促进四大业务集团及不同事业部之间的技术整合,将半导体、储能、造船等领域的技术相结合,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

 

目前,霍尼韦尔在中国拥有10个工程研发中心,专注于结合全球经验和技术积累,同时响应本土市场的创新需求,开发适合中国客户的技术和产品。施伟强调,中国研发团队在霍尼韦尔的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公司的全球业务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本次峰会现场,霍尼韦尔便展示了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建筑、低碳技术、航空交通等多个领域的本土创新成果。例如,VertexTM VC4有毒气体检测仪、Midas® S1半导体用气体探测器等产品,均体现了霍尼韦尔在工业安全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这些成果也是其本土化研发实力的有力证明。

 

图片3.png 

霍尼韦尔构建本土创新生态的脚步从未停歇,例如,霍尼韦尔已连续四年举办“中国创新达人赛”,活动覆盖人工智能、可持续技术、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激发内部员工创新活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霍尼韦尔与全国超过235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实习、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竞赛等形式,推动产教融合,解决“学用脱节”问题。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霍尼韦尔自身培养了大量适应本土创新需求的专业人才,也为中国产业界和学术界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双向流动。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生态构建方式,霍尼韦尔在中国市场能够不断深耕、持续创新,实现与本土经济的共同成长。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推动技术落地与产业实践


从创新生态构建到可持续发展实践,霍尼韦尔进一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价值,公司约60%的新产品研发投入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例如,在碳捕集与封存(CCUS)领域,霍尼韦尔推出先进溶剂技术、新型薄膜碳捕集技术、改进吸附剂和新工艺设计,通过跨行业和跨地域的合作帮助客户挖掘减排潜力。据预测,到2050年,CCUS技术将贡献全球约14%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此外,霍尼韦尔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技术颇具突破性,通过工艺创新将地沟油转化为高附加值航空燃料,不仅解决食品安全隐患,更为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这一技术大幅提升了地沟油的经济价值,使其从废弃物转变为“香饽饽”。为推动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霍尼韦尔还设立了多个可持续发展研究机构,如低碳智慧建筑研究院、数智创新中心等,聚焦前沿科技与行业趋势。

 

霍尼韦尔自身在中国也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实践,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自身生产运营中。目前,霍尼韦尔在中国的绿色工厂总数已经有7座,其中包括3座国家级和4座省级 “绿色工厂”。霍尼韦尔有超过75%在中国生产制造的产品是来自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并正有序推进多家工厂的“绿色工厂”认证工作。

 

站在90年的历史节点,霍尼韦尔的中国战略清晰而坚定:以“东方服务东方”为核心,将全球智慧融入本土创新,通过技术协同与生态共建,在自动化、能源转型、未来航空三大赛道持续发力。在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的下一个十年,这家跨国企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书写着深度本土化的新篇章。


审核编辑(
唐楠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相约AMTS 2025,遇见“路博硬核产品”

100%国产化,飞腾CPU在济南机场实现规模化应用!

天硕工业级M.2 NVMe SSD固态硬盘固件级多重加密构筑防破解安全体系

格雷希尔GripSeal —以创新连接技术闪耀AMTS 2025

蔡司三维光学条纹投影扫描:能源与航空制造业的"质量把关人"